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鲁迅为什么不写科幻小说

发布时间:2010-06-27 来源于:未知 作者: 墨余斋 点击数:

  鲁迅为何没有继续关注、更没有亲自去写科幻小说呢?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他在偶尔挣脱现实的沉重而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写了些什么,于是就可以把目光聚焦到那部奇妙的《故事新编》上,以此或可反观“鲁迅和科幻”的问题。

  与《呐喊》和《彷徨》中关注现实小人物不同,《故事新编》取材于神话或往事,领导故事核心的都是不凡的人物:女娲、后羿、老庄、大禹、墨子、伯夷、叔齐、庄子……他们有的是积极的英雄,有的是消极的老智者,却都面临着某个困境、某种难题,为了克服困境,他们必须有所行动。

  诸多困境中,最主要的一个是与外界的不可沟通。面对世俗的冷漠、嘲讽和不理解,这些人物态度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行动的人,而非思或言的人。他们的行有两类:一种是积极地干下去,一种是以不行之行来还世俗以冷漠。不论持哪一种态度,这些人都是通过行来实现自我的:女娲补天而死,大禹排众议而治水,墨子亲自到楚国申明自己的“非攻”,眉间尺的自刎和宴之敖者的复仇等都是属于前者的。其中大禹的态度具有代表性,他不但自己亲自考察,坚持己见,而且明知与迂腐而无可救药的顽固党们没有沟通的希望,所以不去激烈地驳斥,只是听凭他们去说,偶尔哼哼两声,而自己治水的立场绝不动摇。而老子出了关,伯夷和叔齐饿死山林,虽然消极,毕竟躬行了自己的主张。说鲁迅要批判老子的避世和伯夷叔齐的愚笨固然没错,但正如钱理群所言:“鲁迅对这种真信徒怀有非常复杂的感情,称之为‘笨牛’,就既有嘲讽、否定,又多少觉得他们也还有可爱之处,他最痛恨的就是‘小穷奇’这样的假信徒。”因此,如果说《故事新编》是个谜语,我给出的谜底就是:行。

  在这里,人物是作为行动的主体而存在,“行”与“伪行”鲜明对立。

  行者,将自己的主张身体力行,鲁迅在想象着这些人尤其是那些值得赞扬的积极英雄们时,喜欢用几个词:“黑”“瘦”“铁一样”——理水的禹是“面貌黑瘦”的,他的随从则是“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复仇的宴之敖者是“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为阻止楚王攻宋而奔走的墨子“像一个乞丐,乌黑的脸”;后羿在遭遇背叛愤而射日的时候是“须发张开飘动,像黑色火”;甚至于有点迂腐的庄子也是“黑瘦的面皮”。可见鲁迅是非常偏爱“黑色”的,他想象这些真正为了民众而四处奔劳、做出实际行动的人黑瘦而又如铁一样坚硬。他们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不喜欢说话,做的比说的多。

  与之相对,伪行者表面上说着冠冕堂皇的空话,实际却无所作为、尸位素餐,还打着仁义道德的大旗,背地里却干着沽名钓誉甚至于“吃人”的勾当,所以总是一副白胖、脸上一层油光的模样。墨子帮助宋国抵御楚国的时候,他的学生曹公子在发表空洞的演讲,煽动百姓去送死,而另一个学生管黔敖则四处募集守城物资预备作战,管黔敖说募集物资很难,因为“讲空话的多”,而墨子则要他去告诉曹公子“不要弄玄虚”。当他用智慧迫使公输般放弃了攻宋的计划之后,公输般说的话正好说明了“行者”与“伪行者”之间的区别:“劳形苦心,扶危济世,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他可是君王呀,老乡!”老庄、伯夷叔齐虽是“笨牛”,终究言行一致,而“伪行”才是最可憎恶的。鲁迅的标枪所指,无疑是无处不在的伪行之举。

  鲁迅何以如此关注“行”?为什么要让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英雄、智者们去面对行动的难题呢?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中国科幻文学——站在微妙时间点,酝酿新生长

    对于中国科幻文学来说,2021年是一个微妙的时间点。阅读市场进一步细分的趋势日渐清晰,“科幻”越发成为一个模糊而宽泛的标签。此前隐藏在故事情节和瑰丽想象背后,许...[详细]

  • 《无名者之国》:开放视野下的青年想象

    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源可溯至晚清,但直到2010年以后才真正吸引文化界的广泛关注。科幻作家飞氘曾用“寂寞的伏兵”来比喻科幻文学,在《三体》的巨大影响之后,这一形象仍...[详细]

  • 董晶:元宇宙之我见——人类文明的希望之光还是潘多拉魔

    去年下半年开始,一个叫“元宇宙”的名词打蒙了全世界的人,更打蒙了我这个多年秘密研究策划大型虚拟现实游戏型社区项目的从业者。10多年前,因星云奖的创办,我一直有一...[详细]

  • 元宇宙与科幻文学

    2021年,随着马克•扎克伯格将公司名字从Facebook改为Meta(取自英文单词Metaverse,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译法是元宇宙),元宇宙的概念风靡了世界,影响最深刻的领域是互联网...[详细]

  •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

    《光荣与梦想:中国竞技科幻作品精选集》主编:宝树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9月一这本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某一天,编者在布鲁塞尔的一家旧书店里,邂逅了一套残缺不...[详细]

  • 科幻研究和重写文学史

    关键词:科幻研究 科幻文学 文学史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幻小说异军突起,这是当代中国文坛最为引人瞩目的现象。在短短十年间,科幻从“寂寞的伏兵”,变...[详细]

  • 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这部作品秉承了凡尔纳小说的一贯特点,情节离奇曲折,语言风趣幽默,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激动人心的冒险故事,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还可以感受到...[详细]

  • 惊奇•忧思•法自然:论王晋康科幻小说的科技观

    关键词:科幻小说 王晋康 科技观 科幻小说是一种“推演小说”,基于科学规律、社会规律对未来(有时是或然历史)进行假设、推演、论证,由此探索人类的...[详细]

  • 王威廉《野未来》:在现实与科幻间的探索

    关键词:王威廉 《野未来》 《野未来》是王威廉用文字在消费社会与科幻之间构筑起来的小说集。这是王威廉作为80后代表作家致力于先锋实验探索的...[详细]

  • 董仁威:一个七十后的科幻人生

    关键词:科普科幻 董仁威 “我认为创造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绝不会放弃自己选择的幸福生活的道路。”科普科幻作家董仁威至今笔耕不辍,他希望能...[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