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为什么是汪曾祺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文艺报 | 汪卉 2021年02 点击数:
承蒙编委老师对“汪曾祺孙女”这个身份的看重,我有幸在《汪曾祺别集》之《晚饭后的故事》《梨园集》两册做挂名主编。其实,以我对现当代文学的认知和对汪曾祺作品的解读水平,实在达不到作为“别集”编委的门槛儿,实际参与的工作也实在寥寥。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为什么是汪曾祺”。

在百度搜索过汪曾祺的名字,页面显示共有3580万个相关结果,真真吓了我一跳。再一细查,豆瓣读书上收录了他211册(套)作品,有7450个粉丝关注,新浪微博上有他的超话,还有人专门在学术期刊上刊发过《新浪微博“汪曾祺栀子花”现象解析》,深入研究了为何自2016年以来,每年都有粉丝量高达百万、千万量级的自媒体大V大号,以及高校、媒体官微等接力转发汪曾祺的作品片段,并登上微博热搜。

倒退回二十几年前,我学生时代的语文老师们不少都没有听过汪曾祺这个“非著名”作家。而时至今日,汪曾祺俨然已成为了主流文学圈儿里的“网红”代表,这不得不说是一件趣事。当然,相信这种流量和热度,也是汪曾祺去世20年后,越来越多出版社选印他作品的重要理由,我觉得也是值得当代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一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是汪曾祺?

为什么在传统严肃文学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日渐式微的当下,网络上每天都有无数人分享他的某一席话、某几句词、某几篇文章?

为什么过去3天里,《徙》里县立五小的一句歌词“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连续出现在吉林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诸多高校的官博上?

为什么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家里还在上小学的孩子缠着他(她),要去书店买一本汪曾祺爷爷的书?

王干老师前段时间在南京财经大学做了一场讲座,提出汪曾祺之所以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一个现象级人物,在于其创作的包容性和厚度,实现了“古今、中外、南北、雅俗、现当代”五个层面的“打通”。这场讲座是面向新闻学院学生的,专业性比较强。我觉得从网生代普通读者的直观感受出发,不说教、不矫情、不沉重,没有高高在上的距离感,带着鲜活的烟火气,极容易带入和共情,文字却又是无比的妥帖讲究,这才是老头儿的作品既能安放于书阁之上,又能游动于网络之间的原因。

当然,一些拥趸可能会觉得网络的断章取义割裂了作品的“文气”,但换个角度看,这种既能征服精英学者又能吸引微博草根的语言的精彩和醒目,也正代表着老头儿作品的独特魅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能否获得更多读者的喜爱和认同,无疑都是评判一个作家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当代的文学应当更加尊重多元化和多样性,对于作者和读者都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宽待。

我念小学的时候,按照老师要求买过一本《文学描写词典》,里面收录了很多名家大师的经典语段,用来给自己写作文“加词儿”。记得关于“眼睛”的条目收了《受戒》写大小英子的一段话:“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

初时看到教辅书里有爷爷的作品时,我还是很有些骄傲激动的。仔细读了几遍,顿时熄了向小伙伴们炫耀的心思:“头是头,脚是脚”,这都是什么呀,写作文时这么放上去还不被老师把分扣光!没词儿!

谁成想,过了没多少年,《受戒》居然进了语文课本。这挺好,证明语文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更强了。更可喜的是,很多年轻的读者或是从课本开始,或是从网络出发,进行了更深更广的阅读。他们“入坑”也许是因为吐槽、搞笑、美食、鸡汤,也许是因为老头儿的可爱、老头儿的好玩儿、老头儿的清新不做作,但只要沉下心来静静细读,就一定会被传统文化的美、语言文字的韵、慢淌静流的情所打动。届时,自可入手《别集》一套,相信这套权威学者、资深汪迷倾力编印的作品汇编,一定会带读者走近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汪曾祺。

豆瓣上有这样一篇书评:“自汪曾祺去世后,他的书不断地再版。尤其是近十年,汪曾祺作品的出版达到了一个高潮,无论是数量之多,还是版本之繁复,编选角度之多样,可以说是叹为观止,当代作家里,无人可出其右。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汪老身后不寂寞,还邂逅了不少隔代知音。”

作为家人,深深感恩万千读者的追捧,也感谢各家出版机构的厚爱。但借此次活动之机,也想给汪曾祺作品的出版热降降温,毕竟老头儿已去世20多年,不会再有过多未面世或此前遗漏的作品供反复编选,过度消费对于作家本人和出版机构的形象声誉都非益事。希望出版机构能将更多目光放到当代作家身上,更多支持中国文学的当下和未来。

也希望创作者、评论家、研究者们能够与网络时代实现更好的磨合共融,让更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和认可,吸引更多人回归文字之美、品读生活之味。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