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烈火芳菲》:一曲历史和人性的壮歌

发布时间:2022-01-1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关键词:《烈火芳菲》

评论家丁帆曾说,“历史、人性和审美,是文学史的不二选择。”其实,不独文学史,对于绝大多数优秀文学作品来说,历史、人性和审美也是其必须具备的应有品质。仔细阅读由铁流和赵方新共同创作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烈火芳菲》便会发现,这部长达48万字的著作,也具有这种优秀品质,完全可以称之为一部关于胶东革命的历史、人性和审美壮歌。只是其所蕴含的历史、人性和审美品质,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内涵,而且放射着属于时代和人民的生命光泽。

“历史”——《烈火芳菲》真实还原、形象再现了战争年代胶东半岛革命的恢宏历史,引导读者更好地窥见历史的真实,把脉历史的发展规律。

“这是一段隐秘的家国往事,也是一段不应该遗忘的家国记忆。”其中包括极为悲壮的“一一四”暴动、史上有名的天福山起义、至今被传颂的“马石山十勇士”,从胶东党组织的成立,到胶东抗日武装的建立,到迎接新中国的成立,有胜利、有挫折,有经验、有教训,可谓气势恢宏,波澜壮阔。从中可以窥见革命的艰巨性、复杂性,引导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是一种为胶东地区所特有的历史。作品书写的故事,是纯粹胶东大地的故事,是这片盛产海蛎子味方言、火药桶式脾气、野性奔放大秧歌的土地上的故事,是胶东半岛齐鲁儿女的故事,是大地海洋之子的故事。因此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尤其是作者将300多位乳娘为八路军、解放军抚养1000多个革命后代的故事挖掘出来,为她们塑立了不朽的艺术雕像,相信从此之后,“胶东十二姐妹”“胶东乳娘”,将会和“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一样广为传颂在共和国的大地上。这是具有某种神秘性质,并深具发展规律的历史。作者善于从历史的某些细节中,窥见历史的隐秘,洞见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作品曾写道:“这封把胶东共产党人直接引向1935年白银季的血雨腥风的指示信,就像一朵斑斓而吊诡的云朵飘过历史深邃的苍穹,又像历史幽深的小巷里走过的神秘过客。”这意在揭示党组织来信的独特作用。“三个人都是水里来火里去的革命者,在风云诡谲的时代里,每个人都以带有自我个性气质的行动为时代做着注脚。”这里意在揭示个人在时代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邮递员左手一封信,右手一封信,假设他一不留神,投错了时间和地址,那将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情形呢?”这是对历史发展进行深度分析,彰显的是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规避了对历史再现的简单逻辑,使那段独特的历史显得更加神秘和深邃,也更具启示价值。

“人性”——《烈火芳菲》坚持了以人民性为根本的人性原则,彰显了革命者身上的人性光辉,折射出感天动地、征服人心的强大力量。

这是体现人民根本立场的人性,可以说,人民性是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征。革命者刘经三曾经自导自演绑架自己父亲的“好戏”。他为什么这样做?一切只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胶东地区革命领导人理琪,一定要将两个熟鸡蛋送给神经受了刺激的烈属“疯子”三叔那里,看着他吃下去!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所坚持的人民性立场,是党对烈属的关爱。党员张静源因为革命工作,要撇下妻子和刚出生的孩子,妻子不理解,他说:“我可以丢开你们母子,但不能丢开党呐!我的生命是属于党的。”在总结“一一四”暴动失败时,柏希有说:“对!我们这次斗争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孤军奋战,瞎子摸象,哪有取胜的道理?”当革命遇到困难,迷失方向时,张修竹说:“我们赶紧跟省委写信联系吧,请求省委派人来拉咱们一把!”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他们高度自觉的党性原则,即“心中有党,心中有戒”。这是体现非凡母爱和母性的人性。作品塑造了“胶东十二姐妹”和“胶东乳娘”的系列形象,体现了她们所特有的更为广阔的母性。在极端残酷的战争中,年轻的革命者前赴后继,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战场的后方,乳娘们接过组织的重任,以非常秘密的方式,用自己柔弱的双肩和甘醇的乳汁,滋养1000多个革命的孩子。她们中的一些人为了照顾革命者的后代,不惜牺牲自己的孩子。

“审美”——《烈火芳菲》一改报告文学的传统写法,蕴含了独特优美的审美品质,展现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一种诗性之美。作品虽然属于报告文学,但参照了小说的写作方法,整部作品像小说一样精彩,诗歌一样优美。最令人赞叹的书名,体现的是烈火般的质地,芳菲般的诗意。这“烈火”是革命的烈火,也是真理的烈火;这“芳菲”是女性的芳菲,也是母乳的芳菲。纵观全书,虽然写的是异常惨烈的战争,但极具诗情画意。从“白银季”蕴含的革命的“暴风雪”,到“山海魂”蕴含的党的精神、人民的力量,再到“芬芳纪”蕴含的女性之美,无不具有诗性的美。“段佩兰就在门外纳鞋底放哨,那时高天流云,神清气爽,她光彩照人,连自己都感到了自己的神采。”这样的诗性语言贯通全书,俯拾皆是。这是一种崇高之美。因为作者歌吟了崇高的家国情怀。连矫凤珍曾说:“孩子他爹妈都在前线打鬼子,咱给他们抚养孩子也是抗日哩。”“保证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的,这是革命的后代,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以后咱们还得指望他们建设国家呢。”这些认识深刻地体现了她们一心想着国家、一切为了他人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女性之美。因为绽放了女性的独特芳菲。在作者笔下,“胶东十二姐妹”最美丽的地方,是她们身上散发的独有光芒,简直是女神一般的形象:“胶东王氏十二姐妹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大水泊的夜空,从来都是男人出将入相的舞台,突然被十二个女子瓜分了戏份,她们的加入,使胶东抗战这部大剧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更加摇曳多姿,也将一段浪漫的玫瑰色的记忆永远留在了那个血火奔涌的年代里。”这是最靓丽的风景,也是最审美的所在。这还是一种正气之美,作品发出的是正义的声音。

作品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天地正气、革命的正气和英雄的正气。因此,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