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徐则臣《北上》:看他如何在这片大地上行走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长江文艺》 | 李勇 2020 点击数:
《北上》的标题起的很好。它指示着方向,包含着行动,有强烈的召唤和引领味道。展露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有个人,或一群人,正跋涉在前行的路上——笔墨至简的两个汉字,所勾勒出的正是这样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

徐则臣的小说,感觉篇名都很讲究,《跑步穿过中关村》《耶路撒冷》《如果大雪封门》……这些篇名也能让我们把握住它们背后的一些共性特征,这个特征指向作者本人,我们可以用他另一个小说的名字来形容:《这些年我一直在路上》。

作家本人是否“一直在路上”,我不得而知,但是他的小说——哪怕只是那些篇名——所透露出来的对于远方和行走的兴致,却能够彰显和透露出作者的某种精神讯息。按照朱一帆博士的解读,这种讯息即“到世界去”。“到世界去”也许是徐则臣对自己的解读,读《北上》之前,我并没有集中读过徐则臣其他的小说,所以这一点并不确定。倘真是他自己的概括,那么就可以说,对于行走的渴望,是他的一种自觉。

作家或知识分子谈行走,当然不是纯空间意义上的,而必然是精神性的。几年前,看到《耶路撒冷》,第一眼便深受震撼,那震撼不涉内容,而纯粹是篇名的四个字带来的。那四个字包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太丰富、太复杂了。它们让我很直观性地想到一个词:巨著。而面对那样的“巨著”,我始终心存疑惧——我首先怀疑的是自己是否做好了充分的阅读准备,另一方面我又怕自己会失望。因为这疑惧,那本黑黄二色封皮的书至今依然悬置案头。

《北上》却是容易进入得多。它不涉及那么多的知识、文化和历史的屏障。它的风格似乎就像它真正的“主人公”——那条大运河一样,平坦宽阔,一目了然。其实,真正的运河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并不知晓。搜肠刮肚,也找不到自己和它有关的哪怕一星半点的记忆。最多,也就是小说写到了《大河谭》论证报告会时有一位“郑州大学”的专家,还写到了运河的“济宁”段,这是这个作品离我最近的部分。

寻找这条运河和我自己的关系,有助于我理解作者和作品的关系。虽然关于前者,我寻找到的不多,但是那种“关系”却扎扎实实地存在。因为,京杭大运河镌刻着中国人共同的历史,它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告诉我们民族昔日的离乱和辉煌。所以,哪怕我们从未见过大运河,却对它毫不陌生。生长于江南水乡的徐则臣,更不会陌生。当然,他和它的关系究竟如何,我并不确知,在小说中,他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一系列对运河一往情深的人物,他们必然是作者的某种心意照影,但他们是否又全然代表着作者本人,似乎又颇值得商榷。

小说有现实和历史两条线索。历史的线索围绕了小波罗一干人等沿水北上,在硝烟和离乱中颠沛流离的旅程;现实的线索则是谢望和的电视纪录片《大河谭》的拍摄。两条线索,作者精心设计了它们的关联。这关联——或者说那些偶然与巧合——让历史和现实融合成一部“小说”。小说由历史(小波罗来中国寻亲)说起,终结于现实:小波罗的家族后人(考古学家胡念之)重塑运河文化和运河精神的努力终得始终。

现代小说,尤其是纯文学意义上的现代小说,总有其不言而喻的批判性。《北上》的批判性,至少展现于以下几个细节:一是小波罗北上所见证的中国的苦难和战争,二是运河航运事业和航运史在转型时代的终结,三是推进运河非遗化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这些细节的一个共同的重点就是:“航运”。这也是运河在我们的民族史中之所以有如此重要历史地位的关键。徐则臣写小说也好,历史学家考古也好,甚至某个运河儿女伫立河畔眺望家园也好,所有的文化情怀和历史情绪背后,那不易察觉的最根本的驱动力量,都在航运。没有航运,便没有运河,便没有关于运河的历史。

而航运,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可以这么说,运河的所有历史,都脱不开航运——那些战争、争夺,都和它有关;那些贫穷、富饶,甚至情爱、离合,也都和它有关。而追溯这样的航运史,便自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的甚至文化的工程,而是更包含着一种综合性的历史反思的工程。所以《北上》最终集合了考古学家、摄影家、企业家、平民,让他们一起加入到让运河重焕生机的事业中来,不能不说是作者有意无意间的一种寄托。

当然,作家让整个小说的重心落在运河“非遗”申报成功上,这一点值得商榷。申报“非遗”,今天是举国上下一项浩大的工程,工程之浩大,事业之隆重,所涉地区、人群、诸种力量之重视,可谓空前。但正是这种空前性,也让我们心存疑虑,因为它背后所涌动的,更多还是各种各样的现实利益考量。《北上》力图让那些对运河真正怀有赤子之心的运河儿女集结起来,去做一项在他们看来意义重大的事业,很大程度上应该也是出于作者对那种功利性的社会热潮的批判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让小波罗沿水北上付出性命,让意大利人迪马克变成了中国老汉马德福,让胡念之、孙宴临、周海阔、邵秉义坚定地选择和值守了自己的命运。但是,如此重大的一项使命,或者说这一切的一切,最后全都被维系于了申遗成功这样一个事件,是否显得有些草率和轻飘了呢?

《北上》择取了我们民族历史中一个不应该被忽略,看起来也未曾被忽略的部分,寄托了一种宏大的历史忧患——想必也有某种个人的情感和怀念。但是这种历史忧患如果足够深广和宏大的话,那么这个小说似乎在某些地方可以描写得更深沉、更悲剧化一些。尽管,那些战争,小波罗的死、如玉的死、马福德的死,都有足够的悲剧性,但是运河在进入现代以来的那种衰败,与申遗受挫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纠葛,似乎是可以被挖掘和展现得更充分一些。申遗成功意味着什么?某种程度上,那不过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博物馆和展览馆式的操作罢了吧?也许我的理解有误,但至少,对于历史,对于凝聚了我们民族历史的那些遗迹,除了今天现有的这些纪念、挖掘和再开发的方式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更恰切和熨帖的方式与可能,这是最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寻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上》毋宁说只是一个开启,它启发我们反思历史、对待历史(以及现实)的态度与方式。民族的历史留给我们很多,在这块属于我们的土地上,河流、山岳、工程、庙宇、书籍……它们无一不承载着历史,讲述着历史,而知识分子很多时候所扮演的则是倾听者和发现者,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倾听、行走和思考,并以自己的理性和良知告诫贪婪者和索取者。

徐则臣依旧在这块大地上行走,很多人也在这块大地上行走,那么他们还会发现什么,并告诉我们什么?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