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新世纪乡土文学中的“进城农民”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报 | 姬亚楠 点击数:
在当代中国,农民大批进城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但当代中国农民的生存境遇及价值观都随着他们大批进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在这些进城农民身上,不仅因为进城农民形象可以反映乡土创作之“新”,更在于可以通过这一群体价值观的转变轨迹来探究当代文化变迁。

身份转变带来观念转换

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农民进城必然涉及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去与留”。而“去与留”的背后则关涉农民价值认同是否发生变化、个体价值是否能得到实现等问题。对此,当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家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在他们笔下,我们看到,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进城的老一代农民,新一代农民的价值认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导致这一转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乡土情感逐渐淡化。乡土情感是维系进城农民与故乡关系的纽带。对于老一代农民来说,乡土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土地,更是心灵的归宿、生命的归属。《北去的河》中的刘春生、《拯救父亲》中的周伯、《大嫂谣》中的大哥大嫂,他们对乡土都有着深深的眷恋。故乡不仅是房子,更是土地、树木、山水,是丝丝惬意、痛并快乐的气味。然而,对于新一代农民来说,年少时父辈离乡、亲情的缺席,使他们的乡土成长经历并不愉快。长大成人后的他们义无反顾地进入城市,此时城市的繁华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渴望在城市扎根,渴望漫长的未来能在城市度过。《极花》中的胡蝶,早早跟着母亲在城里收废品,在母亲那里习以为常的“破烂”称呼,她却深恶痛绝,因为她打心里认为自己就是城里人。于是,她才会不顾母亲的气愤,拿着辛苦卖废品的500块钱买了双高跟鞋,并歇斯底里地告诉母亲:“我现在就是城市人!”这种宣泄式的呼喊,不仅是胡蝶拼尽全力对城市的呐喊,更是“胡蝶们”奋力与农民身份彻底决裂的宣言。

其次,家庭期望愈发沉重。在新世纪乡土小说中,日趋明显的城乡差距不仅加深了农民对城市的向往,更加深了老一代对新一代的期望。在作家笔下,老一代农民是带着对故乡和土地深深的爱进城的,农村里的家人才是他们心之牵挂,中年进城务工只为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就像《瓦城上空的麦田》中的李四,他心系故乡,对自己的农民身份坚定不移。也像《明惠的圣诞》中的徐二翠,对自己没有更高奢求,只盼望女儿能考上大学嫁到城市,成为城里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期许下,新一代农民往往存在着“回不了家”的心理暗示,是不愿也是不能。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背负家庭甚至家族的希望与责任。无论出于自觉还是被迫,他们都被打上“他者”的标签,离乡寻求新生活。这种“他者”的身份既是对城也是对乡。于城里人而言,他们自然是“他者”,《极花》中的胡蝶、《明惠的圣诞》中的明惠、《吉宽的马车》中的许妹娜、《送你一束红花草》中的樱桃、《城市里的一棵庄稼》中的崔喜、《出梁庄记》中的民中,他们在熟悉的城市里肩负着家庭的重担,感受着城市的陌生与差异;于农村人而言,他们也是“他者”,多年的离乡减少了他们与乡土的联系,疏远了他们与故乡的人际关系,他们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已远离故乡。《无巢》中的郭运多年在外,回乡希望越来越渺茫:“为什么他们这一代人做一个农民都不再切合实际了呢?”

最后,个体价值认知渐趋明晰。个体价值是指受社会、他人等因素的影响而对自身身份、自身价值产生的一种主观看法。对于老一代农民来说,无论是他们对城市的价值认同,还是城市对他们的价值认同,都处在双向隔膜的状态。《出梁庄记》中的丰定和他的媳妇,在谈起他们生活了20年的小镇时竟想不起名字。这种陌生感实际上是农民与城市之间双向不接纳的表现,城市虽给予他们栖身之所,却给予不了他们家的温暖。而新一代农民对乡土的眷恋较弱,渴望挣脱农民身份、实现个体价值转变的意识较强。在弱与强的双重作用下,新一代农民“我本城里人”的个人价值认同感愈发强烈。《极花》中的胡蝶每日对着镜子照,冲着镜子说:“城市人!城市人!”《二的》中的小白认可城市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排斥落后的乡村观念。女性对城市的向往,已不单是城市文化的吸引力,更多的是个体对自身价值认知的觉醒与追求。

城市求生追求自我价值

在新世纪乡土书写中,作家们不仅关注到了农民价值认同的转变,更敏锐地捕捉到这种转变背后对于现代性的渴望。然而,这种渴望在进城农民向城求生过程中却表现为一种困惑与迷惘。在喧嚣又孤独,看似亲近实则疏离的城市中,进城农民努力战胜内心的孤独感、无用感、无力感、无根感与自卑感,寻觅实现个体价值的有效途径。《黄泥地》中的房光东、《出梁庄记》中的正林,他们大学毕业后留在城市工作,表面光鲜亮丽的工作和局促的生活环境之间永远存在着无法弥合的落差,他们每天在巨大的反差中频繁切换,深陷角色困惑的泥潭无法自拔,无限的苦恼与深深的自卑油然而生。就像《北京候鸟》中所描述的,进城农民无数次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随季节迁徙,居无定所、心无所安,深陷于种种诱惑与身份迷茫之中。《出梁庄记》中的高中生文哥,以独特的方式理解城市、谨慎地靠近城市,但城市于他而言就像一场现代都市梦,梦醒时分一场空。《极花》中的胡蝶已完全不同于明惠(《明惠的圣诞》)、许妹娜(《吉宽的马车》)、二丫头(《上塘书》)、小凤(《回家》)、钱小红(《北妹》),她具有现代女性的鲜明特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想通过正规渠道成为城里人。但她就像《马兰花的等待》中的马兰花一样,只是将自我身份的转型投注于一次次虚妄的模仿中,模仿城市女性的穿着、姿态甚至神情,然而这注定是无望的,等待她的只能是更深的困惑。作家们通过对进城农民城市求生状态的层层剖析,揭示了他们在自我身份定位过程中价值判断的迷惘:虽然他们的尝试和努力也触及了现代都市的物质和文化层面,但并没有真正触及城市文化和现代化的精神内核,从而坠入更深的迷惘之中。

新世纪乡土小说作家对于进城农民的书写是值得肯定的,他们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发展脉动中进城农民对现代性的积极追求,并传达出他们希冀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作家们对进城农民价值实现的叙述是程式化的,对现代性的思考是困惑的。一方面,作家们在创作过程中未能跳出模式化叙述的藩篱,加之个人化的情感投入使他们陷入恣意表述苦难的怪圈,而不能全面观照进城农民的真实境遇。另一方面,作家们往往借助进城农民的生存困境来反思城市文明中的种种弊病,以此来批判现代性的负面影响,缺乏对现代性的全面思考,这样就很难理性地审视现代性对进城农民的真正意义。但我们相信,随着乡土书写的不断深入,作家们对进城农民的关注、对现代性的思考会逐渐丰富和理性,这将为这一题材的创作迎来新的机遇。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