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王树增:谁才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流砥柱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当代(微信公众号) | 王树增 点击数: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一系列主题出版好书,其中包括《1937,延安对话》这本极具党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纪实作品。

本书讲述了1937年6月卢沟桥事变前夕,在斯诺的帮助下,作者托马斯·亚瑟·毕森与其他几位美国同行一起,悄悄奔赴延安,亲眼见证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动荡现实与革命圣地的烽火岁月,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红军领袖,并将这些见闻与采访用铅笔记在两个笔记本上,真实记录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理想和奋斗实践。

除文字记录之外,毕森一行还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有从西安到延安的沿途景象,有延安根据地的日常生活,尤其难得的是捕捉到许多正值盛年的中国共产党领袖们的面容与身姿。

值得关注的是,自作者到访延安80多年以来,这些笔记和影像仅于1973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出版过英文版,之后再未出版。本次是首次在中国出版单行本。

在新书的发布会上,与会嘉宾评价了本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这是一份内涵丰富、极为珍贵的党史资料。以下文字为作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王树增经过整理后的会上发言。

我对出版和史料研究绝对外行,我就是一个写东西的人,当我拿到这本书,很快就看完了,非常好看。但是看完以后第一个遗憾是,我在写《抗日战争》的时候手头没有这本书。《抗日战争》出版时间是2015年,如果研究史料,能往前十年左右最好不过。所以在我漫长的研究过程中,我居然手头没有它,这是巨大的遗憾。

《1937,延安对话》的主要内容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毕森研究的是中日关系,而且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战争一触即发,在这个关系时刻,他和我们的领袖们进行实地采访,而且最主要的内容还是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由此我有两个体会:

第一,它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整个抗战时期的中流砥柱。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我写《抗日战争》的时候最主要的出发点就是这个。毋庸讳言,这个定论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有很多认识上的盲区,这和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描述、记载有关系。《1937,延安对话》以最详实的纪实样式,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在我们民族最危机的时刻,共产党人是用怎样的胸怀来倡导和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以说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没有抗战的胜利。原来我们看到的是自己讲的故事,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下加深了我们对当时党的领袖,领导层对民族未来的展望和这场面临巨大战争的展望,他们的胸怀和他们站的历史高度真是令人感动。

从另外一个侧面,我也确实又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做中流砥柱。从人类文明的进程来讲,并不是你手头有多少武力,而是你的精神有多么强大,你的胸怀有多么宽广,你站的高度是什么样的层次。我想毛主席,包括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他们阐述的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是当时中国任何党派都站不到的高度。这个高度决定我们必定能够赢得这种残酷战役的最终胜利。而且从他们的字里行间、从他们的语言表情当中,我们已经看到,虽然那时全面抗战还没有爆发,但是他们已经知道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我的第二个体会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虽然是1937年的采访,但是里面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我们的领袖们对未来中国的一种展望和设想,他们在理论的高度上,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设计确定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国家,为什么可以跳跃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中国的资产阶级为什么不能承担重大历史任务,为什么它是软弱的,因此进一步阐述了共产党人从一开始所抱的初心是有前途的,是必定能够达到目的的,果然如此。

我特别喜欢中间那一段,我在写《解放战争》的时候也苦苦找这样一种思路,就是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之下,我们的领袖如此乐观、如此自信?这种自信历史罕见。我前两天给一个单位讲党课的时候讲到长征,我说你知道中央红军过腊子口以后整编之后剩多少人?出发的时候八万六千人,过了腊子口后六千多人,就剩零头了,还得跟东北军的骑兵师打仗,我们那时候刚走出草地,衣衫蓝缕,面带菜色,还得跟那么残暴的敌人作战,最后还得爬一座六盘山,我说你们翻一翻《毛主席诗词》,里面有一个《六盘山》,最后两句话怎么说的?“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我想这不是个人胸怀,当然个人的品质也是其一,更多的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集体胸怀,从来也不言败,因为坚信自己的初心能够达到胜利目的。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937年领袖们接受采访时的照片,我为什么说照片的珍贵?1937年的时候,所有人都面黄肌瘦,因为长征刚刚结束不久,那是最艰苦的时候。1937年我们刚进延安,生活非常贫苦。但是在对话当中,那种胸怀与乐观,我们更加坚定,只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华民族最终的伟大复兴一定会实现。我想,读这本书给读者最大的精神鼓舞就在于此。

2021年6月23日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