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文学呼唤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10-06-15 来源于:人民日报 作者: 赵玫 点击数:

  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塔科夫斯基说过:今天的时代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所期冀的未来已经直接呈现于我们面前。它的将来会怎样,完全取决于我们今天怎样做。

  当下中国,尽管我们一如既往地重视且坚守文学的载道传统,但文学的边缘化仍是不争之事实。虽然作家们依旧固守着文学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文学能够激励人们去追求自由、美好和尊严,坚信文学能唤醒人们对个性发展和人道行为的渴望,但文学日渐式微的现状依然堪忧。

  文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来自于网络、影视传媒等“泛文化”的冲击。“泛文化”少有人文精神的深层关照,有的甚至仅仅是为了“迎合”,这种现象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因为它们适应了大众的娱乐需求。同样的挑战也来自“市场化”的冲击。那些被市场“看好”并畅销的作品,有的也许已经悄然丧失了文学的品格。而一些具有深邃内涵和艺术追求的作品,却被“市场”无情地拒之门外。文学的进步当然不能凭靠这样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浮躁功利的、追名逐利的作品来实现。

  一个作家怎样才能既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又虔诚地尊重历史的沉淀?既能被大众喜爱,又能坚守文学的精神?当今社会,“市场”是衡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吗?而在时下的读者中,雅俗真的能共享吗?总之,在飞速发展的物质生活中,是否应谨防让经济成为支配心灵的力量,由市场来决定人们精神价值的取向呢?因而,在这样的挑战面前,文学更需要呼唤人文精神。

  回望古今中外的历史,任何一次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崛起,都离不开精英之士的提倡和引导。孔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上世纪以来整个社会、历史的进步;胡适等文化精英在新文化运动中所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影响至今,以至于奠定了今天汉语言的格局。而梁启超关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设想,让我们至今依然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他认为实现民族自救的根本是:培养具有合群的公德意识、严于律己的私德观念、刚毅有为的冒险进取精神,具备国家理想,勇于争取权利,积极履行义务,追求自由,善于自制,具备独立和自制能力的新型国民。而养成“新民”的途径,就在于创建会通中西文化优秀基质的民族新文化。世界文化史中也不乏这类引领文明进程的思想家。伏尔泰的人文主义就曾左右了西方文明史的发展,而“二战”后以萨特为核心的精英分子提出的“存在主义”哲学,对战后法国以及整个欧洲社会都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所以一个社会的进步一定离不开思想的奠基,离不开高层次的精神产品来引导社会文明的进步。

  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每一次新的飞跃都是由思想革命作为先导的。只有人的观念的进步,才会有社会的前进。古今中外的文明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不幸,一种文明的衰落,归根到底是因为失去了思想的驱动力。所以应该看到,在今天飞速发展的物质社会中,如果缺失了人文精神,也就必然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今天的文学和现代科技一样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走向世界的道路是一条捷径。虽然我们不能不承认,大量使用的文学概念及词汇,诸如“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这样的概念,其实都是国外文学精英在漫长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的融合之广泛深刻,但这不仅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的创造,同时也警醒我们继承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及自主创新的紧迫感。我们所从事的创造性劳动,作品中应当永远充满新的东西。这些东西既不能重复他人,也不能重复自己。所以文学是一种充满了革命性的工作。没有创造性的作品必然是缺乏生命力的。

  目前中国文学呈现出一种多元的状态。有人视这种多元为文学的主流,于是大量作家、作品被淹没在多元的漫无边际中。多元固然是一种趋势,但就整个文学的发展来说,这种多元的状态似乎并不能让我们盲目地乐观起来,而误认为这就是文学的进步。因为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一次文学的进步都是以里程碑为标志的。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斑斓多彩的新时期文学,还有歌德和席勒一道发起的“狂飙运动”。而法国文学的先锋姿态,也是以“新小说运动”为标志的。而且这种文学大都以团体的面目出现,在伍尔芙那里,就有布卢姆斯伯里这个思想开放的小团体。而代表着二战后精神困境的“存在主义”,也是萨特、波伏瓦和加缪共同的杰作。在“新小说”的旗帜下,会聚了罗布·戈里耶、克洛德·西蒙等一大批精于探索的作家。他们大都以怀疑的精神挑战传统,且彼此吸引,相互激发,对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所以在多元所导致的各自为政中,我们似乎只看到了文学的激情,却难见文学的进步。因此多元和进步应该是两个概念。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是在寻找新的写作方式,为什么要努力坚守文学应有的品格。

  对我自己来说,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总希望自己能以一种探索的姿态写作。多年来我一直把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视为楷模。因为她就是那个用思想、智慧以及美丽的语言写作的女人。她既是充满了思辨色彩的理论家,又是洋溢着感性与激情的小说家。她喜欢将小说更多地停留在精神层面上。因为只有保持住精神的高度,才能更深刻地探讨人性。她希望小说里能有诗一般的意象,于是在描述中尝试着,让语言变得比故事更重要。她用毕生的时间和热诚对文学进行深邃的探索,探索的方式便是不断地进行小说的实验。没有她那个时代对文学的思考和创新,也就不会有我们至今仍在使用的“意识流”。另一位给予我深刻影响的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戈达尔,他创造了法国电影的崭新样式。在《芳名卡门》中,电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单线条故事,而是由无穷意象组成的近乎支离破碎的篇章,完全没有关系的画面交替出现,又相互消解。导演本人以病态的方式频频介入。一些人在抢银行,一些人事不关己地演奏贝多芬的四重奏,音乐中不时涌来清晨或黄昏的海浪。没有前因后果,人物之间没有关系,甚至画面的呈现也是无序的。抛开戈达尔所要表现的思想不说,单单是这种蒙太奇的拼接就非常有意思。故事就这样在拼接时消亡了,而拼接本身却产生了革命性意义。

  总之,任何的创造性都来自于对自身传统的扬弃,并由此发现并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我喜欢使用形式这个概念,觉得形式有时候就是意义。因为在形式中总是可以找到创新的手段,新的形式也必然会带来新的内容。形式是一种微妙的、不可言说的东西,既具体又形而上。我喜欢用搭积木来形容我所理解的形式概念。文字或语言有时候就像积木,拼接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搭法会形成不同的物体,而形式的意义就隐藏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拼接方式中。这便是形式为什么总是吸引我,因为你将有可能在拼接中创造奇迹。

  最后,我再度引用塔科夫斯基的话作为结束: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的时代。我们中间许多人并不认为自己必须是一个一贯负责任的人。其中原因很多,例如:没有理想,或沉浸于物质享受。为此,必须唤醒人的自尊感。必须表现,当一个人诚实做事的时候,他是美丽的,而他的命运也应该是向前发展的。(作者单位:天津市作家协会)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