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如何评价徐兴业的历史小说《金瓯缺》

发布时间:2017-04-07 来源于:知乎 作者: 北溟客 点击数:

  这样两个人的婚姻就破裂了。但是当初两人一起作的人物设定、写的片段,包括全书那个向梅兰芳先生的名作《生死恨》致敬的结尾,都还保留着。而徐兴业先生自己显然不能忘情,在后来的小说写作里不但没修改这些设定,还倾注了更多的感情和理想在赵亸娘这个人物身上。只是这么一来问题也来了:一般来说,在写作上,如果一个作者没有切实的、或者至少相通相似的生活体验,是很难写好相关内容的;同时在人物塑造上,如果作者对某个人物倾注的个人情感太过强烈,也很难写的精彩、生动。所以才常常有作者偏爱或者刻意塑造的人物,在读者那里却反响平平没什么大感觉。《金瓯缺》的女主角赵亸娘,这两条就全占上了:当初支撑徐兴业先生写这个人物的爱情在现实里已成破镜,创作基础已经没了,再说难听些就是小说后两册关于马扩和亸娘的爱情颂歌其实就是YY……同时亸娘的形象也单薄的很,后来有的文学评论里说的客气,说这个少女俨然已经是一种高洁爱情的象征,我老觉得这其实就是拐着弯说这个人物没生活不真实……总之至少在我看来,亸娘这个人物说的上是《金瓯缺》所有角色里最单薄的一个。

  不要说和马扩、刘锜、赵隆、刘锜娘子、李师师这些浓墨重彩又成功的人物形象没法比,就是和一些女配角比如赵家大嫂、甚至秦桧的妻子王氏比都显刻板、抽象。偏偏这个人物的戏份一点不少,和马扩的感情戏占了四册小说的很多篇幅,这就难免要带累全书的水准和阅读体验了。再次,还是因为创作经历的关系,小说在史实上的运用上,也有不少不准确的地方;

  另外在影射现实方面,后两卷很多地方也落的太实了。比如第三卷写陈东、邢太医和何老爹三个人议论国事,作者就多次夹叙夹议的写这就是北宋末年的“三家村”……这显然是在有意影射嗡嗡嗡中的知名冤案,但是第一和史实就不尽相符,北宋末年的太学生运动,包括太学生对国事的参与,都不好这么简单比附,差太多了;第二,这么个强调法太刻意太明显,而且无趣。记得金庸先生有篇谈及《笑傲江湖》创作感受的访谈里就说过,影射文学是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的。所以作为作者,顶多对现实有些感触,甚至作品设定时受些启发借鉴一二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处处影射处处隐喻,甚至完全以影射现实为本事,就失去文学创作的意义了(大意如此)。而对于历史小说,这一点大概更重要一些。毕竟历史只是相似不可能重复,所以写的太实了既无趣无益,也有悖于大框架和关键点要忠实历史的基本规则。以上,拉拉杂杂说了这么些缺点,其实不是想说这本小说不好,而是想说这个小说本来可以更好,但是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最终没能做到。

  所以综合起来看,现在它所拥有的知名度也算是和作品本身的质量相当。小说所选的历史时期过于敏感,在当下民族问题有麻烦(虽然这个“民族问题”其实未必是民族问题)的时候尤其不敢提不能提(插一句:现在能提出来这段历史搞文艺创作的,大都是动用了钱或者人脉总之是经过非常规渠道才能做到的,而且一般是拿来做翻案文章以便博眼球or抬轿子,基本没什么好事儿)自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毕竟书都印了两次了,电子版也不难找到,所以还是有作品自己的原因。

  我一直觉得真正雅俗共赏、水准超一流超时代的文艺作品,强制手段其实是没法禁住的,在现在的环境下尤其的难,倒是很容易给打了反面广告。再就是这书的优点和缺点其实也是结合在一起的。像开头说的,徐兴业先生的人生遭际导致作品成了烂尾楼,导致他一些人物和主线剧情的设置不太成功,但同样也使他对南北宋之际的辽宋金和战有非常深刻的认识。所以老先生不但不会去对历史做什么哗众取众的“翻案”、“人性化解读”,还特别注意人物和视角的选取。他着力塑造、刻画,倾注了深厚感情的人物,大多是当时历史风云之中相对的小人物。不管是赵隆、李彦仙、邢太医、陈广、何老爹还是陈东,甚至打了几回酱油的青年岳飞和发达前的韩世忠,都属此列。马扩、刘锜、种师道、杨可世、还有契丹英雄耶律大石这几个人算是例外,但是塑造时也是在着力刻画他们和民众、和底层士兵同气连枝的一面。总之小说不管是手法还是立意,都明显能看出抗战经历和当年流行的“人民史观”给老先生的影响。小说为什么写家国之难、写战争的惨祸、写东京梦华都特别动人,这种视角和立场的选择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样的历史观念当然不能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它的问题和局限;但是看看现在铺天盖地的大帝、娘娘、圣君贤相、金枝玉叶后宫风云乃至各路瞎扯淡的厚黑经成功学乱炖鸡汤,还是很让人怀念和尊敬的。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 金宇澄和他的《繁花》

     金宇澄 (1952~),原名金舒舒,上海人。1969年赴黑龙江农场务农,1977年回沪。1988年起任《上海文学》杂志编辑、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6年...[详细]

  • “博物”美学与情感记忆的光泽

    当下的小说形态,与旧文本之间的夹层,会是什么。”金宇澄在《繁花》跋中审视疑问的时候,将小说的兴趣回溯到“说话”传统,“做一个位置极低的说书人”是创作初衷的深情...[详细]

  • 从茅奖和鲁奖切入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史

    舒晋瑜是一位极有亲和力的专业记者,永远像一淙温柔的溪水流淌在文学田间,润物细无声。作家和评论家们都认识她,习惯于在各种文学活动现场见到她的身影。她站起来,向你...[详细]

  • 茅盾文学奖得主、网络文学名家首度同台

    月12日,由《文艺报》、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腾讯集团、阅文集团协办的“文学照亮美好生活——2021探照灯年度书单发布暨阅文名家系列...[详细]

  •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将于9月19日颁奖,我们约请本届茅奖获奖作家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刘震云撰文,他们的创作甘苦,获奖作品的创作初衷,对读者朋友或有助益。...[详细]

  • 赵阳红色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智取华山》

      太白文艺出版社2014年10月出版发行   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西风烈——陕西百名作家集体出征】入选作品   著名作家冯积岐倾情作序   著...[详细]

  • 当代历史小说佳作《雍正皇帝》

     在《雍正皇帝》中,作家借助于自己对古典小说《红楼梦》的研究成果,成功地将《红楼梦》的艺术方法运用在《雍正皇帝》一书的创作过程中,把传统的艺术手法和现代意识...[详细]

  • 路遥《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共三卷,洋洋百余万言。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详细]

  • 《金瓯缺》当代历史长篇小说经典

    此书被称为当代口碑最好的历史小说,被誉为“中国版《战争与和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也是一本用历史本真力量打动你的好书,一个幸福富饶的国家在你眼前因一个...[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