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关于《平安批》里两个洋人的自白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陈继明 《平安批》

1.

批,就是家书。收批的地方就是批局。批局兼顾邮政与银行的两种业务。批和批银一起送到收批人手中。送批者,叫批脚,相当于过去的邮差吧,也叫邮递员。

无论是批、批局,还是批脚,或者邮递员,这些职业名称在网络时代已消逝了。时下叫物流,叫快递。由此上溯百年,千年,邮差工作的单位应该是驿站。

批局是潮汕一带侨乡民间独特的历史记忆。因为,潮汕人自古就有下南洋谋生的业习,批局连接着故乡亲人的眺望与远方番客的思念。

在《平安批》这部小说里,主人公郑梦梅就在暹罗与潮汕经营批局。

我是西北人,读《平安批》,汕头的风物人情在心中漾动,顿生去一游的念头,聆听潮汕的声音。然而,《平安批》读完许久了,这个想法却变了。我觉得还是保持这种想象的萌动最好。小说是异样的陌生的,奇崛玄妙,让我不能平静。我就想让这种陌生感在心中沉淀一段时间。先忙别的事,看能不能忘掉这种陌生感。但是不能。

2.

小说共六章,“以郑梦梅这个人物串联起侨批的完整历史,处理了个人情感和家国历史间的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变幻得以呈现。(《文艺报》2021年10月22日第一版《长篇小说< 平安批> 讲述潮汕侨商奋斗史》)”小说开篇故事颇具荒诞性(也可以说魔幻)。我把三个小节的故事概括为“梦梅望井”、“梦梅家族”、“梦梅过番”。

梦梅水性好,人送他“水鬼佛”之绰号。少年梦梅经常爬在压盖井口的石板缝隙里望井水,从井水里看到韩江流向,看到银溪村的前辈们过番下南洋的生活;从井水里望见了大海、船、汕头、南洋、番批、洋货。梦梅想象:水井是大海的窗口,井与大海相通。梦梅的一位叔公投井自杀了。这眼井给少年梦梅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梦幻。梦梅幻想跳井的番客叔公就是自己的投胎转世。实际上,梦梅的望井幻想以及上学时喜欢上搜集邮票邮戳,都为他成年以后过番做了精神上的准备。梦梅顽固地认为“井是海的窗户,井是下南洋的一个秘密通道,这样的想法他玩味了二十八年。”(文中的楷体字均引用《平安批》原文)

郑梦梅的前辈们都在南洋“发了大财”,成为当地的富豪。到了他这一辈,家道开始衰落,他的两个阿公“在同一天被人放火烧死,魂断异邦”,他父亲品茶吟诗,游手好闲,对过番做生意毫无兴趣。郑梦梅是前溪时光里郑家唯一的男丁,重振家业的重任就落在了他这个独苗肩上。老祖逼迫梦梅过番,梦梅选择了暹罗(泰国旧称)。

梦梅过番寻梦,能实现吗?陈继明给读者留下一个梦幻般的悬念。

3.

《平安批》是一部关于贫穷与富强、先进与落后、革命与流血、宽容与忏悔、民俗与信仰、战争与和平以及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新经典小说。陈继明通过小说叙述,为潮汕侨商立传,给当代文学艺术画廊塑造并增添了郑梦梅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主人公郑梦梅一生经历了中国百年近代史。他懂事、记事的时候正逢清王朝将倾,辛亥革命方兴未艾。他的哥哥郑复生是同盟会会员,参加了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清王朝的革命。郑梦梅的青少年是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度过的。三十而立,他下南洋奋斗成功。这时,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他为抗战募捐、筹集并运送物资。他的两个儿子都以秘密的方式参加了抗战,先后为国捐躯。

树高万丈,落叶归根,新中国建国,他在家乡创建了抗战时期沉批博物馆。在寻找沉批的走访中,步入耋耄之年,在生命弥留之际,还为没有找到“洪乌辫”而久久不能瞑目。郑梦梅这个人物形象鲜明,他的一生散发着亦真亦幻的艺术魅力。郑梦梅这个典型人物显然不能局限约束在《平安批》这部小说里,他是整个沿海地区侨乡侨商下南洋谋生的真实缩影与艺术写照。

阅读本是见仁见智的山水。细读文本,才能找准自己的认知。郑梦梅让人难忘,但小说中的两个洋人的故事却更有思辨的意蕴,这就是梦梅的好友英国人乔治和美国女传教士董姑娘。我以为,让两个洋人在小说世界里行走,是小说最厚重的爱国情怀。所以,在这里,我想就个人的理解谈两个话题:一是小说中的两个洋人的故事。二是董姑娘在美国出版的《依芸家的番批》。

文学的想象性始终处于真理和意义之间,两者的交汇点就是“真实”与“虚空”,真实让人感怀,虚空催人落泪。乔治与董姑娘在文字间时时映现,久久萦绕在脑际。我就设想,如果把这两个人物从小说叙事中剥离掉,也不会减弱整个小说故事的跌宕起伏,不会改变整个小说故事的传奇色彩。而作者独具匠心,让这两个老外在小说世界里行走,更能体现二十世纪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社会动荡对中外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更能体现世界的开放性,各国人民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的愿望,更能彰显中国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这两个老外在小说世界里的站立,不仅仅是衬托郑梦梅个人下南洋“驴生拼死”的奋斗史,而是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揭示了从二十世纪开始科技改变着世界格局,揭示了东西文化融合中的碰撞给普通人心灵的冲击。

4.

我们先请出乔治先生。

乔治是梦梅过番时在洋船“永祥号”号上认识的英国人,同时,他还认识了同乡陈光远。“三人在船上相识,在暹罗相知,有道是十年修得同船渡”,到了南洋,三人举行了“西园结义”,结拜为异性兄弟。

乔治懂中国古典文化,自称是“中国通”。既然是兄弟,就要知道兄弟的身世。他在中国潮汕长期生活,阿桃是他“固定的情人”,为他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孩子长大后,他送孩子们回英国读书。阿桃主动与他断绝了联系。乔治“始终没有再婚”,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关于乔治的故事,小说运用了乔治个人自述的叙事手法。

“我家与中国的联系,差不多快有一百年了”,乔治向梦梅、陈光远讲述自己到“中国做人类学考察的原因”。他说:“我的祖父是英国圣公会的传教士,很早很早就被派到中国传教,也是一个中国通,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小说里出现许多历史人物,比如,韩愈、康有为、袁克定、汪精卫等。但与乔治家族有关的人物是璞鼎查。“璞鼎查(Henry Pottinger,1789—1856)是英国军人及殖民地官员。他从1803年起,在印度从事殖民侵略近四十年。在英国对阿富汗战争中,被封为男爵。1841年4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鸦片战争时期的侵华全权代表,代替查理·义律,来华扩大侵略战争。1843年成为首任香港总督”(摘自360百科)乔治的祖父“作为璞鼎查的翻译和顾问,担任过英国驻广州的首任领事”。也就是说,乔治的祖父参加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来,乔治的大伯进入清政府“税务监督委员会”,负责英、美、法海关交税一职。乔治在大伯留下的日记里看到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大伯担任英方谈判代表的编外译员,“全程参加了《天津条约》条约的谈判”的真相。作为后人,乔治是带着一种理性的反思口吻叙述这段历史的。他说:“整个过程里,他(大伯)凭借精通汉语又是清政府官员的优势,实际上充当了双面间谍,假装在谈判双方之间斡旋,一方面给自己捞取政治利益,一方面处处替英方说话,迫使中方的钦差大臣一再退让,签下了《天津条约》和后来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你们知道,这两个条约,对中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耻辱……真相其实是给了清政府一些甜头,让侵略和损害成为一种机制。英、美、法等国获得了更多的商业利益,而且一举多得,用鸦片大面积瓦解了中国人的精神。”(见《平安批》第97页。文中引文都出自小说,不一一注释)

这些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小说的虚构做了强大的时代背景的支撑。乔治讲述自己的身世,其实是一种自白,他感到很羞愧,发自内心地在为他的先辈做救赎。随着岁月增长,三个异性兄弟的感情日益渐深,乔治的自述也就越来越率真、坦诚、透彻。乔治以事实为依据,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论了西方人对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干预渗透,一是外交官的真相;二是中国有多大,鸦片市场就有多大;三是猪仔贸易的真相;四是科技的威力。

听了乔治的讲述分析,梦梅逐渐明白有些下南洋开“洋行”的第一代、第二代侨商,是通过不正当的鸦片贸易和猪仔买卖赚中国人自己的银子。为什么下南洋讨生活?穷。国弱民穷。潮戏里唱尽了那个久远年代的穷和苦。“只要有饥饿,就会有人肉市场”,这在全球都一样。“饥饿是如何造成的?”富人建豪宅,购置土地。乔治分析道:“失去土地的人,表面看来只是失去了土地,——一个人和家庭赖以生存的土地,实际上他们失去的是生存的基本权利。”中国人百年来的革命行动不就是为了解决土地问题吗?乔治讲述的是百年来沿海地区侨民苦难命运的血泪史,这命运的轮回使梦梅少年时代的幻想——陆地上的井是大海的窗户,有了回应。最后,乔治把他的谈论落脚到科学技术领域。乔治来到中国,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怕洋人?”很快,乔治就搞明白了。“中国人怕的不是洋人,而是洋枪、洋炮、洋船、洋舰。换过来也一样,如果中国人有洋枪、洋炮、洋船、洋舰,洋人也一样怕得要死,一样任人宰割。(《平安批》第109页)”

人类首先把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工具的进步运用于战争,并且永远没有停止的可能,这是可悲可叹的事情。

乔治讲的是实话。这句实话,也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在小说中,由一个曾经侵略过中国的洋人的后代讲这句实话,具有非凡的文学力量。弄清这个问题,是我对小说呈现的百年家国情的理解。

乔治的讲述,让梦梅明白了祖辈们下南洋发大财,发得是什么财。这为梦梅种植木瓜获得财富、经营批局等一系列奋斗故事,做了守正守义守情的警示。抗日战争爆发,他为抗战募捐筹款,都是在替先辈赎罪。

近些年,在现实生活中,“前世今生”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能否知晓,只有等待生命的轮回。而文学的想象赋予作者提前预知的功能。小说家陈继明似乎对此的预期独有展望。在他的小说创作里,前有《七步镇》的人物东声的前世是土匪的身世,后有《平安批》梦梅的前世是鸦片贩子,乔治的前世是侵略者的一员。这些因果故事都发生在动荡的年代。小说中,以西方人乔治的目光审视潮汕侨商在南洋的生活、评价潮汕人的生活习俗、性格特征、经营策略,是很有味道的。

后人如何评价前辈们创造的历史?历史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历史也不是特指过去的事情,文学会使历史流传的更远更长久,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乔治这个英国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博士述说的“家丑”是一个关乎历史与未来的隐喻。

5.

下面,我们再请董姑娘出场。

董姑娘在中国潮汕传教。据作者讲,董姑娘的真实原型是斐姑娘,一个美国女传教士,她当时在美国出版了好几本关于中国和潮汕的书。董姑娘是个画家,传教的同时,在银溪村买下“仰止山房”做手工局,召集姿娘们做绣品工艺,卖到国外,很受欢迎。姿娘们也有了一份可观的收入。银溪村和“时光里”的几个姿娘都在“姿娘间”做绣品。他们喜欢这里,说说闲话,唠唠家常,消遣寂寞,倒也自在。仰止山房曾经的女主人依芸在屋里自杀。董姑娘借神的勇气,摆脱了房间里长期闹鬼的恐惧,“成为银溪的编外村民”。

女传教士董姑娘的形象与望枝的命运紧密相连。

有一年,梦梅没有圆房就守寡的嫂子望枝患上了肠梗阻,被送进福音医院,董姑娘的丈夫给望枝做了手术。与董姑娘接触交流,望枝慢慢有了“改信洋教的愿望”。

然而,“原本什么都没有的”望枝义无反顾地要改信洋教,“不要祖产和名分”,使家族长辈们震怒。信洋教,在家族长辈这里是极大的罪过,是最大的叛逆。于是,公公阿女就策划了纵火事件,火烧了董姑娘的栖息之地仰止山房和盐灶教堂,形成强烈的对抗。而在南洋,乔治与梦梅、陈光远结为拜把兄弟,梦梅能容下乔治的所思所想所为,对待洋人的态度与家乡形成极大的反差。梦梅在番批中同意嫂子改信洋教,还给嫂子寄来了《潮语圣经》一书。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人们的生活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可,而环境与文化有着深深的渊薮。这里有一个如何审视西方列强百年来不断侵略中国的事实,又如何看待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这两者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了许多慈善医院和教会学校。地球上所有存在的宗教本质都是劝人向善,给你安宁的。一百年来,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主要在宗教和科技两个方面展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理解、容纳、沟通、融合,即使避开意识形态,在民间也是势不两立。

董姑娘从火中跑出来,手里抱着《依芸家的番批》。她面对熊熊烈火,神情十分理性,她对望枝说:“不要紧,这正是我们认识神的时候……神在考验我们,魔鬼也在考验我们。”

望枝已经从各种迹象中知道火是自己的公公放的。请允许我引用一段描述:

“望枝觉得应该躲起来了,永远躲起来不见人,便转身跑回时光里。

望枝立即摔倒,久久没爬起来。

董姑娘冷眼旁观,不去扶她。

其他人也都静止不动,等着看董姑娘的态度。

董姑娘始终没理会地上的望枝。”(《平安批》第187页)

这段描述冷酷而残忍,置望枝于绝地。事实上是望枝改信洋教在银溪村众人心中的回应,也是董姑娘让望枝同时在经受神和魔鬼的考验,让望枝在魔鬼制造的灾难面前自己去选择——是拜妈祖,还是信基督。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宗教信仰的选择问题,还藏着隐秘的人性深意。

着火后,老祖把梦梅寄来的信和《潮语圣经》一起交给望枝,望枝没有接,没有看。不久,望枝改嫁。改嫁后,再无音讯。

6.

乔治与董姑娘长期在中国潮汕生活,与当地村民相濡以沫,脑海中的国家概念已经淡化,他们都是能看懂中国人的老外。乔治以人本主义的生存观认知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如果说乔治是中国百年近代史的认知者和中西文化融合的推行者,那么,董姑娘传教则告诉人为什么要有信仰,去完成一个基督徒的使命,尽自己能力在改变银溪村民的陋习。作为人,无论中外,都有选择生存方式的自由。董姑娘长期与中国妇女相处,在潮汕推行“福音派女性气质”,是“欢面喜笑的一个番婆,脸上有喝过多年韩江水的滋味,还会说潮汕话”,她与当地姿娘一起在稻田里插秧,她认同中国文化,对潮汕妇女的处境抱有深切的同情。

小说最后在附“董姑娘的序”里有言:“他们的宗教无非是平安,或者说平安才是他们的信仰,至少是女人们的信仰。”所以,董姑娘对自己的传教士身份深感怀疑。她在美国出版的《依芸家的番批》序里向全世界宣称:“……我要请求你们的宽恕,因为我经常在怀疑很多事情:我们所从事的上帝的事业是否有伪装的成分?我们工作的目的是否是我们一贯竭力否认的——为了支配和霸权?西方文明是否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边界?因此我也经常不知道应该是把剑还是和平送给中国人,我经常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传教士。”

“为了支配和霸权”,董姑娘的自白惊天动地。会惊吓着那些在中国的传教士。而作者设计乔治这个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博士谈论中国历史及对中国潮汕的研究,很有点国际公民的意味。我不禁联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论。

7.

陈继明以中华文化自信为根基,从书写传统家书(番批)出发,到撰写对联,把个人及集体的精神指向家国,指向以“银溪村”为地域文化符号的潮汕华侨下南洋的艰辛历程。

小说叙述了乔治和董姑娘这一男一女两个外国人的故事,在他们的生活观中有很深的忏悔意识,有一种赎罪感。

后来,乔治回国了。回国后,在坚持习练梦梅给他布置的临帖任务。乔治临的帖是唐人小楷《灵飞经》。他用恭笔小楷给梦梅写了封信,“颇有些《灵飞经》的味道”。乔治在信中分析来中国的洋人、传教士、官员、商人的区别。他心里依然保留着一种深重的赎罪感,他的前辈发动战争,对中国犯下了罪行;他在中国嫖娼,对中国犯下了罪行。

董姑娘这个人物形象是在望枝改信洋教的冲突中走进读者心中的。董姑娘在被日本军人砍头的前夕,还在问乃城望枝的下落。抗战爆发,汕头沦陷,董姑娘以教堂知事特殊的身份,做了万昌批局的秘密批脚,帮助村民做事情。

日本人屠杀银溪村村民,董姑娘是第一个被日本人砍下头颅的村民,很是凄惨。

8.

在去暹罗的海面上,乔治给陈光远谈论贩卖猪仔,这使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部畅销小说《夏威夷》。美国作者詹姆斯•米切纳书写了中国和日本劳工移民夏威夷的生活,被称为“史诗小说”。小说世界是虚拟的,但一部小说好看、吸引人、耐读、能反复读,就是让至善至真至美走进读者心中。

梦梅过番到暹罗落脚后,先做了一个写批先生。梦梅以一手好书法和好文辞替番客写下了第一封批:

“婵花细妹:

前天,即九月二十二日,我梦见吾母,立而无言,亦无喜色,使我惊醒,一夜难眠,今日全无宁心。最为痛心者,有梦之夜,正是吾母忌辰之前一日也。今寄鹰洋六元,内抹四元由你家用,二元用作祭奠吾母之资,万望细妹在坟前禀告母亲,我在暹中一切安好,请勿挂念。

愚兄 广基

丙辰九月廿三日”

宋万昌看了这封批信,评价说:“无德之人是写不出来的,写批之人德先到,字好文好固然重要,但德才是最难得的。”

为此,宋万昌多次悄悄试探梦梅的人品,收梦梅为义子,并赠六成股份给梦梅,邀他全权打理万昌批局经营管理事务。这第一封批信即刻让梦梅这个人物站立起来了,形象地传递了作者的创作意旨。

陈继明为读者写出了一部好小说,故事很精彩。在精彩的故事里呈现出“寄批报安”的家国情怀,催动读者从故事中抽象出潮汕人下南洋的精神内核。“故园西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书报平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也想起了读过的《傅雷家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梵高书信》《鲁迅书信》。这都是文化名人的两地书,一个普通华侨的书信,还是第一次读。所以,我特别喜欢品味那具有沧桑感的《依芸家的番批》。百年以后,一个西北读者读一个南洋华侨的家信,那种家庭生活的信息扑面而至,我清楚地看到寄批人的神态表情、听到他的呼吸、触摸到他的内心世界,嗅到了特殊的“潮汕气味”。

作家创造故事,不去创造缥缈的颂词。小说叙事从容、平和、舒缓,智慧且蕴含史诗性。许多历史史料、民间传说、传唱的童谣以及潮汕方言、饮食、风物人情点缀在故事情节中,这些点缀是艺术的真实细节,像楼房的地基,真实地把虚构的小说托举起来了。作者的采访获取素材是下了大气力的。给人以纪实非虚构的真实的力量。这可能是陈继明的有意构建。

读小说结尾附后的21封依芸父亲和丈夫的来信,让人眼睛潮湿。拳拳父女之情,殷殷慈父之爱,在尺牍之间展现。父亲来信,谈钦守婚约,叮嘱婚事操办应随风化;讲女儿改换名字“佩骅”的优劣;论女子识字的利弊。父亲得知女儿在“乡里祠堂教书”,从而在信中教诲女儿执鞭的方法。那个年代蒙童上学,毛笔字是必修课,所以,父亲在信中给女儿讲书法要义,笔墨章法。女婿让“嗜赌如命”,父亲来信说,要发现让的长处,告知女儿戒毒的方法:“我意汝可与让一同教书,让之算术优于汝,又喜博弈,何不教童子算术棋理?千斤重担,夫妻二人各担五百,取长补短,岂不乐哉。”

“千斤重担,夫妻二人各担五百,取长补短,岂不乐哉。”

句句谆谆教导,都是为了家庭的平安稳定。远在南洋的父亲,对家乡亲人的牵挂可以说是句句泣血。有喜有忧。个人在海外奋斗之艰之苦之困,都在信中有所言说:“在外之人,其中心酸一言难尽。至于守家之人,其苦其累,其茕茕,其哀哀,多遭忽视,今我为父,方能设身处地,稍稍有些体会矣。……羁旅之人,不言守土。”

9.

陈继明的小说创作沉郁而缠绵,总能在现实生活的幽微中让人性在文字间闪烁;总能让人往深处想;总能从陌生的生活中发现平常,从平常中发现新奇;总能让人觉察出一种神秘感,佛性的光照、天道的深邃和禅意的流淌(尤其是小说语言。可以单独写一篇评论),这个感觉不知与否,总在心中飘着。他在认知的敏感、语言的活力和创造的才情上不断在超越自己且富有前瞻性。

我读过他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天堂》《坠落诗》《七步镇》等。每部小说都是贴近现实又有渺远的想象,既熟悉又陌生。临近岁末,读他的新作《平安批》,感觉好像在平静的日常生活里突然掘地三尺寻找到了祖先埋下的“大黄鱼”。他的小说创造着历史与现实的牵手,历史对未来的展望,关乎世道人心。故事传奇,新奇,但不离奇,读后像给人麻木的心猛击一掌,有心灵复兴的感觉。陈继明从出生地甘肃甘谷,到珠海定居,这是很大的文化与生活的跨越,他完成了这个跨越。他在汕头挂职期间,以“受命”的写作方式,深入采访,潜心创作,完成了《平安批》的创作,给人的震撼是眼前一亮。

10.

世人皆爱孔方兄。这是最现实的更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陈继明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下南洋赚钱谋生的儒商的奋斗史,表达了一个爱国者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像钟声一样在全人类心中敲响,这是平安的钟声、这是祈福的钟声、这是和平的钟声、这是太平的钟声。平安是衡量生活幸福的最高指数。与大富大贵无关,与地位卑尊无关,与财富多少无关。不管走多远,平安回家,回到故乡最重要。

平安就是福。人这一辈子,有了平安就足够了。

无论什么时代,人都有一种强烈的漂泊感。中国人走出国门,或者洋人进来,双方都会对各自国度的文化产生兴趣。现在,国泰民安。生活好了。潮汕人肯定还下南洋。在新时代下南洋,应该是另一番景象吧。

这篇文章该收尾了。2021年也进入了最后的时刻。

现在是子夜。我同时听到了贺兰山脚下武当庙传来的新年钟声,也听到了家附近一座教堂里敲响了新年的钟声。

在我为这篇文章写下开头第一句话的那天,正好是今年的平安夜。

我倾听着平安的钟声。直到永远。

起草于2021年12月24日平安夜

定稿于2022年1月1日子夜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