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一个人的“宝石山居图”

发布时间:2022-01-16 来源于: 作者: 赵思运 点击数:

  当下诗歌界流行一个诗歌概念:“文化地理学”。值得警惕的是,按照一般意义的“文化地理学”来写的诗,要么只见“文化学”,要么只见“地理学”,鲜有“诗学”,尤其是鲜有真正意义的“个体生命诗学”。卢山却不!卢山的最新诗集《宝石山居图》是典型的江南文化地理,却又镌刻着卢山独特的精神纹理,浸染着极具个人色彩的生命体验,这是属于卢山一个人的“宝石山居图”。

  我还没有见过比卢山更把诗当作生命的人。明明知道诗歌是“有毒”的,但他更乐意以诗作为治愈精神顽疾的良药。诗一方面加剧着他对生命疼痛的感受,另一方面又缓释着这种疼痛。这种悖论如此深具魅力!卢山的每一幅砥砺前行的剪影,都掮着诗歌的宏伟抱负!在他诗中层峦叠嶂的内心风景深处,隐藏着多么丰富而巍峨的块垒!他以灵魂块垒为材料,在冰冷的湖底燃起诗意的火焰,在江南的湖山之间构建起生命的庙宇。

  2014年,卢山从南京硕士毕业,来到西子湖畔,供职浙江卫视。来杭州之前,南京的诗友梁雪波就跟我推荐过他。卢山在南京读书时,发起过“南京我们诗群”, 组织过不少高品质诗歌活动,是一位很活跃的青年诗人。2014年9月,在我们传媒学院下沙校区那间捉襟见肘的办公室,第一次与卢山“会晤”。他带来了自印诗集《上帝也是一个怕冷的孩子》。

  初到杭州的卢山,踌躇满志,挥斥方遒。不久,他和北鱼等几位少壮派诗友组建了“诗青年”团体,后来又发展为“诗青年”公益组织。“诗青年”洋溢着青春、热血、执着、激情的摇滚气质。在越来越趋向于“lying flat”的语境里,这是非常难得的品质。是他们,重新复活了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久违了的80年代的激情岁月。滚烫的青春,滚烫的肉体,滚烫的诗歌,“诗歌的血不会冷”的旗帜……激越而豪迈!“诗青年”团队吁请出一批卓越的80后90后诗人,在特定的诗史岩层,擦亮了在精神暗夜里锻造的诗意刀锋。这场同龄诗人精神自救的壮烈出演,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行为艺术!在资本发达而抒情匮乏的时代,他们的作为尤其令人感动。我在《江南风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新诗群的审美嬗变》一书中给出一个判断:“从50后、60后为主的‘北回归线’诗群,到70后、80后为主的‘野外’诗群,再到80后、90后为主的诗青年团队,象征性地构成了浙江近30年新诗群嬗变的脉络和内在历史逻辑。”作为成长于社会转型期和沐浴在新媒体浪潮下的这一代80后90后诗人,诗青年团队必然地成为弄潮儿。这群弄潮儿的身影里,卢山显得极出色,极为耀眼。

  我没想到的是,在短短的几年里,卢山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变化,这也促成了他的诗歌的成熟和转变。诗集《上帝也是一个怕冷的孩子》还残留着浓厚的海子情结,溢满了一个来自安徽少年的抒情。经过了《三十岁》《湖山的礼物》《宝石山居图》这三部诗集的写作,卢山已经褪去了少年的青涩,而逐渐臻于成熟状态。我把《三十岁》《湖山的礼物》《宝石山居图》这三部诗集称为卢山的“杭州三部曲”。是人生阅历一步步把他逼得越来越优秀!他在浙江卫视工作四年后,又考取了宝石山下的一个省直部门。没想到两年以后,他又毅然决然远赴天山脚下的新疆小城阿拉尔……

  正像他在诗中所写:“十八岁出门远行/二十岁入川读书/二十四岁金陵深造/二十七岁谋生杭州/三十三岁远赴新疆”(《远行》)。在短短的几年里,卢山经历了难以言表的人生况味和沧桑之感。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浪漫豪情,蜕变为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为稻梁谋。这一切都构成了诗集《宝石山居图》的缩微景观。在他的诗集中,频繁出现了两组核心叙事素:一组是“诗歌的血不会冷”“一杯理想主义的啤酒”“故乡/亲人”;一组是“档案袋”“腰肌劳损”。前者的内质就像《大海的男人——致普希金》,是带电的肉体和带血的歌唱,后者的内质就像《再读庚子年二三事》,是沧桑时世的呜咽悲音。二者之间构成了青春期写作与中年写作的交响曲:“在写作和生活的夹击下,我也曾节节败退如一位南宋的末代皇帝,但我的笔仍旧像一个落魄英雄的宝剑立在那里。”(卢山《遇见宝石山》)卢山就像山下的西绪福斯一样,持续抵抗着命运!

  “档案袋”“腰肌劳损”……这些精神词根构成了卢山情感的独特表达式。羁旅行役的人生困顿,感时伤世的忧患之思,使他深深感喟;“三十岁,寄身江南/我才华耗尽,走投无路/如亡国之君退守凤凰山”(《春日惊雷》),“怀抱着复仇的坚忍和壮志难酬的愤懑蛰居在宝石下,把自己封存在一个暗无天日的档案袋里的时候”,是诗歌拯救了卢山,是湖山的精神图谱庇护了卢山。白居易和苏东坡的气息涌进了他的血液,抱朴道院的葛洪畅通了他的呼吸。如果说“腰肌劳损”象征着身体困境,那么,“档案袋”则是精神困境的意象化载体,构成了某种强烈的象征意义。正是由于这一象征性意象的横亘,我们的存在都成了暗室生存。他在内心有多少次“像阮籍驾一辆牛车穷途而哭”(《少女颂》),但是,“闪电集结云间/雷霆深藏胸腔”(《暴雨将至》)。在“档案袋式”的生存中,他学会了隐忍。“高墙筑起,铁丝电网如律令/划分不可逾越的历史界限”(《雨中漫步弥陀寺公园》)。虽然有时“我身体里沉睡多年的猛虎/突破月光的防线,急速下山”(《宝石山居图》),但也只是一种诗意幻觉而已。“档案袋式”生存图景在《诫己书》体现得最具代表性:

  人过三十,世界训诫我

  命令我忍住身体里的

  口哨和琴鸣

  忍住花开和雷霆

  忍住词语的风暴

  和湖山的气流

  像佛殿前沉默的石狮

  要忍住灵隐寺的钟声

  我和宝石山要忍住

  西湖数千年的美和绝望!

  就在这种隐忍与克制中,卢山练就了一种“种牙术”。《种牙术》是一首本事诗。他曾在而立之年因牙疾而种了一颗牙齿。这颗牙齿并不是写实,而是赋予了一种深邃的象征意味:“种下一颗牙齿”就是“种下老虎的咆哮/让他一生敢于啃生活的硬骨头/吃体制的螺丝钉”。 “牙”成为诗人精神人格的外化和载体,“我说话够硬 从不服软”的性格,与这颗坚硬的牙齿合二为一。将这颗牙齿比喻为“我一生的诗篇里/最坚硬的一个词语/火化时 烈火难以下咽的/一根硬骨头”,一个璀璨结尾,将诗意迅速推向饱和之境。《种牙术》不仅仅是个人生命意义的确证,还是在朽败的时代里注入的一针强力意志。

  他的灵魂深处流溢的的“诗歌的血不会冷”,是“一杯理想主义的啤酒”,而这一切的源动力是“故乡/亲人”。他用诗的肋骨和筋脉,为妻子,为爱女,为亲人,建造了一座精神家园。长诗《宝石山献诗——给女儿夏天》,既是女儿的成长史,也是诗人卢山的成长史,构成了精神成长的互文关系:

  我已遭遇词语的脑血梗

  这雨季漫长的黑夜

  像一个诗人不可言说的命运

  这么多年,当我远离故乡

  在和生活与虚无搏斗的时候

  女儿,唯有你的一声“爸爸”

  才能把我彻底拯救

  卢山的亲情表达,并非泛滥的“温情主义”,他的温情里有温暖,有血性,也有“慷慨赴死的勇气”。他在抒发亲情的时候,充满着时代的畸变、命运的沧桑、人生的残酷,如《通往故乡的河流》:

  老家被拆,我们的身体经历一场地震。

  劫后余生,我们三姊妹

  如一块块石头流落四方。

  石头不能再回到山上。

  我们将带着自己的裂缝

  成为沙,成为水

  成为一条条通往故乡的河流。

  卢山的“杭州三部曲”完成了。如今,他也像一块石头,带着诗意的行囊远赴大西北。远行新疆阿拉尔之前,他曾经几次跟我交换过心音,我也一直安慰自己说,只把卢山的这次远行当做一次因公出差就好,他还会回来的。今年七月份,他所在的当地文联举办兵城红都杯“走进塔里木,爱上阿拉尔”诗歌大赛颁奖活动时,我由于策划“纪念茅盾先生逝世4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而错过了西域诗旅,深感遗憾。今天,当我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卢山这次“出差”太久了!

  卢山写道:“行走和写作是一生的事情”,“用身体丈量河山/是读书人一生的宿命/头顶的星辰闪耀/当我们写下诗歌/——便是不朽的盛事”(《山水盛事——赠白甫易》)。卢山愈行愈远,而离诗歌越来越近,离生命越来越近。我深知,卢山还会继续交换着天山和西湖的故事。当我登上宝石山时,我一定要在空中听见西域的回响。

  2021年9月6日 钱塘江畔云水苑

  【作者简介: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现居杭州。诗人、评论家、教授,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诗集和学术著作多种。】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