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何向阳诗集《刹那》:召唤柔韧而坚定的诗歌力量

发布时间:2022-01-20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刹那》是何向阳继《青衿》《锦瑟》后的第三部诗集,收录108首短诗和35幅摄影作品,记载着何向阳在一段生命特殊时期内对生与死的思索。何向阳说:“我从未在一部作品中这样直接、开放、断然,从未这样从身体到心灵到灵魂全然打开,释放本心。这部以断句面目呈现的诗集之于我个人的价值超出一切文字,这可能也是生命的隐喻。”面对母亲的离世,父亲与自身病痛加身的生命晦暗时刻,诗成为了诗人记载思索,排解愁绪,振奋心气的方式——“当生命中的一些事物猝不及防,推至面前时,你所能使出的应对可能只会是诗。”

  于是在《刹那》中,何向阳作为诗人的主体形象极为突出,内心情绪的变幻流动呈现在短句短章的表达之中。“我”时而静心修行,“面水而坐/黯然不语”,时而愤懑苦痛,“愤怒的火/将胸膛灼热/打铁/铸剑/黑衣人/在闪电下高歌”。情绪摇荡间,来自生活的病痛与焦虑闪现在诗歌的暗面,构造了个人的精神截面。诗集中大部分诗篇虽由断句构成,并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但蕴藏的内在能量不可小视:“我喜欢在宁静的夜里/听远处仍在路上的隆隆雷鸣”“一个觉者站在山顶/风的力量不能将她移动”,雷鸣声隐隐浮现在断句外,给予何向阳“病痛中的一种引体向上的力量”。

  短诗的形式难以支撑诗人的复杂思考建构或情感流变,却便于表达情绪与温度。在《刹那》的诸多短诗中,“刹那”间的感悟演化为种种图景、动作、心境的勾勒与速写,这些带有不同情绪与温度的短诗交汇营造出诗集的复杂织体,令人想起古诗十九首中与之相似的整体与连通感。例如,许多短诗围绕自我对病痛的抵抗历程展开,简朴的诗句下常常隐藏着张力:“我日夜躺在这里/看月亮如何从圆满变成了一半”,病床上对月亮的观察伴随时间日复一日地流逝,何向阳有意回避书写病床上的无聊与痛苦,试图在“疾病王国”中寻找诗性。随之连读或对读会发现,诗篇还出现了这样一些诗句:“给你我胸中之血/给你我暮中之光”“一条路的尽头/另一条路缓慢地开端”“一个修行的人在林中缓缓前行”“把玫瑰写在额上/你就能在地狱中穿行”……病床上的细致观察,向神明呕心沥血的祈求语调,修行者的漫漫长途,诗句逻辑演变如意识流的跳动,精神的审视与场景形象塑造并行齐出。对现实凝重与苦痛的抗衡抽象化作“修行”的诗境,保持平和心态的诗人逐渐发现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内在探寻之路,得以直面命运,获得重生,诗句也被赋予了冲淡而隐忍的力量:“我独步银河/为的是溅起星星/照亮这段最暗的旅程”。

  伴随着诗人修身养性的主体形象建立的同时,诗行中也反复闪现着一个“你”。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你”指向潜在的诉说对象,诗人通过“你”与自我和诗歌沟通,于是在《刹那》中,自我与诗歌的关系出现了奇妙的叠合。

  “你”在诗中反复变更着身份与位置。有时,“你”直接指向具体的人,如“原谅我不能身随你去/只能把这一行行文字/沉入海底/陪你长眠”,对母亲的诉说伴随着关于生死的思考;有时“你”指向创作的终极目标——对诗之精粹的追寻:“我已经写了那么多/但还没有写出/你”“火中之焰/石中之玉/诗中之你”,“你”是石中玉般具有核心与精华性质的诗歌结晶;而有时,“你”是一个带有启示气息的神秘身影:“我只要一座花园/一个你/坐在对面”“你连续三天问我同样的问题/我想了三天仍没有最后的答案”。隐约可见诗集贯穿着一个神圣的或许是诗歌本体的形象,它在精神世界的“花园”中与万物叠合,骤然获得超人力量,这一“诗歌之神”不断质问诗人自我,使她陷入怀疑与犹豫,并开启自我反思与自我诊治:“你若信神/神必会为你降临”“你就是你所创造的宇宙”“你之今日所是/即你昨日所思/你之今日所思/即你明日所是”。在一系列对“你”的求索追寻中,自我完成了生命的确证,个体精神力量得以加强,于是诗集后半部分中“你”强大的意志力量逐渐隐淡,诗意、自然、自我与“你”交叠出现于诗中,点染出万物繁盛的自然场景,病痛痕迹无影无踪:“你在我耳边说的那些温柔的话/一如原野上盛开的轻盈的花”“你温暖的句子如一匹白马/带我去的地方/万物葳蕤/水草丰盛”“停在半路的雨/海面上的微熹/山坡漫步的薄雾/田野中疾走的/你”,同样是对山水的描绘勾勒,诗集最后的意境和开篇“群山如黛/暮色苍茫”“暮色渐暗/夜已露出它狰狞的面容”相比而言终归安宁。“你”(或许便是诗)见证参与诗人由迷茫痛苦与自我缠斗到平和有爱的艰难精神历程。

  作为一本图文诗集,《刹那》中的摄影作品与诗作互文,注重构图的光影与线条——斑驳曲折的水中波纹、高楼的水面倒影、树枝搭建的复杂图景与碎石横生的重力感构成了别有洞天的微观世界。摄影作品的无人之境指涉着何向阳对自然的细腻洞察与爱意,她是诗作中对水静坐的修行者,融入自然的同时将个体的爱逐渐转化为一种博大力量。何向阳赞同希尼的观点:诗必然要超越自我质疑、探索与诊治的阶段,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为进行转换,“感情,尤其是爱,是诗歌的伟大动力和源泉。”《刹那》中的短诗与摄影作品的情感波动最终指向爱的力量——“再低一点/低到最低的尘埃/听那孱弱而坚定的声音/说:爱”。

  诗人米沃什曾指出:“意识到二十世纪诗歌见证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存在着严重混乱,这本身也许是自我治疗的第一步。”他试图反拨现代诗歌在二十世纪面对现实恐慌而日益混乱与复杂的趋势,诗歌回应现实为什么一定要以复杂含混的形式?为什么不能简洁明畅的直抒其劲力?某种意义上,《刹那》便通过短诗展现了诗歌最直接的救赎、净化作用与生命力量,“一行行几乎不曾细想而是纷至沓来的句子,如长长隧道的一束束亮光,让我看到的不只是隧道中长的暗的现实,更是暗黑隧道外不时闪现的光芒与明媚的召唤。”写下短章短句的“刹那”帮助诗人在黑夜中点亮一道光源,或许更是打开有关诗与个体如何相互砥砺,如何由文学通向生命,通向爱的一扇窗。“嗯,这一切安详宁馨/带皮的土豆/紫色的洋葱/西红柿的牛尾在炉上沸腾/昨夜的诗稿散落于/乡间庭院里的/长凳”。当诗人在诗的光芒下脱离现实漆黑茫然的隧道,那些有关病痛与挣扎的经验随着散落的诗稿在乡间庭院渐渐褪去,“安详宁馨”的日常生活气息喷涌而出——这是柔韧而坚定的诗歌力量,它超越了个体经验中的伤病、哀痛,而通往人类生命中永恒而弥新的爱。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聂姆佐娃《外祖母》

    《外祖母》成书于聂姆佐娃失去爱子、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的时期。它是一部对“童年的天堂”的回忆录,是作者“为了安慰自己背上的灵魂”而创作出来的。聂姆佐娃的童年...[详细]

  •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是法国作家缪塞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身患世纪病的青年的悲剧。作品塑造了一个对社会不满而又无意反抗、面对黑暗现实存几分...[详细]

  • 乔治·桑《安吉堡的磨工》

    《安吉堡的磨工》属于社会小说。作家以从“第一天”到“第五天”的五天时间为题,把错综复杂的情节、各式各样的人物巧妙地编排融和起来。整部作品看似松散,实则集中...[详细]

  • 欧仁·苏《巴黎的秘密》

    《巴黎的秘密》并非世界一流的小说,小说本身也确实篇幅过长,情节时有脱节,甚至拖沓。部分情节渲染恐怖、血腥,似有猎奇之嫌。但作为“时代的良心”,欧仁·苏能较早地关...[详细]

  • 王梓均《重生野性时代》

    宋维扬重生回到1993年,带着满肚子的来自未来的商业知识,回到老爸进监狱,企业即将破产,偷渡去香港,在全民下海经商的档口,利用知识骗取第一桶金,盘活企业,站在时代的风口上...[详细]

  • 了一容《玉狮子》

     《玉狮子》(原载《天涯》2021年第4期)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突破,通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将人类社会与动物世界巧妙融合。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因为自以为是的聪明...[详细]

  • 苏沧桑 《纸上》

     古法造纸、酿酒、织染、桑蚕、竹编等等老手艺,以及这老手艺后面拖曳着的文化传承,如今皆面临着德国作家克洛德·西蒙的命题——我们始终在流动的沙滩上行走。就原...[详细]

  •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 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 中国网络文学何以圈粉西方“Z世代”?

    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洋粉丝”。日前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品出...[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