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70后与80后作家

发布时间:2011-05-29 来源于: 北京日报 作者: 甫跃辉 点击数:

断裂:是局部不是全体

  在复旦大学和哈佛大学组织的一次文学会议上,我曾经说:“回顾现在活跃在文坛上的前辈作家们,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在文坛成名?‘30后’作家王蒙,开始写作时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40后’作家路遥写了《人生》;‘50后’王安忆最开始引人关注的作品是《雨,沙沙沙》;‘60后’的余华和苏童最初引人注目的是《十八岁出门远行》和‘少年血’系列等作品;‘70后’的徐则臣最初引起关注的是《鸭子是怎样飞上天的》等‘花街系列’作品。这些作品都写的是年轻人,都是在一个连续的传统里。这些都没有被冠以‘青春写作’,可到了‘80后’就变了。‘70后’徐则臣属于成名较晚的,比他早成名的卫慧、棉棉作品中的年轻人,与徐则臣作品中的年轻人截然不同。卫慧、棉棉和之前的‘传统写作’断裂了,后来的徐则臣等人则将其接续。‘80后’目前进入公众视野的这一批人承袭了卫慧、棉棉这一脉,尽管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这些人只是‘80后’中的一部分,——但在许多人想象中的‘80后’却全都成了这样的。我在《上海文学》杂志社做编辑,接触到很多年轻人,他们也是从期刊发表作品起步的,和已经进入公众视野的‘80后’写作者决然不同,这一拨人将会像徐则臣他们那样,接续上被同辈人扯断的传统。反叛然后回归,常常是一代人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70后’还是‘80后’的写作者,在与所谓‘传统写作’发生断裂的同时,也暗暗地有了承续。”

渴望“独一无二”

  “70后”和“80后”,尤其是“80后”,何以和以往的作家显现出如此大的不同?成长背景的不同,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每一代作家开始写作,大概都在二十岁左右。“70后”最初开始写作大概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80后”大概在19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两代人最初的写作时间,刚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二三十年间。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效,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反映在这两代人的写作中,即是对物质生活的大量呈现。以“70后”较早成名的作家卫慧和“80后”较早成名的作家郭敬明为例,他们作品中对物质生活的展现,近乎于目下愈演愈烈的电影里的插入广告。酒吧、迪厅、高级会所等等消费场所成为小说里习见的背景,各种名牌服饰、轿车成为小说人物的必需品。有的作者似乎想写出物质繁盛之后的“空”,或者说“了悟”(卫慧号称信了佛教),但这种“了悟”,并不能掩盖对物质痴迷的实质——有点像古代很多色情小说结尾往往来上大段道德说教,但并不能掩盖色情小说的实质。

  “70后”的卫慧和“80后”的郭敬明都是从上海向全国辐射他们的影响的,这或许并非偶然。上海从上世纪开始,就已成为全国的金融中心,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大程度上成为财富的象征。卫慧和郭敬明都不是上海人,青年时期通过求学来到上海,他们对“上海”的膜拜要远远超过天生的上海人——棉棉和韩寒本就是上海人。卫慧和郭敬明是当下中国无数刚刚富起来的年轻人的缩影。也正因此,他俩的书能够在年轻人中引起非常巨大的共鸣。他们的趣味,代表了中国转型期很多年轻人的趣味。——不过,如此单从经济维度入手进行分析,还是肤浅的。卫慧和郭敬明还符合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年轻人的许多其他特质。比如,卫慧迎合了思想解放的风潮——突出表现在“性”上。以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作家”的读者,比前一代又有了新的特点,比如,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恋自闭,自伤自怜,又卖乖耍酷。无论何种态度,都是为了向周遭的社会表现自己的独一无二——他们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本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对社会有着对家庭同等的期望。如此种种性格特点的年轻一代,无疑会将郭敬明小说中的人物视为知音。或者说,郭敬明的小说是因为他们才出现的。

真正的中坚是这样的

  然而,再怎么变化万端,社会与文学总有其不变的一面。这不变的一面,就成了传统。当那虚浮的表层在时间的磨蚀下渐渐剥落,才会露出真正的中坚。譬如“80后”的苏瓷瓷。她的小说集《第九夜》中的诸多篇什,有年轻人的忧伤、反叛、孤独,却完全不似郭敬明等人的表达,并不作乖巧的叹息,也不会故意撒泼,而是有着对生命的极度热情,有着对青春生命的深度阐释。但苏瓷瓷的作品只在不多的人中引起了反响,她在现实生活中,更未享受到文学带给郭敬明等人的优渥待遇,不得不做一些和文学相悖的文字活儿,至今已经很少写作。但苏瓷瓷等人并未对文学失去虔诚,许许多多如他们一般的年轻写作者,正从远离市场、远离世俗利益的文学期刊上慢慢起步,他们中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大众熟悉。诚如“80后”文学批评家金理所说:

  他们“在文学的年轮中默默成长,在积累、沉淀之后给人水到渠成、春来草自青的感觉。开始执笔写作并不意味着一个作者就找到了他/她文学的起点,经过一段时潮的淘洗,经过与文学传统的对接与渗透,‘80后’的文学季节也许才真正来到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 70后作家赵耀东长篇小说《寻仇记》由作家出版社隆重出

    var videoinfo={ basehost:'http://www.zuojiawang.com', path:'', videourl:'', videourl_m:'', title:'70后作家赵耀东长篇小说《寻仇记》由...[详细]

  • 70后作家的尴尬与优势

      与"50后"和"60后"作家相比,"70后"现在面目还比较模糊。对这一拨年轻作家,最重要或许还不是才华,而是沉静和踏实,勤奋精进,认认真真写好每一篇小说。
      "70后"作...[详细]

  • 评委点评第五届鲁奖文学理论评论获奖作品

                   力求视野开阔 关注创作实践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最终授予南帆的《五种形象》、张炯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的...[详细]

  • 2011年文学理论批评:重绘文学版图 重建文化生态

      建树独创性的批评理论或者知识体系,对文学史和当下创作进行有效介入,是文学批评的关键。或从社会结构、科技条件、政治、经济、文化机制及相互关系的深刻变化审...[详细]

  • 文学理论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作家评论》三十年学术研讨会纪要 主持人:栾梅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作家、编辑和读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以往我们的研...[详细]

  • 一本文学理论杂志的样本意义

    九月八日,由复旦大学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主办的文学理论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当代作家评论》三十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常熟召开。陈思和、范小青、陈晓明、孙...[详细]

  • 2012年文学理论:发现新的理论动向 更新文学批评话语

    当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研究常常涌现出新现象、新问题,已有的理论话语和批评经验很难对其做出令人满意的及时回应。因此,理论和批评如何认清文学的 动向与走势,如何更新...[详细]

  • 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创新刻不容缓

    近10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步入黄金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无论儿童的生活,还是儿童文学创作,都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儿童的本质与...[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