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刘诗宇:文学与超能力,超现实手段与现实问题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草原》 | 刘诗宇 2020年 点击数:
一、如何讲述一个有关“超能力”的故事

假设你有一种超能力,可以用想象中的任何女人,注意,只能是女人,去“替换”现实中的任何一个人,你会怎么做?你的周围或这个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问题,肖睿的《筋疲力尽》以三万多字的篇幅给出了他的答案。作者充分发挥了虚构的能力,在看似子虚乌有、荒诞不经的故事和人物中间,讨论了有关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小说的核心设定在于前面设定的这种“超能力”。小说的故事主要讲述的则是“我”如何一步步被自己所拥有的“超能力”异化,以及周围的人与环境如何一步步被这种异化吞噬。

“我”是一位介于“半梦半醒”之间的邮递员。这不仅是说“我”的“替换”能力总是需要睡醒之后才能实现,也是说“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相当模糊,对于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始终没有清晰的认识。“我”因为没有行贿得罪了邮局领导,被发配到远离城市中心的工厂区送信。表面上“我”觉得自己很受工人欢迎,但潜意识里则对自己的平庸、生活的平淡非常不满。

故事的转机在于“我”追求刺激故意闭眼骑车,之后意外撞死了一名老妇。这一段作者的写法非常有趣,危险与犯罪就像一颗磁石,吸引着“我”撞上去。老妇死去,她养的黑猫却一直盯着“我”。这段描写呈现出一种诡异、梦境般的氛围,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作者在开头写道“献给最好的爱伦·坡”。“我”十分恐惧,逃离前还幻想老妇若不存在,取代她的是一个喜欢“我”的小女孩就好了。

回家昏睡了整整一天,“我”回到犯罪现场,惊奇地发现老妇消失,想象中的小女孩凭空出现,并且证明“我”上次路过这里时什么都没做。身边所有人都忘记了老妇的存在,“我”并未感受到窃喜,而是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恐惧,每日借酒消愁,终于决定跳楼自杀。警察怀疑“我”在楼顶破坏公共财产,彻夜审讯,“我”将前因后果和盘托出,一名年轻的男警察却说老妇查无此人。“我”陷入昏睡,醒来发现审讯“我”的只是一名女警官,之前那名男警官凭空蒸发,连昨夜记录审讯的DV里,播放的内容也完全在“我”记忆之外。

故事在这里出现了分岔的可能,或者“我”是一名神经病患者,或者出现了超自然现象。故事之前营造的诡异氛围,让读者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前者,然而作者却笔锋一转,开始了“超自然”的想象。

“我”被邮政所长保释出来,所长在街上痛斥“我”,摆明“我”的生死无关痛痒。“我”期待一名温柔的女性能替代眼前秃顶又势利的所长。这里要稍微强调一下,“我”从小父母双亡,这是一个重要的伏笔,“我”对女性的呼唤正和从小缺少关爱的情况相对应。

果不其然睡醒后秃头所长凭空蒸发,一名温柔的女性取而代之。这里作者引入了第二个重要角色—— “我”一直暗恋的H小姐,同时也揭示了“替换”能力的规则:

第一,每次我有了“替换”我不喜欢的人的想法,都会是在第二天,也就是我睡了一夜之后实现。

第二,每次“替换”的人数,最小单位是1,最大单位是多少,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不敢知道。

第三,被我“替换”掉的人,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但代替他的人,必然会是女性。

这个设定令人浮想联翩,通向个人与社会本质的隐秘路径正在敞开。“我”担心一觉醒来自己不经意的想象会“替换”H小姐,便连续多天不睡觉。“我”的怪异状态吸引了H小姐,在“我”昏倒之后,H小姐照顾了“我”并接受了“我”的约会邀请。

H小姐渐渐了解到“我”的特殊能力,开始怂恿“我”从身边开始,逐步“改造”这个社会。“我”用特殊能力“替换”掉了一个又一个的人,H小姐的爱意和崇拜让“我”毫无顾虑地使用能力。起初“替换”还在整体上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为目标,整座城市里和善、美丽的女人越来越多。但很快H小姐陷入到一种可怕的无聊情绪之中。在她的要求下“替换”渐渐变得随意而疯狂,目的不再重要,H小姐对行为本身那瞬间的感觉产生了依赖性。

于是故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我”发现自己能改变别人,却始终无法改变自己。“我”从这种能力当中感受到了绝望,决定不再“替换”任何人。H小姐对“我”以及当下的生活失去了兴趣,通过出轨激怒“我”再去“替换”别人。终于“我”杀死了H小姐,并努力“替换”掉一切和H小姐有关的人,以及追查凶案的警察。但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我”逃出了一直生活的城市到海边去生活。这个时候“我”才想起用“替换”能力,让死去的母亲重新回到身边。五年后“我”被警察逮捕,最终的结局是开放式的:“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即将高考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看似与之前的“我”没有关系,但在被无罪释放后却看着沿街满是被“替换”出来的女人悲伤流泪。

二、两种叙事风格的碰撞与融合,文学与超现实题材的关系

小说的结尾也许让人想起詹姆斯·曼高德的著名电影《致命ID》,结尾处一改全片的压抑、惊悚氛围,出现了美国明媚的乡村景色。然而一个看上去无辜的小男孩却转瞬间成为杀人犯,解开了全片的谜题。我倾向于认为《筋疲力尽》的结尾也有类似的效果,结尾处小女孩的人生即将展开,看上去充满希望,但其实正是呼应了前面灰暗的主题,主人公最终“替换”掉了自己,他的一切将随着小女孩莫名的眼泪完全消失。

《筋疲力尽》在情节上有颇多亮点,除了结尾处,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则是围绕在H小姐身上的谜。主人公通过H小姐的外貌没变,判断她并没有被“替换”,但这里其实蕴藏的或许是一个最惊人的反转——H小姐是全篇唯一一个被“替换”之后仍保留着之前外貌与部分记忆的人,由于主人公心思完全系于H小姐,也许自从主人公的能力“觉醒”之后,H小姐每天都在被替换着。

这个全书唯一的“试验品”,最终脱离了主人公的控制,毁灭了周围的世界,也毁灭了自己和主人公。

一般而言,讲求新奇“设定”的作品,都会在作品中给出若干个令人惊愕的反转。初次阅读作品时,我会认为H小姐的形象塑造是“失败”的,但重复阅读之后则发现小说的反转就蕴藏在这个形象身上。如果能够接受主人公每天都在按着自己的想象替换着H小姐这样一个“隐蔽”的设定,那么就不难发现这个形象本身性格的“苍白”正是为了“等待”主人公注入自己的思想。而情节的走势也说明,人们只能用“未知”去对现实做出超自然的更改,就像主人公只能用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去“替换”已有的人,而不能在已有的人的基础上实现改造,一如H小姐后来走向了崩溃。这个形象身上的因与果,在“替换”的过程中被割裂,换言之H小姐的每一个将结果延宕至第二天的行为都是无意义的,因为第二天的H小姐已经是一个被主人公臆想出来的“新”的人。

当主人公一蹶不振、无人问津时,H小姐乐观向上、积极好学,受单位所有人欢迎;当主人公担心自己的能力可能对世界造成危害时,H小姐却满心都是改造世界的热情。在事情走向崩溃之前,H小姐正对懦弱的主人公形成了补充,是推动小说情节前进的关键因素。当主人公前面的犹疑在走向崩溃后演变成“良心发现”,H小姐又走向了不受控制的深渊。主人公和H小姐的心理始终互补,展现的是在一种极端的改变现实的能力之前,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心态——或是在怯懦中原地不动,或是在疯狂中走向深渊。

从这个角度上看,《筋疲力尽》是一篇兼具可读性和思想性的小说,但与此同时我仍想在小说已有的情节基础上再寻找进一步的讨论空间。这并不是说小说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说其中的某些因素能够牵连出对于当代文学的一些宏观思考,我认为这也应该算作《筋疲力尽》意义的一部分,也是本篇评论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除了主人公与H小姐展现出的两种可能性外,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即超能力的拥有者真的可以将世界改造成现实难以想象的状态,他始终能与超能力共存。也许是篇幅所限,作者没有讨论这种可能性,但也可能由于某种更深层的冲突或矛盾,导致这样的讨论并不容易出现在严肃文学的创作中。

《筋疲力尽》的开篇颇有些现代主义色彩,作者一直在用外部环境的诡异呈现主人公的内心,一切都有种不真实感,叙事的进度滞重而沉稳,很多细节似乎都隐藏着秘密。随着故事的前进,尤其是H小姐出现后,叙事风格变得平直而浅白,直到小说结尾,随着主人公远离城市在海边定居,那种有关人物内心的环境细节才重新出现。《筋疲力尽》中交杂着两种行文风格,一种近乎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严肃文学,另一种则近似于专门架空现实的网络文学。这么说并不意味严肃文学的文风绝对优于网络文学,而是想指出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对特定经验的描写,已经与某种文风绑定在了一起。当作品开头,超现实的现象还未全部出现时,作者大可以表现得相当严肃而深沉,但是到了荒诞不经的情节正式上演,作者的语言自然而然滑向了另一个面向。

就像目前的严肃文学作家很少写超现实题材作品,而真正以超现实题材为主的玄幻、武侠、科幻小说又很少能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这两个现象其实并不是孤立的,正是两个群体、两种题材、两种文风之间的壁垒意识导致了这样的问题。肖睿的《筋疲力尽》和近些年的其他作品催促我们做这样一种思考,即超现实题材对于文学而言到底有怎样的意义,以及我们是否可以将现实主义文学沉淀出的语言和技巧,应用到超现实题材创作上。

在美学风格之外,思想性也是文学的重要追求,今天的小说作品更是时常将挖掘人性、思考社会问题当成小说的分内之事。而一部分超现实题材创作的意义正在于此。人性和社会问题往往需要极端环境的刺激才能得以呈现,或者说人们对于人性或社会本质的感知和理解,总是在有别于日常的情况下才更为具体。此时超现实题材绝不仅仅是引人瞩目的“噱头”,更是讨论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艺术作品的虚构属性,搭配作家本人对于人性、历史、社会的了解,使得小说作品可以变成人性的“试验场”,或是呈现社会问题的“实验模型”。举例来说,很多古已有之的神话、寓言故事,基本都是在用类似的方式处理问题,例如《奥德赛》中,作者一定要将对于心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放到奥德修斯长达十年的海上漂流之中,放到种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遭遇里,以呈现问题的本质。现代以来的小说创作也是如此。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虚构了世间罕有的美人艾丝美拉达,以及丑陋的卡西莫多,于是人性中的爱欲、执念、勇气、猥琐、仇恨等才得以呈现;卡夫卡的《变形记》,若是没有“人变为甲虫”这样的神来之笔,想必作者对于人性以及社会对人的异化难以做出深入骨髓的寓示。

但为何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超现实题材与严肃文学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语言、技术却仿佛不相融和?回顾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小说史,这一百多年来的时间里现实主义美学风格都是绝对的主流;从五十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几乎形塑了几代人的文学观,即便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波动,也因为数量较少而被称为“先锋”。因此严肃文学对于超现实题材的抵触其来有自,但是在今天我们似乎应该消除这种抵触。肖睿《筋疲力尽》中用超能力去改变世界,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故事,在今天的文学作品里算是“异类”,但在其他艺术体裁中却已经被广为接受。

以几部日本漫画作品为例,大场鸫、小畑健创作的《死亡笔记》中,一个天才高中生捡到了可以通过名字杀人的笔记本,希望借此创造一个没有犯罪的世界,作者通过这种极端方式,讨论了现有法律制度的意义和问题,以及人性在面临巨大权力、社会在面临巨大未知时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岩明均的《寄生兽》,讲述外星寄生生物大规模入侵地球,这种没有道德观、一切行动遵从生存本能的生物和充满弱点却又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类激烈碰撞,终篇使读者对人性中的动物性,以及身为动物的人的独特之处产生新的理解。高见广春、田口雅之的《生存游戏》,讲述政府安排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孤岛上自相残杀,最终只能有一个生还者,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种种精神问题、人性的阴暗面都暴露无遗。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通过简单的列举就可以发现,肖睿的《筋疲力尽》是与这些作品站在同一角度的。当今天我们承认影视、动漫、游戏等艺术体裁和文学有着同等的叙事能力时,也应该采纳学习这些体裁在叙事层面的新变,同时用严肃文学的语言与技巧将其进一步深化。《筋疲力尽》在这方面迈出了尝试性的脚步,无论是肖睿的创作,还是严肃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都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