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赵川《茅洲河》:水鉴

发布时间:2022-01-1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赵川在这里给了我们三条茅洲河。

  一条是历史的河,如同一幅水墨画。花鸟虫鱼,仿佛有笛声悠扬。

  一条是治理前的河流,也是一幅水墨画。水像墨汁一样的画卷,寂静无声。

  一条是未来之河,更是一幅水墨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风生水面,气韵生动。

  从野趣,到无趣,到有趣,茅洲河经历了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水境犹如禅境,河流很像人生。

  为一条河写一本书,赵川不是第一个。为深圳母亲河的治理写一本书,赵川是第一个。

  几十年来,我们一门心思发展经济,经济大树上结满了果实。只是有的苦有的甜,无论苦与甜,都是硕果。一个严峻的现实是,很多的金山银山都是绿水青山换来的,众多城市里的河流被高大的建筑碾压,城市的河流变成了下水道。

  河流本天成,但也遭天虐。洪灾、旱灾和风灾都在折磨河流,黄河就是例子。然而,“天作孽犹可活,人作孽不可活。”人在城市化、工业化的道路上,欺负水,霸凌水,人祸面前的河流,尤其无力。茅洲河因为地处南方以南,雨水充足,河道从未断流。但是,如果深究,也有某种形式的“断流”,断的是清澈,流的是污秽。河流不会说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死亡的河流用奇臭无比来提醒人们,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最终都是要还的。死亡的河流很可怕,乌黑发亮、臭气熏天。茅洲河的死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的信息表明,茅洲河早在2002年前后就已经“草木难生,鱼虾绝迹”。清纯的最后消失,就是暴虐的全面登场,河流演变成自然的黑恶势力。我一直认为,“黑恶势力”这个词应该是受河流污染启发生成的。

  看茅洲河治理就像看新大禹治水,更像是在看周处打怪。

  周处年少时,凶强狠恶,为乡里所患。当时,山中有白额虎,水中有黑鳞蛟,并皆暴犯百姓,人们谓为“三横”,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除害,他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周处与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乡里人都以为周处已经死了,就互相庆祝。周处终于杀死蛟龙从水中出来,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死了而庆贺,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他从此改过自新,终为忠臣。

  从自然的状态来观察,茅洲河没错,河里的水有错。水没错,水里的东西有错。水里的东西没错,是水里的东西放错了地方。放错了地方,就作怪,危害乡里。

  茅洲河治理首先是除掉岸上的“白额虎”,截断流域内的企业及数百万人口将工业及生活污水直排入河的源头。随后是斩杀水里的“黑鳞蛟”,清除各类有害物质积淀而成的底泥,将危害食物链和生态链的“隐形杀手”彻底消除。最后修复河流生态,这种修复其实修复的是生产关系,修复的是社会良知。

  本书表面看起来写的是治理,实际上是在尖锐发问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其答案让人尴尬不已:生态环境的欠账终究是要还的,甚至是“连本带息”地偿还。

  赵川在书中就此问题做了描述,让人相当震撼:

  现在,关于茅洲河,还剩一道问答题:

  “假如时光可以倒回重来,茅洲河的不幸会避免吗?”

  这一设问,我曾向多位被采访的官员、专家及普通市民提出。

  回答出人意料地一致:“料难避免。”

  赵川在给这种“料难避免”找理论依据,找来找去,他找到了。这就是所谓“库兹涅茨曲线”,它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提出。该曲线被用来衡量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准确,其基本意思就是,在经济发展之初,“先污染”在所难免,并最终导致环境恶化。当经济发展之后,“后治理”理所应当,最终促使环境污染减轻乃至消弭。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发展初期对环境损害的“不可避免”性论断,宽恕了经济初始期的“野蛮成长”,也给环境的再逆转提供了肯定的结论。赵川说,这个“曲线”理论,给了我们一丝安慰。

  千百年来,人类治水的经验比较单纯:利之导之,不使壅塞。进而提升为治国理政理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再而生为人生智慧,上善若水。孔子观水而开悟,逝者如斯夫。现在的城市治水,完全是新做派,让河流重新生长,新生的河流归来仍是清流,这样做,一定前无古人,最好后无来者。

  《冰鉴》是晚清名臣曾国藩总结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书,对后世影响颇大。我认为,《茅洲河》应该又名为“水鉴”,是赵川用文学的方式记录茅洲河治理的一部书,对后世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水为镜,可以启来者。这应该是城市大水务的一个典型案例。深圳水务部门的一位专家说,什么是水务?水务就是把不能直接使用的水处理干净给人使用,把人弄脏了的水处理干净还给自然。读完赵川的这本书,我还想补充一句,特大型城市,应该让清亮之水在河道里自在地流淌,河道两旁鸟语花香,亲水的市民在这里感受着城市的性灵。

  本书角度、语言俱佳,资料详实,观点鲜明。本书作者赵川,记者兼作家,出了好多本书,相当勤奋。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