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像蜀锦一样绚烂》:大家小文亦精彩

发布时间:2021-12-2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朱小平

朱小平是当今为数不多的文史杂家,他的散文随笔精当耐读。这些年出了不少作品集,虽从不高调炒作,读者口碑却极好,也深受评论家高度评价。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像蜀锦一样绚烂》又是一本好书,而且来得很是时候。这两年,世界被疫情搅得一团糟,这个时候,能读到一两本好书,虽然改变不了世界,却多少能让人心平气稳,不至于那么慌乱。当然,好书不仅是拿来疗治心病的,更是拿来更好地看明白历史、看明白世界的。

读《像蜀锦一样绚烂》,会被编排在突出位置的几篇作品如《啊,“致远”——邓世昌其人及沉舰之因》《永不消失的军魂》《“像蜀锦一样绚烂”——北洋海军陆战队殉国记》《甲午海战中的留美幼童》《煤,煤,煤》《致命的实心弹》《李秉衡其人》等所吸引。光看这些题目,就能知道作家在撬动一个重大历史题材。仔细读下去,就能发现,题材虽大,作家的切入点却非常小,在众多反映甲午战争的大历史散文作品里,只能算是一些旁敲侧击的小文。不过,文小意不小。像朱小平这样的文史大家写小文,就如海面上露出的冰山一样,看得见的地方小,看不见的地方大。

《啊,“致远”——邓世昌其人及沉舰之因》并不展开甲午海战的宏大叙事,而是让人知道,北洋水师从建军以来就是以福建籍军官为核心形成派系,称之为“闽党”,非闽籍军官多受打击和排挤。邓世昌就是一个非闽籍军官,在军中自然很不得意,受到孤立。他虽然上的是马尾船政学堂,却没有机会和其他“闽党”一样到海外留学,全凭他个人的才能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舰长。在大东沟海战中日舰队作战序列中,“致远”号本来不是日本舰队攻击的重点,但“致远”和“镇远”一样,为了保护旗舰“定远”,毅然挺身而出,主动攻击日舰,把敌人的目标引向自己,受到了日本战舰的群攻,缓解了受伤旗舰的压力。而旗舰的指挥官,正是经常和他过不去的“闽党”领袖刘步蟾。这个切入点确实很小,却一下子抓住北洋水师人际关系致命的弱点,也一下子写出了一个以国家大局为重、敢于牺牲的军人和大英雄形象。在这种腐朽的军队关系里,很多将领会找各种借口,贪生退却,而邓世昌却视死如归,显出了精神品格的崇高。史料并非独家发现,却第一次通过文学用于塑造人物形象,让我们更深地解读历史的英雄。

《“像蜀锦一样绚烂”——北洋海军陆战队殉国记》就是作家读史的独到发现。在整个海战中,这支被作家称之为北洋海军陆战队的队伍毫不起眼,“小得不能再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作家描述道:北洋海军陆战队唯一的一次战斗,是突袭南帮炮台之战。其英勇无畏的血性、视死如归的气概,令敌方刻骨铭心。这是丁汝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令陆战队投入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战斗。结局是陆战队全部战死(包括负伤自杀),是一次典型的自杀式奔袭。作家不光写邓世昌、林泰曾、刘步蟾、杨用霖等将领的壮烈殉国,更是把笔触延伸到普通士兵身上,写出他们牺牲的惨烈。这些细节,是由日本后来出版的《日清战争实记》中提供的:“使人感慨的是,有的中国兵知道不能幸免而自杀死去。”“登陆水兵几乎无一人逃脱。海岸上积尸累累,不可胜数。”“海水完全变成了红色,像蜀锦一样绚烂。”

《煤、煤、煤》则是一篇对战争失败的反思性散文。切入点不大,却让人触目惊心,咬牙切齿。据有关资料,北洋海军船坚炮利并不亚于日本海军,指挥水平也不差,战斗意志更是超强于敌,却莫名其妙成了战败的一方。这种历史的耻辱,后来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军事专家都有深刻反思。不过,一个作家的反思则是独特的。作品指出,之所以败给日本海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军舰的动力煤出问题了。军舰专用的优质煤,被腐败官员换成了劣质煤。动力上不去,速度跟不上,进,追不上敌舰,退,跑不过敌舰,打不着人家,却处处挨打。实际上,军舰还没出港,就决定了战争的失败。也许,作品关于决定战争胜负原因的说法可以商议,但当时朝廷腐败和掌握权力的官员发国难财却是不争的事实。腐败国家打不赢这场战争,更改变不了积贫积弱的民族命运。

《李秉衡其人》就更有意思了。文中写道:论个人操守,李秉衡似乎无可挑剔。他毕生以“名臣”自居,一生不纳贿贪财,体恤百姓与士卒,疾恶如仇,动辄上劾不称职的官员,无所顾忌,正气凛然。可这么一个人,在事关北洋水师生死存亡的威海之战、刘公岛保卫战中,身为山东巡抚的他,却不能全力支援。北洋水师的覆灭,他是要承担责任的。追其原因,就是他跟随张之洞的“清流派”,和以李鸿章为首的腐败官僚势力作斗争。而北洋水师领导权,正是掌握在李鸿章手里。所以李秉衡不听命支援,或消极应付,结果误了国家大事。个人品质再好再优秀,在国家命运前途大局面前不清醒,分不出轻重,也会沦为民族的罪人。作品虽短小,只写人物一个侧面,但其中内涵之丰、思想之高,同一题材的作品似还不能企及。

一边是将士忠勇杀敌,一边是国家腐败成疾。二者鲜明对照,时代悲剧昭然若揭。作家写战争,显然不去和历史学家拼历史逻辑,也不去和军事专家拼战争哲学,只是从自己熟悉的文史资料中,爬梳出几个问题和思考,寻找到一种不寻常的历史关系,构成作家看历史、看战争的观点,形成自己的历史散文的问题意识,体现出文学反映历史的独有优势,力道和深刻性与历史学家、战争史家异曲同工。当今流行的历史散文,以为越宏大,就越有历史感、命运感、哲理感。殊不知,越大就越可能缺失文学表达的优势。倒不如像朱小平那样,以小见大,由浅至深,反倒能深得历史散文之真谛,找到突破与创新的方法。

血性给力的散文,非得有历史的洞见、思想的深刻和时代精神的把握不可。其实,读过朱小平之前创作出版的几部散文集如《燕京感旧录》《无双毕竟是家山》《京城百艺》等,就可以知道,朱小平读书多,知识广,学问深,然杂而不乱,重心则放在明清以来的老北京历史文化。对老北京那些大大小小的事,他如数家珍,无所不知,信手拈来。与其说是老北京的学问家,不如说是老北京不离不弃的“发烧友”。居京几十年,早把自己的情感生命全都融入北京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山一水里了。而他的散文随笔,多是通过遗存在历史文献中的老北京的点点滴滴,表达对老北京的情感和依恋寄托。《无双毕竟是家山》中的《什刹海忆旧》一文,典型地反映出作家对老北京的痴迷。

当今世界,正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老北京到新北京,变化天翻地覆。变局变革好处多,其中一个大好处,就是让我们更多地反思,认识到传统文化无可替代的重要性,意识到传统文化不可或缺,更不可任意破坏。必须保护弘扬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灵魂,才走得远走得稳走得强。只可惜,老北京沧海桑田,丢失的东西太多了,找不回来的东西就更多了。带着这样的历史遗憾和时代伤痛去读朱小平的散文,方可感知他内心痴迷和敬畏,方可读出他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一般人会以为,朱小平正在用他的笔,一点一滴地修复着古老的北京,恢复老北京的历史风貌和历史的精气神。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朱小平的每一篇散文、每一篇随笔,都像是一块老砖、一片旧瓦,正在构筑一座看似古老的文化北京城。这座城复活在他的散文里,也复活在读者的情感里。

《像蜀锦一样绚烂》写的大都是明清的历史,也与老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物有关,相当多的篇什,就是直接写老北京的故事,如《逝去的诗声》《清代书家说四人》《柳敬亭北京轶闻及其他》《顺承郡王府的沧桑》《“凭栏一片风云气”》《铸钟厂和“钟杨家”》《蔡锷、小凤仙与棉花胡同》等。第四辑则集中讲述与现代文学史文化史相关的老北京故事,虽不敢说篇篇精品,但可以说篇篇都是用心之作。如《逝去的诗声》写光绪年间“清流四谏”之一的名士宝廷复杂的人生命运故事。一个政坛新人,为人正直,敢谏直言,却因所纳之妾“为浙江江山九姓船娘”,被政敌抓住把柄,大做文章,最后革职罢官,丧失大好前程。故事不算新奇,作品则写得风生水起,读来真的是令人感慨惆怅。

值得一提的是,集子里那些与老北京故事并无直接关系的历史散文,也写得十分精彩,有些堪称当代散文的上品,如《钟鼓楼遐思——明代的军户》。作品详实考证明代卫所军事制度和军户制度,看似摆客观史料,不动声色,其实骨子里透着一股对古代守卫军人和军人家属的深深同情和由衷敬仰,是一篇很有情怀的美文。《叹息张瑞图》也是动用了作家爬梳史料的特殊本事,写明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的宦海沉浮,层层揭开传主的文化心理和精神世界,为我们认识张瑞图的书法与人生的关系,理出了很有启发价值的思路。《苏东坡祠》更是与当代思想有机互动的散文佳作。写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人,点题则在“人民性”,赞美苏东坡的人民情怀。苏东坡贬谪广东惠州,正是他与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他作品的“人民性”在这个时候最为突出鲜明。现代人受林语堂影响过深,只重苏东坡的文人个性,而避谈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而朱小平则写出一个老百姓心中的苏东坡。可见朱文之思想含量、格局境界。

与其说朱小平写老北京,不如说是写老北京人。北京的文史是北京人创造的,写好北京人,才能复活老北京,风物才有精气神。小说写人物,史料服从虚构;散文写人物,史料为了真实。某种意义上说,散文人物难写,历史人物在散文中更难写。而朱小平笔下的人物,可以说几乎都是老北京的历史人物,都必须恪守真实的原则去写。

读书人读历史,读的就是人。其实,在朱小平那里,写老北京人物并不那么难,很多时候,可能还是一件很有心得、很享受的事情。观朱小平爬梳人物,特点有三。一是将风物与人物融在一起写。写风物见人物,写人物托风物,如《无双毕竟是家山》里的《毛泽东与北京烟袋斜街》《张自忠之死与张自忠路缘起》《从赵家楼说到曹汝霖》《杨曼青与北京炒肝》《林白水与生春红砚》《京华奇人郭风惠》等篇。二是以随笔手法,简洁勾勒,看似平淡,其实用心传神,几句话就写出人物的精气神。如《京城百艺》其实就是一部北京人物志,从近现代到现代,甚至还把笔端伸到了当代,写出京城各行各业的人物百态,如唐英、于谦、曹雪芹、纪晓岚、张恨水、金寄水、汤显祖、李万春、梅兰芳、冯志孝、康有为、苏曼殊、沈醉、溥仪、张学良。这个名单还可以一直开下去。其三,虽为小文,却都有大量传记史料考证支撑。冰山自在胸中,方有一角露头。无论写历史人物,还是写文化人,均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像蜀锦一样绚烂》则在朱小平的人物画廊里又增添几个新的历史人物,写法也显新意。作家保持了以往写人物的力道,更多采用近似报告文学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在人物血肉以及性格展现上下了大力气。如果知道朱小平是写过《张大千》《鬼才范曾》等人物传记的行家里手,就不难看出,作家对思想艺术的不断探索追求,已站到大时代的高地,来审视笔下的历史人物。《啊,致远》中邓世昌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这个个性有些孤傲的民族英雄,腹背受敌。前面是强大的日本舰队,背后则是“闽党”的排挤打击。在这样的矛盾关系中,邓世昌不计个人委屈,自觉地选择民族大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腐败的封建时代,他这种思想境界,代表着一个民族不屈的精神,让人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之光。可以看出,作家解读梳理文史时,融入了当代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意识,真正抓到了邓世昌性格之魂,不仅有血有肉,还达到一定的时代思想精神高度。《永不消失的军魂》中的丁汝昌也塑造得很成功。这个人物身上有许多弱点,甚至也有跟着李鸿章搞腐败的问题,却能在战败后有担当,以自杀谢罪,颇有中国军人的血性。《李秉衡其人》中的李秉衡,性格则是当今散文极少触及到的。一个道德品行如此清流的人,却过不了大时代考验这一关。这个人物耐人咀嚼。《像蜀锦一样绚烂》中写北洋海军陆战队,没有具体写人,只是写到一个壮烈牺牲的士兵群体,但人的形象历历在目,不能忘怀。写出无人之人,乃大手笔。这部散文集所出现的新人物,推动着朱小平散文思想艺术更上一层楼。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