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脱贫路上的青春之歌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中国作家网 | 任白 2021年 点击数:
我和怀宇是同事,所以有幸见证了《血色草原》和《风吹稻浪》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怀宇不断地修改,我就不断地看不同的版本。我第一次看到《血色草原》之后就很欣喜,觉得这一定是他个人创作的一个新高度。之后怀宇又不断地修改,前后一共修改了12稿。我也一直在看,中间也给他提出过一些建议。首次在《中国作家》(2019年第12期)面世时还叫《红草原》,之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时才改名为《血色草原》。可以这么说,怀宇写《血色草原》和《风吹稻浪》这两部长篇小说时,我好像能听到他成长过程中拔节的声音。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怀宇接连拿出两部优秀长篇小说,看起来好像挺不可思议,但了解实际情况的话,就不会觉得奇怪了。一个是他的准备时间比较长,另外就是包括《风吹稻浪》在内,怀宇也整合了部分以前写的戏剧和中短篇小说里面的某些素材。当然,我觉得整合得非常好。

这些都是怀宇个人创作上的新突破,作为同事和多年的同行伙伴,我要向怀宇表示祝贺。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我更想多说一说他的主题作品《风吹稻浪》,这部作品是2020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也是吉林作协见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作品。

《风吹稻浪》发表于《中国作家》2021年第2期,之后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入选了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庆祝建常一百周年“百年百部红旗谱”经典文丛。写了一批脱贫攻坚时代大背景下的东北农村青年群像,写了他们最初逃离土地的梦想(刘二岗、郑大民、江春燕),写了他们对个人理想的不懈追逐(吕文龙、吕文凤),也写了他们中的个别人在个人理想和现实命运的对冲中行为失范,性格扭曲,最终付出惨痛代价(李芒种),当然,最重要的是写了他们对家乡由始至终的热爱(江春燕、郑大民、吕文龙、吕文凤),对建设家乡、实现富裕与共同富裕的矢志不渝的奋斗与探索。可以说这是一部多声部、多乐章、复调交织的青春之歌,它昂扬又沉郁,明亮但也有阴影相随。在保持了基本的现实主义品格的同时,唱响了奋进前行的主旋律。

首先,这首青春之歌是昂扬而又沉郁的。昂扬体现在江春燕、郑大民从小对家乡,包括对家乡物产(比如有机稻、绿色麻鸭)的热爱,虽屡遭风吹雨打,但仍然顽强生长,并最终铺陈出了一片希望的田野。而沉郁则体现在这个过程的百转千回和万般坎坷。江春燕为种有机稻屡次外出学习,反复摸索,终于打开局面,并决心带领村民一起打造品牌,共同增收致富,却又遭遇贪图便宜的陆小广和牛大翠以次充好,蒙受重大挫折。郑大民养绿色麻鸭,几乎是复刻了江春燕的经历。都是在千辛万苦局面初开后,又被迎头棒喝。在江春燕身上,王怀宇特别舍得给她创造千锤百炼的机会——她先是因意外而失去了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接着父母相继离世,婚姻失败,事业波折,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但是她以超乎想象的坚韧承受了这一切,不但自己从灾难中走了出来,而且摸索出了产业脱贫之路,给原本贫瘠的土地创造了生机。套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她“配得上自己遭遇的苦难”。可以说,在江春燕身上,最终的昂扬压倒了沉郁,而过程的沉郁,更加巩固和烘托了昂扬。

其次,这首青春之歌明亮但也有阴影相随。所谓明亮是指在新一代乡村青年身上,他们的理想追求是多彩的,并不只有致富翻身这个单一的指向。吕文龙热爱画画,江春燕喜欢剪纸,李芒种、吕文凤痴迷写作。这反映了新一代农村青年身上价值取向的多元,也预示了乡村生活多彩的明天。其中吕文龙和吕文凤经过不懈的努力,都在自己的专业方向上学有所成,并且和家乡的文化建设紧密嵌合,成为其中一股积极的助推力量。而李芒种则代表了乡村青年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一方面时乖命蹇,一方面自己失足成恨的可叹案例。如果说一开始他在醉酒之中把金卫国的三只羊关进自己家里是一时糊涂的话,那么后来他对名利的过度追逐显然是在一种极度渴望驱使下的有意为之。所以看似关键时刻的阴差阳错,实际都是潜意识里某些看似微小动机作用下的必然因果。李芒种是小说整体叙事里的一道阴影,代表了现实与现实人性中一些难以剔除的暗疾。好在经历挫折,李芒种有所觉悟,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救赎。

再次,这首歌所呈现的乡村现实是复杂的,它既有贫瘠土地带给部分村民的狭隘短视,也有落后意识所固化的见利忘义。所以,落后村民陆小广和牛大翠才一次又一次地妄图钻空子,为私利给整体事业不断制造困境。这个精神脱贫的复杂过程反映了脱贫攻坚事业所面对的艰巨课题,也因艰巨印证伟大,见证了这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从文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现实主义诚恳客观的叙事魅力。唯有诚恳,感召才能筑牢基础;只有客观,鼓舞才能获得支撑。这是现实主义的灵魂,也是书写一个大时代所应有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呈现“奋进”的有力身姿,才能构筑“追梦”的旷世张力。

当然,作为写作周期较短的一部长篇作品,《风吹稻浪》的某些细节还可以进一步打磨,给我的印象是,人物故事、情感纠葛的发展脉络都很清晰,叙事的逻辑、矛盾冲突的强度都很到位,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展开得很充分。但在乡村产业的发展逻辑上就或多或少显得有点粗略,如果再版,可以适当深入强化。

总之,这是一部脱贫攻坚路上的青春之歌,是一部能够赢得读者认同和喜爱的奋进故事。它的诚恳客观蕴含了一种坚实的精神力量,可以鼓舞广大乡村青年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继续前行。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