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晏阳初》:痴心不改终成事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晏阳初》

我和苗勇同在一个大楼办公十多年,算是莫逆之交,知道他整天公务缠身,干起工作来是一个“疯子”,高标准严要求争一流,一天忙得晕头转向。但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历史不能忘记——川陕苏区工会纪实》《直面地震工会旗帜高高飘扬》《见证天使》《生命芦山》几个大部头,我常说他:“不知时间怎么挤出来的,这简直是在玩命!”哪知我退休不到四年,他又搞出一个长篇人物传记《晏阳初》,出版之前,送来样书请我“雅正”。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过去我有所研究,略知一二。苗勇以饱满的激情、细腻婉约的笔触艺术,再现了晏阳初为世界上最苦难人们的幸福穷尽一生心力的光辉人生,再次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晏阳初的伟大与奉献,令人十分感动。

中国有晏阳初,何其有幸。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面对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无数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强国的道路。慢慢地,终于有人看到民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有唤醒民众,才能真正救中国。在晏阳初看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委实是国家的根本”。他在一战法国战场为中国劳工服务时,就提出劳苦大众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脑矿”比“金矿”“银矿”都重要,要开发“人矿”“脑矿”。他身体力行教农民识字,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解决中国民众贫、愚、弱、私“四大病”,在农村开展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培育“新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

晏阳初毕业于美国耶鲁与普林斯顿双料常青藤大学,在那个军阀混战、人才匮乏的年代,以他的经历和学识,高官厚禄指日可待,他却立志“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回国后,他游历中国19个省份,深入农村广泛调查。从长沙平民教育试验区起步,成功在河北定县整县开展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实验,正向全国推广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只得暂时停止。他多次拒绝国民党政要和地方军阀招揽,一心只为平民大众。20世纪50年代后,他的足迹又遍布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等亚非拉的第三世界国家,推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为世界贫苦人们打开智慧和富足之门。

从1918年耶鲁毕业远赴一战欧洲战场教中国劳工识字算起,晏阳初一生为劳苦大众服务70余年。他重申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人皆可以为尧舜”,他在世界黑暗之处点亮一盏明灯。有人说,“百年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于农村改造的热情投入与远见卓识,没有人超过晏阳初”,我深以为然。他感动了中国和全世界。

作家苗勇的创作精神令人感动。晏阳初世界知名,他的一生是辉煌而又漫长的,为这样一个人物立传,是需要勇气的。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内对晏阳初的宣传甚少,对他的贡献几乎一无所知。即便是今天,关于晏阳初的资料虽然很多,但用苗勇的话说,“现有的写晏阳初的书籍,大多是注重了史料的搜集、乡村运动的功绩,而忽略了对他本人的刻画”,“史料有余而文学色彩不足”。本着同在桑梓、追思先贤、传承精神、凝聚力量的初衷,苗勇从查找资料入手,前后历时13年,在创作手法、叙事结构、文学语言等方面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这样一部立意高远、故事性强、语言优美的传记文学。“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苗勇能够在异常繁忙的公务之余沉下心来,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去伪存真,做到注重文学性和历史性相统一,将晏阳初立体式、全景式展现出来,以文学的笔触将其精神传承下来、激励后人,这在众多介绍晏阳初的资料中实属难得。

晏阳初先生的精神尤需传承。他一生致力于乡村改造运动,是中国乃至世界乡村建设绕不开的人物。晏阳初学成归国后,放弃上海和北平优越生活,带着金发碧眼的妻子许雅丽和襁褓中的婴儿,举家迁入偏僻艰苦的定县农村,“穿粗布大褂,住农民的漏雨的房子”,在定县安家落户。在他的感召下,一批从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留学回来的“海归”,都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名誉地位,脱下西装,换上农民的粗衣布衫,随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一待就是十余年,通过“以生命影响生命”的方式,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改善条件、传播知识、唤醒思想,培育“新民”,促进乡村振兴,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探索一条救国强国之路,真正做到了真心为民、不忘初心。读罢《晏阳初》,感受最深的除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特点外,更觉得该书值得读者一读。晏阳初根据“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中国古训,将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连环扣合、整体推进,创造出“一大发现、两大发明、三种方式、四大教育、五个结合”的平民教育思想,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体系。高校老师和科学技术人员可以从该书中学习晏阳初不为官、不为钱、不为名,始终如一为劳苦大众造福的精神,投身乡村振兴大业;中小学生可以从该书中学习晏阳初心怀世界、不断进取的精神;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可以从该书中学习晏阳初心系劳苦大众、敬业奉献的精神,像晏阳初一样“要用我毕生的事业取得的一点经验,为全中国乃至世界出一点力量”。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晏阳初们为之终生奋斗的理想正逐步在中国大地上变为现实。但乡村振兴是一项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千万万的有志人士投身其中,尤其需要发扬晏阳初崇高的服务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自觉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真正沉下去,为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