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陆士清教授侧记:归来还是少年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陆士清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没有一丝丝改变

时间只不过是考验

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

眼前这个少年

还是最初那张脸

面前再多艰险不退却

2021年2月5日,央视网络春晚,一首《少年》燃爆全场。平均74.5岁的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的激情,点燃了大江南北无数观众的激情。

黄浦江畔,复旦校园,同样有着这样一位前辈学者——陆士清教授,年事已高,却依然充满热情,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葆有青春活力。知名学者蒋孔阳先生曾为陆士清著《台湾文学新论》撰写序言,称陆士清给他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做任何事都生气勃勃,具有开拓进取精神”。蒋孔阳先生的精准评析令人叹服。确乎,“做任何事都生气勃勃”“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正是陆教授的特质。

蒋孔阳序文列举了两件实例。

其一,“‘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1978年,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在大学教学和学科的建设中,还没有怎样引人注意,他就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上,一马当先,率先主持编写了三卷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对曲折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运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作家和作品等,进行了历史的透视和总结,从而在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其二,“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在人们对‘左’的一套尚心有余悸,我国大陆文学界绝大多数人对海峡彼岸的文学情况尚茫然无知的情况下,士清同志又鼓起了勇气,开始介绍和研究台湾文学。十多年来,在客观条件相当困难、资料相当缺乏的情况下,他执著努力,孜孜不倦,做出了值得称道的成绩。”

只要展示以下一段时间线,便可明了何谓“开拓进取精神”:

1979年6月,旅美作家於梨华来访,陆士清安排其作了“台湾现代文学”讲演。将其长篇小说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推荐给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1年2月,为“文革”后中文系首届本科毕业班学生、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开设“台湾文学”专题选修课,也是首创之举,新华社发了电讯稿。陈思和曾在《曾敏之评传》序文中回忆七七级往事,称其为“在当时大约也是全国高校里最早开设此类课程的先驱者”,“让我们大开眼界,知道了海峡的另一端还有着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

其间,陆士清编选了白先勇、王祯和、王拓小说选,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3月,陆士清主编《台湾小说选讲》(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3月,陆士清开始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现代台湾文学》条目,近25000字,这是我国首次将现代台湾文学作为条目收入辞书。

1987年9月,复旦大学确定中文系设台港文学硕士研究生点,陆士清负责招收第一届台港文学研究生。

……

第一次,第一届,首创……“敢为天下先”。陆士清教授迎难而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广受业界同人好评。陆教授治学态度守正严谨,不趋时,不跟风,不瞎起哄,当言则言,当止则止。他既重视作家作品细读和品评,又擅于整体观察和论述。他的学术风格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色彩。

2002年5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成立,陆士清教授担任监事长。可谓名至而实归。于此前移20年,1982年6月,“首届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陆士清教授参加了这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学术活动。他说,除第九届会议因病缺席外,每届会议都出席,并提交论文。在世界华文文学学科领域,陆士清教授勇于“先行先试”,堪称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是名副其实的披荆斩棘的开拓者之一!

“全过程”,最早涉足这一领域,从未间断。四十余载,与改革开放同行,与世界华文学学科建设同步。“全方位”,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编辑出版,社团活动,文化交流,等等,无不热忱投入。“全天候”,仅从以下事例,即可见一端。

40年间,在这一学科领域,先后召开了十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一地,便举办了两届。1989年4月,第四届研讨会,2002年10月,第十二届研讨会,都是应时而为,陆士清教授责无旁贷地慨然承担。他作为“策划”和“统筹”,倾注了大量心力!

回顾学科伊始,1982年、1984年、1986年,分别于暨南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举行了三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学术活动由学界元老曾敏之先生倡议创办。第四棒一时无人来接。曾老担心开了头的研讨会就此中断。他与陆士清商量,希望由复旦延续下去。此事当即报告校方,获准后,陆士清毅然承接下来了。沪上盛会,国内外作家、学者近百人莅临,受到学界好评。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创立后,第一次大型学术活动于何处举行?学会领导层普遍认为,这是学会第一次正式亮相,应当放在有国际影响的大都市上海开,希望复旦大学能担纲。这一期待没有落空。果然,五个月后,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期登场。那时,陆士清教授已退休数年,将近七旬,仍老当益壮。他竟然站在第一线,以“操盘手”之姿,全身心地亲力亲为。同仁们无不交口称赞。将此说成“全天候”,并非一句虚言。此次研讨会已过去近20年了,然而,虽已“时过”,却未“境迁”,不少与会者至今记忆犹新,津津乐道。一是“大”,规模宏大,150位学者、作家等参会,其中境外近60人。二是“浓”,学术氛围浓郁,会前便精心组织,编辑出版了会议论文集,大会发言,分组讨论,代表畅所欲言,交流热烈活跃。三是“盛”,会议期间文化娱乐活动丰富、高雅,代表们登上金茂大厦,巡看夜上海,观赏越剧《蝴蝶梦》。会议礼品精致、独特,每人一枚镶金印章,预先一一刻上姓名,得以各自永久保存。办会者的良苦用心,以“殚精竭虑”形容并不为过。无怪乎,台湾女作家罗兰对此念念不忘,会后特地致函道谢,称其为“我此生最值得记住的一次盛会”。

人们都明白,办大型学术活动,俨然“系统工程”,需付出大量心力。对于这类苦差事,不仅要“有力”,而且要“有心”。人们往往乐于当袖手旁观的“看客”,当指手画脚的“批评家”,真要实际操办,或许避之唯恐不及,何况是一介退休老人!陆士清教授却一本初衷,不推诿,不搪塞,依然是“做任何事都生气勃勃”。恰如,“眼前这个少年/还是当初那张脸/面前再多艰险不退缩”……

如今,陆士清教授已届米寿。岁月却没给他留下过多的痕迹。许多学术会议上,仍活跃着他的身影。依旧一丝不苟地提交论文,依旧毫无保留地踊跃交流,并没有显出什么疲态。逝水流年,2005年,曾敏之时年亦为八秩颂八。陆士清教授牵头发起在杭州召开曾敏之创作生涯70年笔会。会议期间,与会文友来到文化人心目中的“圣地”——绍兴。历史长空中,此地群星璀璨。文友们荡漾在“银河”里,好不惬意。此时,在游人眼前,出现一幅感人的图景,一位“白头翁”,推着另一位“白头翁”。曾老腿脚不利于行,端坐在轮椅上。陆教授缓缓地推车行进。这种场景,在机场上也多次出现。自杭州会议之后,陆士清教授因敬仰与友谊,“发愿为曾老立传”。“他以一个时代,来映照一个人,也以一个人,来写一个时代。”陆教授为此耗费巨大心力。2011年,三四十万字的《曾敏之评传》简体字版和繁体字版分别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和香港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获得广泛赞誉。书中附录三为曾敏之先生言谈录《休云老去情怀减 十九童心似往年》。以此移用于陆教授,岂不同样贴切!

近年,陆士清教授推出一部新著《品世纪精彩》。后记中,陆教授自称为“认真生活的平凡人”,坦言,“小草有它的绿,花开有它的艳”,“在夕阳时光,依然要走好人生的一段路”。常怀赤子之心,永远走好人生路,平凡中便显出不凡。正如刘登翰先生在序文中所说,“青春是一种生命的精神”,“有幸能品世纪精彩的人,正是缘于自己生命的精彩”。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