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胡性能《马陵道》:想象历史的一种方式

发布时间:2022-01-18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胡性能的《马陵道》是一部充分体现作家非同寻常的历史想象力的小说。其中的核心物象有二,一个是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的剪影戏,另一个则是从古一直传唱至今的戏曲《马陵道》。与这个物象紧密凝结在一起的,是那个身为剪影戏创始人、名叫丁汝成的小说主人公。

  正如小说标题暗示给我们的,丁汝成一生跌宕起伏的命运,酷似戏曲《马陵道》所讲述的故事,甚至可以被看作是《马陵道》故事的一再翻版与复制。戏曲《马陵道》讲述的是战国时期发生在孙膑和庞涓师兄弟之间的一段故事。由于丁汝成的生母玉香枝本人,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而且还特别喜欢唱《马陵道》这出戏,丁汝成可以说是听着父亲母亲演唱这出戏长大的。那个时候年幼的他,根本想不到,父母亲的彼此唱和,其实已经给自己未来的不幸命运埋下了祸根:备受刺激的大娘(正室)从此怀恨在心,所以也才有了后来生母玉香枝的被害,以及丁汝成年仅12岁时被迫亡命天涯的那段经历。

  丁汝成少年时这一段惨痛经历之外,与《马陵道》紧密相关的另外一段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1940年前后。同样与丁汝成脱不开干系的这一次矛盾冲突,毫无疑问已经上升到了中日两个在当时呈敌对状态的国族之间。窑湾镇湘记百货店的老板朱廷湘,多年前就已经来到窑湾镇。除了经营百货店之外,平时的朱廷湘总是胸前挂着一个莱卡相机游荡在窑湾周边,相当清楚地了解到了相关的各种情况。但只有到了后来,丁汝成才于偶然间发现,朱廷湘的实际身份乃是日本人,他一直在利用湘记百货店老板的身份从事间谍活动。朱廷湘的被刺杀固然很重要,但与小说主旨关系更为密切的,却是日本少佐大垣一雄对丁汝成提出的必须改编《马陵道》故事情节的要求:“‘丁老板,你说孙膑和庞涓本是师兄弟,为何后来非要弄得个你死我活?’大垣一雄说,‘我的士兵们来到中国,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为了大东亚共荣而来!’”“两个人虽然有点误会,可最后冰释前嫌,像我的左手和右手一样,又成为朋友。”面对丁汝成出乎本能的质疑,大垣一雄给出的说法是:“‘历史也是人写的嘛,’大垣一雄说了一句相当有哲理的话,并且为自己的这句话感到得意,‘你的,不觉得,我们正在改写历史?’大垣一雄说我们的时候,用右手食指点着自己的胸口。”也因此,丁汝成才知道,“大垣一雄嘴里所说的我们,并没有包括他这个中国人。”这样一来,借助于大垣一雄的强行要求修改剧情,胡性能非常巧妙地把《马陵道》因素嵌入到了自己的抗战书写之中。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在当时有了极大的暴露可能,丁汝成不得不在不惑之年再度出逃。

  戏曲《马陵道》之外,小说中的另外一个重要物象就是“剪影戏”。“剪影戏”一方面紧密维系着丁汝成的个人命运,另一方面却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性发生的某种象征性缩影。子承母业而成为戏曲演员的丁汝成,到后来之所以会成为“剪影戏”创始人,与他早年在上海第一次看默片时所受到的强烈刺激紧密相关。有了强烈的好奇心,也就有了他接下来的悉心观察与琢磨。日本人到来后,丁汝成放映剪影戏《马陵道》给大垣一雄他们看,大垣一雄赞叹不已,“称赞是他见过的最为精美的纸艺杰作。”从内在的因果逻辑来说,先有了抗日战争期间大垣一雄对“剪影戏”《马陵道》拷贝的强烈兴趣,后来也才会有他的后代大垣峻实企图高价购买相关拷贝。从根本上说,只有借助于大垣父子,“剪影戏”《马陵道》的拷贝才能与多年前的那场抗日战争,与胡性能这部中篇小说的思想主旨发生内在的关联。

  但请注意,如果从艺术形式的层面来看,“剪影戏”这一物象的重要性,却更体现为它的存在,以及对它的追寻,事实上构成了小说一条特别重要的叙事线索。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之所以能够最终完成这一大篇历史故事的讲述,其逻辑起点,正是对“剪影戏”这一拟议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寻与调查:“2018年春天,当我走遍马陵山下那些大大小小的村庄,最终才在一个叫‘花厅’的村子,找到剪影戏创始人丁汝成的后人。在我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里,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窑湾一带流行的剪影戏在历史上是个空白,甚至在地方的文史资料里也没有什么记载。”正是因为“剪影戏”的情况一直暧昧不明,所以,“我”才要想方设法对它展开“上穷碧落下黄泉”式的深入调查。关键的问题是,除了“我”这样一位第一人称叙述者,文本中其实也还有另外最起码不少于三位“隐形”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存在。一个是马冰清,丁汝成的妻子赫如玉,正是她的曾外祖母。当身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者的叙述者“我”陷入困境的时候,正是马冰清的出现,和她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往事,使得整部小说一时间“柳暗花明”。敏感的读者应该注意到,在“我”与马冰清所讲述的故事中,却又套嵌着她的曾外祖母赫如玉,以及奶奶丁腊梅她们两位同样以第一人称出现的相关讲述。究其根本,正是依托于他们四位或显或隐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叙述,胡性能方才得以最终完成了《马陵道》全部历史故事的讲述。

  主人公丁汝成及其创造的“剪影戏”最终双双下落不明,“没有了实物,也没有传承人,曾经在窑湾红极一时的剪影戏消失在岁月的风尘中,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痕迹。”以我所见,《马陵道》的创作,正是得新历史主义真义之后的一种写作行为。他之所以一定要设定这种明显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正是为了达到某种叙述的自我消解的写作意图。既然真实的历史现场不可能重返,那最终剩下的,恐怕也就只能是如同《马陵道》这样的一种胡性能式的对历史的想象方式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