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文字中的中国乡村形象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艺报 | 张德强 2021年0 点击数:
乡土中国,既包含对中国农村的社会学审视,也意味着文学想象中的中国乡村,两者或在细节上可彼此印证,或可在视角上相互补充。《梦醒子》([美]沈艾娣著,赵妍杰译)的性质介于传记与社会学著作之间。借助对山西绅士刘大鹏日记的整理与重述,搭建起一个自清末至抗战结束前夕华北农村生活的叙事框架,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北方农村士绅阶层的精神危机与生活嬗变。面对近现代中国乡村接踵而至的变化,传主刘大鹏虽不能积极参与,但也不墨守成规。《梦醒子》的书末,刘大鹏已从乡村精英变为一个地道的老农。在他身上,我们也可看到传统乡土四民社会的解体与秩序的衰微;甚至也可看到《活着》中福贵的些许影子。要了解传统中国乡村的秩序,绕不开的一本书是《乡土中国》(费孝通著)。费老在这部出版于1947年的社会学著作中提出了中国乡村的“差序格局”,血缘与地缘等人际因素对农村社会造成的诸种影响,都被此书纳入考察范围。书中以“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比喻中国乡土的人际关系与利益网络,直到今天仍在某种意义上适用于已城市化百年的中国。比学者们谨严的观察视角更加暧昧的是,“乡土文学”这个五四以后兴起的、写实与浪漫并存的模糊概念。“可以称为牧歌型”(夏志清语)的《边城》(沈从文著)是这一文学序列中的杰作,小说提供了作者自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鲁迅领军的乡土文学汲汲于对传统中国的批判、揭露不同,《边城》与其所代表的师陀、废名、汪曾祺等作家的创作,为我们提供了诗意又真切的中国乡村形象。

经历过1949年、1976年等时间节点后的中国,其乡村社会已发生根本性巨变。要了解这些巨变,我们仍可求助于文学。《山乡巨变·上卷》(周立波著)体现出作家对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中国农村富于个人化色彩的观察与表达,在普遍关心大时代话题的文学环境中,这种农村书写也许更能保留社会变动中的乡土细节与人性色彩。经历了80年代“寻根文学”对传统中国生活的再次反思,旧中国的乡土也又一次成为文学书写的热点。《活着》(余华著)的问世大有横空出世的味道,作者故意模糊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伴随着主人公福贵的命运起伏,如王安忆所说,这部小说展示了“人的生存之外的东西一层层地剥落”;而在这剥落的过程中,却将大历史进程对乡土中国的点滴影响化入其中。《白鹿原》(陈忠实著)是与《活着》的时空背景类似,而格局和野心都更大的作品。作者陈忠实不客气地批评:“‘寻根文学’的走向是越‘寻’越远,‘寻’到深山老林荒蛮野人那里去了”。在以小说对乡土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探索上,陈忠实更像个严谨的编年史作者。小说中讲述的白鹿原历经半个世纪惊心动魄的故事里,我们看得到传统乡村差序格局的影子。“白嘉轩就是白鹿原。一个人撑着一道原”,我们也由白嘉轩的命运窥见旧式乡村的解体与新生。这种跨越数十年的“长河小说”式的农村书写,近30年后又在《有生》(胡学文著)中以更加丰富的视角出现了。《有生》比《白鹿原》多出近一倍的篇幅,用放射性的“伞状结构”,使得昔日与当下村庄的各类人物都获得表达的声音。乡村的价值观念、道德生活与社会结构,既在发生着改变,又仿佛有着回归。但是,毕竟是改变多于回归,有些东西一去不返,乡村在社会生活的位置日益边缘化。《出梁庄记》(梁鸿著)以非虚构写作的文体身份出现在人们眼前时,的确让人眼前一亮。“非虚构”意味着纪实多于感怀,《出梁庄记》将当下农村的生活境况真实展示于读者面前。乡村成为高速城市化的中国的偏僻角落,农民工们的日子是华丽世界的另一面。作者以严肃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学眼光,唤起人们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迅速边缘化的乡村的关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