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走出舒适圈的青年评论家,如何以相似方式谈论庆山的写作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庆山 《一切境》

一种相似的形式来谈论,这算不上致敬,也并不是什么戏仿或互文之类。原因其实简单:任何一番谈论,总归要与谈论的对象,有足够的交集、重叠。而形式的重叠,也是重叠。这重叠本身可以作为对话的入口——以一种不可言说的、并非全然属逻辑或理性的方式。

言外之意是:其他的重叠未必很多。

是的,关于这点我确实得承认:我想我大概不是一个很理想的“谈论庆山的人”。我们之间区别蛮大。好在这不是做作家论。以一种相对外在的、非“粉”非“黑”的、就事论事的方式,来谈一位颇具“话题点”的作家的新作,或许也有合适之处。

那么,还是从形式开始谈。

我不太清楚应当给这样的文本形式一个怎样的命名。随感?日记?有的时候,我觉得其中某些段落局部,有点像“偈子”:很短,但内里的延绵似乎又挺长;说了,但偏偏又不说满说透。吉光片羽,随缘起落。

更多时候,我觉得这种形式,像是某种“批注”:在人世经验和日常生活的留白处,随手写下的书批。有点随意,但也正因此,带着有趣的纯手工质感。

我想,这也正暗示着《一切境》的本质特征或者说根本底色之一:它看重的是“表达”一事与主体生命、个人生活(外在的以及内在的)之间的关联度、契合度,而并非是“表达”的具体规制、具体样态、具体路径、具体景观。

因此,与其称之为“书写”,我更愿称之为“言说”。“写”的抵达是属视觉的、属理性的,“说”的抵达是属听觉、属感性的。“写”求永恒,求一种常在。而“说”带有即兴的、甚至“一次性”的色彩。

对“执”的拒斥,并不仅仅是形式层面的话题。

庆山在《一切境》里反复讨论到的,便是对各种“执”的放下。换言之,对“不执”这件事本身,庆山看起来是很“执”的。

——你看,我在不断地使用“执”这个字,这显然也是受到了《一切境》这本书的话语风格的传染。

“执”这个字,或者说这个词、这个概念,显然有其宗教化的背景。

在《一切境》里,庆山试图以具有宗教感、甚至是带有些许神秘主义色彩(当然,我是在中性的意义上使用这次词汇)的方式,来探讨个体与自身内心、自身情绪、自身生命间的关系。灵魂、意识、心灵关系……这些是《一切境》里出现的高频词。与之相匹配出现的,是自由、戒律、思考、修为等表状态表动作的概念。

这看起来是“向内”的。但《一切境》同样暗含有“向外”的维度。或者说,任何“内”,都不可能孤立、隔绝地成立,它必然拥有一个大的、总体性的“外”的背景作为依托——无论它是否在形式上获得表现。

背景之一,是我们所有人都身处其中的公共生活:越来越繁荣、却也越来越繁冗的现代都市语境。发达喧嚷的“世内”,在庆山处导出的却是充满“世外”感的文字,这很可玩味。背景的另一层,则是公共话题域内的“庆山(安妮宝贝)的写作”,再关联到作者此刻的路数、风格、心境及写作状态,这种“向内”的、不断逸向“个体精神玄学域”的表达姿态,才显示出更有意味的代表性和引申义。

而以上这些,《一切境》中都在不断地谈到、触及。作者不断地写到此刻的生活、身处的城市,写到“别人眼中的庆山作品”及自己面对这些反馈时的反应。这些本是《一切境》内部的一部分,却同时构成了外在于《一切境》的对读文本。这颇有趣。

《一切境》看起来简单,但背后藏匿、暗示的东西并不简单。

仿用那种“灵修”式的语法语气:这本书、这类文字,“果”是透明的,“因”却不是。

从“残酷青春”到“心灵修为”,从对“不安/痛苦”的“执”、到对“安宁/平静”的“执”,此中的“变”与“不变”,事实上大可玩味。词库的变更、语气的转换、言说姿态乃至言说基点的重新找寻……这固然是文学的技术问题,但其背景边界要比纯粹的文学边界更大。毕竟,以现代结构主义哲学家们的观点来讲,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话风转向”,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甚至,这种玄妙化、“精神化”的转型路径,在上一代曾大红大紫过的作家(尤其是女作家)那里,并非孤例。那么,此中是否存在某种必然?或者说,这是不是与此类作家“早期风格”的大受欢迎一样,也恰恰呼应了当下时代生活的某些困境、困惑及阅读需求?

在此意义上,我们似乎也不能仅仅在审美的意义上,将《一切境》看作“读本”“文本”、并加以一般意义上的评价。它或许还是某种“样本”。

《一切境》里有许多不好琢磨、不可框定、不宜分析、甚至不易评价的部分。对许多读者来说,这些部分或许会很有魅力。就我个人而言,使我会心一笑的,倒是另外一些平实的、真切的、跟人世烟火气关联着的那些部分。甚至,有些自我矛盾、自我“卸妆”的部分。

例如关于吃。《一切境》里时常谈到自我约束,“轻盈”“洁净”“无所求”。这里涉及到对肉体的克服。“过于注重饮食(喜欢吃痴迷吃)……过于耽溺某种爱好的人,即便有身份有钱有地位,也感觉他们一直处于饥渴与焦灼”,这大概是某一天触景生情的感悟。这话自然有道理。可是,刚过了一段日子,庆山又用了近乎整整一页,记录了各种食物、及其给自己带来的那种“心满意足”。

这样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作者,倒是蛮可爱的。它和她的身上有一点烟火气,尽管这烟火气有时会被警惕地注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