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叶辛:记录下乡野画幅的生活符号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乡村生活》

这是张加春先生近年来的第二本书了。我说是近年来,印象中他的前一本书出版还没有多久。作为一个曾经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任过县长,现在继续在州政协担任领导的干部,张加春先生利用业余时间,又写作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乡村生活》,既让我感觉惊讶,又让我感到惊喜。我觉得,他的这部新书,写出的是一个水族作者对故乡、故土的深情,是他的肺腑之言。

认识张加春先生近10年了,年龄关系,在上海,在北京,在贵州,我认识很多从一线岗位上退下来的老同志,不少人都在旅游、照顾第三代、含饴弄孙、养花养鱼,甚至打打麻将消磨时光,能在自己热爱的写作中继续辛勤耕耘,这不能不说是一份难得的文人情怀。从他的书中,更能读出他对家乡这块土地和老百姓所怀的心意和感情。

乡村是一个很大的版图集团,也是行政架构的最底层,山水田园、农舍炊烟、牛欢马叫、孩童奔走,构成了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农耕文明时代大山深处的寨子,是非常封闭的,许多物象和时序都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按照自己既定的规则循环周转。某种意义上,这个环境里的运作程序构成了社会治理的基础,村民的婚丧嫁娶、起房造屋、迎来送往等诸多事件,都作为一种符号刻印在历史的深处。这本书中字里行间跃动的画面似在证明,农耕、古井、乡场、砍柴、房子等章节,其实就是蔓延在许多人心中的幽幽愁绪,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是值得珍藏的属于乡野画幅的生活符号。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没有细心观察,是写不出这么接地气的故事的。

在乡村里长大的张加春,虽然高中毕业后就参军入伍离开了乡村,退伍回乡后又考上大学读书就再也没有回到乡村来,但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显然非常熟悉,许多过往仍萦回于胸,让他总觉得很有必要记述家乡的一切,包括语言、建筑、婚俗、丧葬、打工等。他认为这样的记述是有价值的,所谓乡愁,就是在那个特定的空间里留下了太多令人难忘的回忆。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张加春的这一举动无疑具有强烈的田野意义。

脱贫攻坚之后,乡村振兴成为主题。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使中国广大农村都面临着一场巨变,扶贫搬迁移民、进城务工买房等一系列动作,使得原先的农村正在解构、重组。解构指的是整村整寨的搬迁,重组指的是乡村在农旅融合背景之下的变身。这种蜕变,是基于对新生活的向往而达成的。作为西南贫困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张加春的家乡无疑也在经历着这样的阵痛或者说是重生。不管变化有多大,曾经的岁月留下的记忆是不灭的,这个记忆根植在张加春的灵魂深处,催动他详尽地记下家乡的一切。他用社会学的眼光来打量家乡的遗存或变迁,这为人们研究乡村,特别是民族地区乡村的人文景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应当说,张加春的这个举动,本身说明一个注重田野调查的社会学人的审视,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的,何况那个寨子张加春本身就很熟悉。在他离开乡村的那么多年时间里,他的视角始终没有离开乡村,即便在家乡任职的岗位上,也经常对乡村进行观察,或许乡村给了他充分的养料,让他在某一个时间点把乡村生活写下来,而这个时间点就是乡村振兴的元年。

当少数民族村寨正在被外面世界的诱惑所改变,毫无疑问,张加春所生活过的乡村的人文脉象似乎出现了一个新的拐点,在民间流传数百上千年的风俗风物,也面临着一些的新的考验,外出打工、手机流行、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等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导致曾经平静的村寨治理和秩序维持出现波动。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中国所有的少数民族村寨都得面对。在波动出现的情形下,张加春的这份报告给我们提出一个思考:那些曾经闪耀着先祖荣光与自豪的人文脉象,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能否经受得住新的考验?是否会吸进一些可以有用的东西或摒弃一些固守多时的细节?

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深藏的宝贝深得外界关注,如马尾绣制作技艺、端节、水书等。昔日曾经只为婚礼服务的马尾绣制作技艺,如今通过各种途径走向世界,传承人韦桃花、宋水仙等一批绣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端节据称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时间跨度达三个来月。水书是世界上尚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它的使用者。在三都,人们的惊讶往往源于新的发现,或者说坚定的传承和固守。即便现在时代产生嬗变,那些经得住岁月考验的宝贝仍活泛在人们心间,并且以物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说,张加春把他所见到的、所了解到的关于水族的一切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幅民俗画卷。这幅画卷虽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演进,但那些细微的点滴足以打动人心。如果你要研究乡村,研究水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变迁,整本书提供的乡村故事正好适合你的口味。

文明的进步,给人们提供了解读民族精髓的机会。相信人们读了这本书,会对乡村,会对三都那片土地产生神往之情。因为张加春所在的乡村就是中国乡村生活的一个缩影,没有高山大河,没有雪山草地,但山水之间孕育的民风民情,一如涓涓清泉,荡涤时空。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