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包倬小说印象:青年作家的非青年写作

发布时间:2021-08-10 来源于: 作者: 《雨花》 | 赵普光 2020年 点击数:
前些日子, “后浪”视频的推出和传播,使得有关“后浪”“前浪”的争论一时间甚嚣尘上。于是,网上悄悄流传着一句段子:从来没做过“后浪”,突然就成了“前浪”。这句话,引来颇多会心人点赞。看来确实有很多人,过着“前浪”曾经体验的人生。这样的人,或因自身或因外缘,他们较早地感受到生命的沉重,心理年龄一开始就有着超越生理年龄的成熟和沉郁,他们有更多的敏锐和自觉,早已跨过“后浪”的轻狂浅薄,直接进入了下半场,于是在下坠惯性和飞翔的冲动之间挣扎。在抵抗了生活与肉身的下坠重力之后,飞翔是一种沉重而坚韧的上升,是属于中年的涩味体验,而非“后浪”们的肆意飘飞。

很多人对曾经“后浪”的80后作者常有一个整体印象,80后作家往往从校园青春书写开始,而后转向都市书写。从青春的萌动,到都市的小时代,是他们乐此不疲而又似乎无法逃脱的书写轨迹。含糊与笼统的判断会淹没个体和异类。80后作家包倬也许正属此类。

多数人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成正比,但总有人具备超乎自身生理年龄的沉郁成熟。包倬大致就是这样的作家。从这个角度看,他的小说,概而言之,属于青年作家的非青年写作。当然,批评常常会面临简化和抽象的危险,尤其是一旦用所谓“概而言之”之类的大话,就已经抛弃了具体。所以,还是要落实到其具体文本或许更显谨慎。

从代际上说同属于80后作家的包倬,更像他的上一代人,无论是其关注重心,抑或其风格。从最早的《风吹白云飘》到最近的《路边的西西弗斯》,一定意义上,他似乎一出手就透露出其属于自己的本色。

他从一开始就不像一般所谓的80后作家。同辈作家玩转青春地放飞写作时,他只是写自己,执着于如草的人的运命。如草的生命,包括两类,一是城镇的底层人物(《心里有把刀》《四〇一》),一是山村的另类存在(《鼠人》《观音会》)。这两类其实是一种,那就是被忽略、被嘲笑的边缘人。

于是,在他的小说中,隐在的对抗结构得以形成。这种对抗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人性恶的滋长和爆发,一种是以自戕和自我毁灭为结局,使对抗永远定格。前者如《四〇一》《狮子山》《喘不过气来》等,后者如《耶稣之子》《蚍蜉》《鼠人》等皆然。这两种过程的结果,最终是人性的下坠或飞翔。

下坠抑或飞翔,是结果,而对于文学来说,过程远比结果重要,过程大于一切。包倬小说的结尾总是极为用心,结尾不是结束,而是开启了真正的过程,而前面的过程则近于序曲。序曲中或许有散漫,或许有粗糙,或许有偏失,但包倬小说的结尾总是极用心,戛然而止中留有极大的空间,情绪和思路自此弥散不竭,开始另一种潜文本。如《狮子山》《路边的西西弗斯》,结尾都开启另一种故事空间。这种非闭合的设计,暗含着对另一空间找寻的努力。新作《红妆》的结尾,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之间,一个世界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世界的开始,当如桥的传送带运转,一种精神空间已然开启。

《红妆》并不外于前述城镇边缘人书写脉络和对抗性隐在结构。然而,归纳的方法是寻找“同”,而对于一篇新作而言,其新更源于“异”。“同”之外,是否有异质性的增生,才是新作之新的所在,否则都应视为旧作。对于作者而言,如果一直延续旧路,在既有模式中打转,那也是写作之路的下坠。我在这篇《红妆》中则看到了新和异:包倬的写作之路在隐然上升。

与此前的作品相比,《红妆》在题材上有了新的开拓。他离开了此前那种自农村而来的城市底层边缘者的写作,开启了对城市另类边缘人的属意。和此前城市底层人物多为外来移民者、闯入者不同,小说中“我”和“你”(叙述者的奶奶),其实才属于这个空间的主人。但周遭一切无论是在“蓝色工装和中山装”所染成的蓝色世界,还是在“在一夜之间变得金光闪闪”的世界,她们都既被驱逐,也自我放逐,最后不得不在逼仄阴暗里编织着自己的旧梦。月的清辉,映照着一老一小的梦:“月亮像你的玉手镯,如果将它的心掏空的话。此刻,玉手镯戴在你身上,散发出月亮一样冰润的光。”一种往日的折射回光,一种气氛的漶漫。

是的,与以往作品的现世烟火气相比,《红妆》令人惊喜地出现一种隔世的陈旧气息氤氲。这种气息在长久封存之后一丝一缕地飘散而来,历史的重影也因此而弥散。“我”的奶奶,她的执拗和坚守,让人感受到时代变迁的风云所留下的痕迹。隐约的信息中透露出多舛身世、文化身份和一个时代的文化遗民的固守。淡而浓、虚而实的历史烟尘执着地散发开来,被吸入胸肺,也如被摄走了神魂。这气息当然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向旧的风格的转变,而是意味着作者历史感的生成和滋长。这表征着作者生命沉潜的开始。

沉潜,其实又是上升。此前的作品,有一种野的蛮力跃跃欲试,有一种耿介之气在升腾,小说最后这种激愤总会顽固地利用各种方式得以爆发和释放。而《红妆》的肌理则透出冷气,叙述克制、沉着和冷静。于是,无事背后的故事,本色中之机智,无迹可寻,不着痕迹。我想,这是否也暗示着包倬的创作从此前对人间道德的用力,开始转向了对生命伦理的触及?在这个角度看,《红妆》理应成为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虽然包倬以后还会不停地变,其写作之路还很长久,各种未知必将陆续出现。

包倬体量并不算大的小说,记录着他一直以来低调、缓慢而坚韧的前行过程。支撑他前行的理由不管有多少,但其中一定有一个,那就是不苟且。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