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李壮:本可以挖得更深——评小珂《钢琴家》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小珂

小珂是我的朋友。但我首先要说一句可能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话:我并不喜欢这篇小说的结尾方式。

小说的最后一节是一场反转。故事是黄粱一梦,主人公醒转过来,发现之前的纠结、焦躁、邂逅、冲突,统统是梦里的故事。我喜欢梦,我自己也写过梦。但我仍然觉得,拿“梦”来结果这个故事有点太草率了:把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写醒”,和把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写死”一样,都是一种廉价的处理方式。我们已见识过太多。

这当然不是不能共情的缘故,问题恰恰就在于太能共情:文中提到的“早起综合症”、还有那种无比清晰而又无法醒来的梦,我自己也常经历。像电影《穆赫兰道》一样,现实中的痛苦、恐惧、不能满足的愿望,在梦中真实地扭曲自身、并赤裸裸地指认我的虚伪软弱,它由此带给我某种自我伤害式的剧烈快感。但即便如此又能如何呢?我依然认为那是廉价的,尽管它看起来很沉重、很鲜明、很“压秤”。它依然是纯粹“感受性”的,除了带来疲倦、羞耻和有点变态的释放感,这样的梦并不能引领我向生命的本质(即便是这本质的确是疲倦而羞耻的)更靠近一丝一毫。

我想在小说里,事情同样如此。矛盾和痛苦既没有解决、也没有爆炸,而只是被悬置起来。这似乎是一种逃避。这个故事原本可以挖得更深,因为我的确在其中看到了不少闪光点:主人公与钢琴家的对位背后,折叠着阅读(以及写作)同音乐演奏的对位、直面生活与逃避生活的对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对位、留守与离去的对位……或者干脆说,是动与静、变与常之间的对位。主人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人物底色及生活经验质感,小珂刻画得不错;一些情绪细节、一些隐秘的心思转换,在我看来都书写得巧妙而精到。这种人物形象、这种生活形象,无疑具有代表性、也有真实感。或许也正因此,我对“梦”的设置会有不满:何必把荒诞性强加给一个如此有真实感、如此有现实指向的故事呢?尽管“云,真没想到,你旁边住了个钢琴家啊……”这个结尾,意味着某种“call back”、或许还象征着轮回和日渐麻木的重复,但并不是所有叙事都适合打造成逻辑闭环、或者扭曲成莫比乌斯环。一个人在地底下挖洞,你当然可以说,只要他一直挖、挖穿地球,他会从这颗星球的另一面出来。他挖到最后还是站在地面上。我承认,这是一种闭环:很荒诞、很科幻、很有未来感,甚至还挺有命运感。但在文学的世界里,我更愿意看到他挖到一些更加实在的东西:埋藏在地底的事物,狗头金、恐龙骨,或者就是一块冰凉却真实的石头。我更愿意让人物在地下1000米的黑暗之中,听清自己的脉搏。

所以还是之前的意思:我希望看到作者挖得更深、更狠、更实。毕竟,有些微妙的、幽暗的东西,小珂明明已经挖出了轮廓。

图片

至于另外一个或许会有争议的点,我倒要替小珂辩护几句:失败的小人物+浓郁的文艺气质,这似乎容易引起读者的警觉,这类故事似乎被写得过多了。更何况,《钢琴家》的主人公还是个诗人——倒霉催的诗人!在中国,诗人被骂的频率差不多仅次于国产足球运动员(实在惭愧,我本人就是诗人,而且喜欢踢足球……),甚至当诗人出现在小说里面、这篇小说也常常被连累得倍显可疑起来。但小珂让主人公写诗读诗,我想并不只是所谓“文艺腔”式的装饰点缀。诗歌在这里的确起到了功能性的作用:一方面是谁都看得见的,诗歌(以及音乐)本身是作为生活里的“超越性”象征元素出现,这类元素的存在及其被压抑,构成了小说推进的内在动力。它必须浓墨重彩地出现。另一个方面,或许就不是一眼能看得出来的了:主人公喜欢的是保罗·策兰的诗,这里存在有某种互文。策兰的诗本身就有很强的超现实感、或者说梦魇感,这与《钢琴家》里心理的微妙波折、情绪的反复重组、时间的隐秘错乱,是彼此呼应的;此外,我在前面专门提到了“对位”这个词(这是我眼中这篇小说的特点、优点),蹩脚的诗句与蹩脚的琴声之间,有着既属形式、又属隐喻的多重对位。——而策兰的代表作叫《死亡赋格》,那是诗与音乐(赋格曲)之间的对位,而那首诗本身、以及赋格曲这种音乐形式本身,也是在不断对位化的变调回环重复中,建构起独特的形式感及审美效果。这与《钢琴家》这篇小说的特点,是一致的。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