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王 涛:评张世勤《靠山夜话》|一地月光在流淌

发布时间:2022-07-21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拜读《靠山夜话》的过程,是一个愉悦享受的过程,也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惊喜感受的过程。虽然以前也拜读过张世勤先生的其他作品,对他的叙事风格有所了解,但不能不说,这篇《靠山夜话》还是给我带来了许多崭新的阅读体验,他所建构的带有独特美学趣味的小说文本,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让我不能不对他这种富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作品充满更多的期待。

  这篇小说当然可以归类于夜谈小说的范畴(特别适合于寂静的深夜阅读)。这类作品发轫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怪小说,在近代和现代的日本文学中发扬光大,几乎形成了一种文学类型和文学思潮。但具体到张世勤这篇《靠山夜话》,或许他根本就没有把这个文学类型当回事儿,按照他自己(在这篇作品中)给出的文学源流说,一是鲁迅的,二是古典的,三是南美的(我把此说视为解读这篇小说美学特征的钥匙),只有第二个方面与此有所关联,或许在他的文学谱系里,其他两个方面才是他撰写这种具有现代文学标本意义的小说的依托。无论怎么说,《靠山夜话》都是一篇现代或者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但以蒲松龄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所具有的美学特征却在骨子里深深影响了他,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这篇小说或许在某种意义上取材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但其实这一点并不重要,它仅仅为张世勤撰写这个作品提供了一点点灵感,重要的是作者凭借超出常人的丰富想象力,按照他心目中对这个题材的处理方式和文学走向予以展开,在那一点点现实的基础上让思绪高高地飞升起来,当然又运用来自现实中的生活细节予以表现,便有了这篇不可思议的夜谈小说。作品中无处不存在一些属于作者自己所独有的奇思妙想,什么与柳树谈话啦(而且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什么灵魂(骑着自行车)漫游小区啦,什么把业主砌在墙里啦,什么图画上的人物逃走啦,等等等等,都不能不让人大开眼界,不能不由人对作者赞叹有加,让你有一种深感震惊的洞悟,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仅仅让读者得到这一点启示,这篇小说就已经获得了巨大成功。尤为重要的是,《靠山夜话》并不是对神怪灵异小说的简单继承,也不是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拙劣模仿,而是用自己清新明快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简单洁净而又汪洋恣肆的文字,构成了这篇重意境而不重情节,重细节而不重故事,重灵性而不重人物的小说。基于这些特点,我认为《靠山夜话》已经超出了传统小说或者说标准小说的范畴,有了属于张世勤自己的独特创造,或者更进一步说,张世勤通过他的一系列小说已经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美学原则,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美学范式,也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学文本。这一点我认为是最为重要的。

  张世勤虽然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小说家,这由他一篇又一篇独具特色的小说所证明,但我想他骨子里应该更是一个诗人。看过这篇小说后,我便觉得他的诗人身份可能比小说家身份的确立还要早一些,这使他即使写起小说来,使用的也常常是诗人的语言,这给他的作品又增加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读《看望柳树》一节,我简直被他滔滔不绝的诗化语言征服得五体投地,你看:“有人用直钩在河水里钓鱼,有人用竹篮在河边打水,有人用河水织成了布匹,有人把细沙贩卖成了红糖,有人用布兜收集岸林中的晨露,有人用裸体储存树杈间的阳光,有人干脆搭起了爬满青藤的木屋,有人干脆捞起了河水中的月亮。甚至有个光棍汉,直接从河边背回来一大捆洗衣女们的笑声。村里,有人把河水弄到打麦场上,晒成了一方平地。有人把河水弄到鏊子上,烙成了煎饼。有人把河水弄到玉米地里,长成了红缨穗。有人干脆从地底下把河水引到自家院子里,长成了炊烟。”原谅我不能引用得太多,如果允许的话,我愿意把他更多诗意流泻才情迸发的句子搬到这儿来。

  看得出,张世勤是深刻受到了古典文化和古典文学的影响,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但完美地继承和运用了古典文学的美学趣味和美学特征,而且把古典文化的元素完美地融进了作品中。关于敦煌飞天图的运用便是很好的例子。与此同时,以拉美文学为代表的现代小说叙事风格和艺术品味,又在作品的呈现这一层面上深刻影响着他。这些截然不同却又并不排斥甚至趋于一致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元素,让他的作品尤其是这篇《靠山夜话》不再拘泥于现实的羁绊,而是也像那些欲要飞天的图画中的人物一样,向着某个理想的高度飞升。但作者的分寸感又把握得恰到好处,他没有丢弃手中的线绳,让作品的风筝飘得看不到踪影,就像那些正在流行而没有什么文学价值的玄幻小说架空小说穿越小说,很快失去了作者的把控,也让读者不能寻觅到它们的踪迹。张世勤的小说有一道明确的美学分界线,这就是真假结合,虚实交混,真的不能没有假,假的又不能失去了真,处在一个亦假亦真,真假不分,虚实莫辨的美学状态中,给读者的感受就是,尽管你知道他写的是想象中的事物,但你又不能不认可他写的是那么真实,而这种真实尽管生活中或许并没有真的发生,却说不定在你接下来的某个梦境中,这样的情景就可能变成栩栩如生的现实,到这个时候,你还能说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我不知道生活中有没有靠山胜景这个小区,有没有司息河这样一条河流,但当我读完这篇小说后,我对这些美好的地方产生了深深的向往,这也就意味着张世勤所构建的文学世界,已经让包括我在内的读者产生了真切的认同。我甚至不无天真地想,如果我足够有钱的话,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真的到靠山胜景小区买一座房子,最好是住在张世勤的隔壁。当夜晚到来的时候,我骑上自行车随他去小区里转一圈,到那棵老柳树下听它说一说远离家乡的苦恼,当然,最好是来到他的阳台上,一边喝茶一边听他继续讲述他在这个小区的奇特遭遇,让那些只有属于他的惊悚而又快乐的故事再一次感染我。到那个时候,我会举起茶杯对他说,祝贺你,下一篇更加精彩的小说开始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