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大象进来了——我看张柠的“才子书”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小说评论》 | 吴俊 2021 点击数:
中国文学史上的所谓才子书之名,最有名、也许也是最早命名而流传至今的应该是金圣叹的才子书。新文学革命的领袖胡适竟称金圣叹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人。鲁迅则对金圣叹其人其文皆多予否定负评。这一来金圣叹在晚近就成了一个多少有点争议的人物。事实上,鲁迅之论金圣叹的观点本身并未因持论者的伟大而成定论,甚而后来也有专驳鲁迅之论的文章不平而鸣。可见文学评价的歧义实为文学史常态,且难说有盖棺论定的权威。文学代有兴替,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动机,无不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留下各自的企图,成就一时的风流。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之类,就很是迂腐可笑了。古人说的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于此见出了通达高明的智慧。

很多批评争议的漩涡实在没必要再卷入了。以今度古但就史实论,金圣叹的才子书批评已然通过了数百年时间的试金石,成为我们今天仍须重视的文学批评文献。若论作家作品的品第之法,钟嵘《诗品》更是范例。广而论之,《二十四诗品》之类则更侧重于美学趣味和风格来论述品第,别有一功。应该说中国古代资源对于当代文学批评的镜鉴和启示是极为丰富而深刻的。

这和现在要说的张柠有啥关系呢?张柠是大学教授,本业身份是理论研究的学者。也就算是钟嵘、金圣叹之辈的同行。金某也有诗文存世,但评价并不很高,倒是他的才子书之名传世弥新。张柠的理论批评本是业内佼佼者,但和其他学者一样,诗文创作之类似乎和他无关。这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普遍观念,甚至可说是文学行规。但是,他偏要当个作家。学者而当作家,意义何在?抛开个人特殊原因,一般只能用所谓“跨界”、我所谓“多栖”来成就自己的事业或理想——这其中也能看出金圣叹“才子书”的历史意义。

金某的才子书之论把不同等级、不同文体的文学混搭熔于一炉,冶炼成了中国文学创作中一道奇观。你把他的才子书一一罗列,就可知道他的才子书体现的是最为开放的文学世界,誉之为古今独步也不为过。胡适说他是中国批评史上第一人,在现代观念上也能成立。张柠的跨界或多栖,体现或反映出的却是现代文学观念制约下的一种文学困境乃至悲剧——他必须用跨界或多栖的“文学行为艺术”来证明现代文学观念的革命性。这种革命性其实在金圣叹眼里只是家常便饭而已。

历史的流程并不是线性进化的。鲁迅的进化论思路遭到轰毁并不意外。张柠的小说创作至少证明了文学的创新有赖于对当下流行和规矩束缚的反抗与挣脱。在此意义上,张柠小说就是创作文体的“才子书”——他用小说实现了金圣叹文学观的现代价值。他和其他职业小说家的不同在于,他的小说成为他的理论批评的一种广义实践方式。他进入小说创作也可说是一次自觉的批评行为。他想用自己的方式复活小说或者说文学的生命。所以我看到的张柠,不止是一个感性的小说家,也是一个明白小说何为的理论家。而且,他的小说家身份使得他的文学观念更接近了才子书之义——文学是天经地义地包罗万象的。说到底,为文学立法圈禁都是危险和不智的。

但是,现实总是试图立法。包括跨界、多栖之类说法,也是对于一种立法思维的前提性默认。于是也才有了事实上的规训。殊不知这就是文学思维的天敌。这和张柠的小说故事一脉相承。如何安置我们个人的生活、精神的去向何处?这是我所概括的张柠小说的最大主题。处在千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时代,凡俗个人的自主性也许是遭遇到了最大的破坏性外力而被彻底瓦解了。当下的我们该是一种最软弱的人类吧。此前一切创造的价值正在失去意义。不是我们认为的观念变了,而是世界本身变了——历史终结了?换言之,我们的文学史已经进入了老迈之态,鲜活的生命正在离他远去。

张柠愿意挺身而出。也许就会成为牺牲者。规矩是不容易改变的。但就像大象进了瓷器店,对于文学现状来说,一片瓦砾的废墟上才会有重建的愿望。他是来中兴小说、大而言之中兴这个时代的文学的。你不觉得金某的才子书之论把我们的文学拉进了老庄孔孟、万物生长的时代?后来的文学革命精神就张扬在这种离经叛道之中。张柠的野心很大。我先前多觉他就是一个使气任性的“文学才子”,此时判断他的抱负恐有点儿睥睨天下的意思了。

张柠的专业出身是世界文学。迄今已经出版了理论著作18部。这不令我惊讶。意外的是,在他宣告重返文学创作迄今,又几乎出版了4部长篇小说,还正在写作中1部;同时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2部。这不是用文学力比多的冲劲能够解释的。他积蓄了对于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多少爱恨、多少思量,才能这样舍身取义般的为之掷下了自己的生命。我想说,他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是失望的。他的出身在知识和视野的层面上救了他。这使他有可能尝试“绝望中的抗战”。世界文学成为张柠小说的精神价值支撑。这在他是一种实感意义上的支撑,尤其使他反顾中国古典的世界。他的小说烟火味十足,却是一种从世界的多样、从古典的趣味而来的文学现实反顾。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和张柠同住一楼,分治各业而殊途同归。直到近年才明白,他已经成为一个用小说创作思考文学史的写作者。这是我所不如的。何况,我认为他会进入新的当代文学史。

这个“三栖评论”的专栏,最初就源自我对张柠小说现象的感悟。然后忽然发现,这其实是一个文学史现象。我们需要再来从头打量。

中国文学史上的所谓才子书之名,最有名、也许也是最早命名而流传至今的应该是金圣叹的才子书。新文学革命的领袖胡适竟称金圣叹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人。鲁迅则对金圣叹其人其文皆多予否定负评。这一来金圣叹在晚近就成了一个多少有点争议的人物。事实上,鲁迅之论金圣叹的观点本身并未因持论者的伟大而成定论,甚而后来也有专驳鲁迅之论的文章不平而鸣。可见文学评价的歧义实为文学史常态,且难说有盖棺论定的权威。文学代有兴替,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动机,无不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留下各自的企图,成就一时的风流。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之类,就很是迂腐可笑了。古人说的知人论世的重要性,于此见出了通达高明的智慧。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