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读残雪《山上的小屋》

发布时间:2018-12-08 来源于:简书 作者: 沈还乡 点击数:

  《山上的小屋》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先锋小说。这篇文章我读了许多次,对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还没有得出一个十分确定结论。现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写出,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或纠正。

  《山上的小屋》以叙述者“我”的角度,描写了其在家中的活动与心里感受,以及对山上那间小屋的想象。表现了怪异荒诞的家庭关系,营造了一种阴暗冷漠的氛围,展现了叙述者的恐惧慌乱。个人理解这是一篇表现一个极度敏感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以及其对外部环境的感受。要理解整篇文章,势必脱离不了对文中一些意象的理解,我选取了几个比较醒目的意象,反复思索,做出了自己的理解。首先,就是这个山上的小屋。这个小屋时而存在,时而消失,可见不是一个实体存在。那么,我理解的是,它是叙述者所向往的、理想中的外部世界或生活环境。那么与之相对的,山下的家,就是叙述者所生活的现实的环境。由此可见,叙述者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满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异,对于一个极度敏感的人来说,这种差异就会导致心理和精神世界的复杂多变。这就到了我要说的第二个意象,抽屉。在小说中,抽屉是反复出现的。叙述者会反复整理这个抽屉,父母也会趁其不备时擅自动这个抽屉。那么这个抽屉是一个隐私的空间,不希望别人窥视的地方,所以我理解它所代表的是叙述者的精神空间。由于成长中的叙述者与父母之间存在着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他渴望有自己的精神净土,但是父母作为家长总要强行干涉这片区域。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叙述者会如此地不安,以及他与父母之间的变异的关系。至于父亲狼一般的眼神,母亲阴冷的笑,应该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叙述者内心的焦虑。还有一个我想说的意象就是父亲的那把剪刀。这把剪刀与山上的小屋有很相似的地方,它们都不是时时刻刻存在的,而是时有时无。值得注意的是,剪刀本身是一件锋利的器物,而且是父亲二十多年前丢的。

  因此,我把它理解为父亲年轻时所具有的冲动与勇气,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可这种气质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失,直到失去了之后才会意识到它的失去。分析完了意象,我想再说说小说中几个人物。作为一个短篇小说的写作者,我深知文中的每个人物即每句对话都是必要的,哪怕是最不引人注目的。所以,我想先从戏份最少的妹妹说起。妹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她与叙述者同龄,但却不在同一阵营,同时她与父母也不属于同一个阵营。她介于父母与叙述者之间,一半提醒叙述者父母的所做所为,另一半却与父母相似,是造成叙述者恐惧的一个来源。她的感觉就像是巴金《家》中所写的觉新,有着叛逆的心,但实际上是自身是屈服的。妹妹的存在应该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叙述者对比,另一个是加剧冲突、推动情节。接着是父母,虽然父母与叙述者之间都有着尖锐的矛盾与冲突,但是,叙述者跟他们俩之间的关系还是有所不同。母亲也许是绝对的对立面,可叙述者与父亲之间是有共性。为什么这么说?文中写过父亲曾在做梦的时候去井里打捞剪刀,但是叙述者却能看到这一幕,他看得到父亲的梦境。以下是原文:父亲避开我的目光,把脸向窗口转过去。窗玻璃上沾着密密麻麻的蝇屎 。“那井底,有我掉下的一把剪刀。我在梦里暗暗下定决心,要把它打捞上来。一醒来,我 总发现自己搞错了,原来并不曾掉下什么剪刀,你母亲断言我是搞错了。我不死心,下一次 又记起它。我躺着,会忽然觉得很遗憾,因为剪刀沉在井底生锈,我为什么不去打捞。我为 这件事苦恼了几十年,脸上的皱纹如刀刻的一般。终于有一回,我到了井边,试着放下吊桶 去,绳子又重又滑,我的手一软,木桶发出轰隆一声巨响,散落在井中。我奔回屋里,朝镜 子里一瞥,左边的鬓发全白了。”

  有一个人在井边捣鬼。我听见他反复不停地将吊桶放下去,在井壁上碰出轰隆隆的响声。天 明的时候,他咚地一声扔下木桶,跑掉了。我打开隔壁的房门,看见父亲正在昏睡,一只暴 出青筋的手难受地抠紧了床沿,在梦中发出惨烈的呻吟。

  这是叙述者与父亲之间的共鸣,父亲也曾年轻过,而叙述者正是年轻的阶段。所以,他们两个之间的人生经历是有相似之处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叙述者与父亲很像是一个人生命中的两个不同阶段。根据以上的理解与分析,我认为《山上的小屋》是在表现一个内心敏感、情感丰富的人对周围环境的厌倦和恐惧,周围人的不理解让他孤独、苦闷、害怕,他渴望一个自由舒畅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是否存在,答案是不唯一的。当然,我也想过把它放到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去理解。《山上的小屋》创作的时间是80年代中期,都知道在此前的十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如果把文章放到那个时期去理解,也是有道理的。具体的分析,便不再细说。

  作者:沈还乡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01bdfd02087來源:简书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 推理小说评论谈



    相信有不少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会在看完某部作品后大为惊叹或者是大感愤怒,他们通常都会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看完书后所萌发的想法,然后经过细微的整理,将这些...[详细]

  • “穿越救亡流”与“历史研究范”

    在最早的历史穿越小说中,历史是一个单纯为抚慰个人的历史和现实创伤经验而营造的疗伤空间。这种主体的自我安慰不可自拔,至今仍是所有的历史穿越小说都必须遵循的铁...[详细]

  • 董立勃的小说

    谈论董立勃的小说,必得涉及他曾经生活过的团场和连队。立勃的老家在山东,但真正开始同大地的接触,却是在兵团团场。团场才是他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详细]

  • 残雪,余华与鲁迅的一种比较

      把残雪与余华联系起来,不知人们是否会错愕。二者尽管有种种差异,但我却能从两人小说中看到一种相同的看待现实人生的眼光。残雪的小说世界如垃圾堆,而余华的小说...[详细]

  • 残雪《苍老的浮云》

      《苍老的浮云》是作家残雪的作品。该作品写夫妻、邻居、父子母女、情夫情妇、同事朋友等之间的日常关系,人们陷入相互嫉恨的戒备之网。无论母女、父子之间还是...[详细]

  • 读残雪《苍老的浮云》

      听说《苍老的浮云》很难读,我不明白这是什么概念,作家写得出来,读者就读不下去吗?作家和读者之间的差距有这么大吗?于是我想将其当作一块坚硬的狗骨头来攻坚,打算...[详细]

  • 残雪《苍老的浮云》评论

      残雪小说不提供世俗愉悦,连外壳都不提供。尘世的人们都喜欢看到一个美丽多情的女角色,残雪小说却对这种大多数的愉悦体验表现出一惯的拒绝,她一出道写作就准备好...[详细]

  • 残雪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热度超春上村树

      据衡阳日报消息 NicerOdds公开了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中国作家残雪上榜,高居第三位,高出村上春树一位。余华在第十三位。中国诗人杨炼也在上面。  残雪,本...[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