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发布时间:2011-01-02 来源于:价值中国网 作者: 段崇轩 点击数:

史铁生最突出的艺术创新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经典模式的突破。蒋原伦指出:“铁生的早期小说章法严谨,选材精心,颇得契诃夫之真传。”“对谋篇布局的讲究、对立意的追求均表明当时的铁生心目之中的艺术理想是什么。这种艺术理想来自于某种文学传统,来自于本世纪和上世纪的俄国和西方的现实主义小说。”13史铁生受过契诃夫、鲁迅、汪曾祺等的影响,这些构成了他较深厚的经典现实主义文学资源,但他从来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在继承中力图创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绵绵的秋雨》、《神童》等是作家的早期作品,属于那种传统的情节类小说,但作家把他对社会的哲理思考灌注其中,给作品赋予了一种思辨色彩,哲理性成为他后来小说的一种重要特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没有太阳的角落》属于自传体小说,这类作品本应以纪事写人为主,而作家把抒情提升为小说的重要元素。作家十分钟情这种抒情手法,在后期的《老屋小记》中依然沿用了这种表现方式。其实表现方式和方法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能充分表达作家的思想和感情,就是最佳形式。此外他不满足传统小说过分完整的故事模式,努力展示散碎、平淡的日常生活;厌倦那种性格化人物,着力发掘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显示了他的艺术创新精神。

  散文化艺术追求。史铁生小说一个很鲜明的艺术特征就是散文化。他的一些主要作品在样式、写法、笔调上往往很像散文,以致个别作品在文体上很难归类。他说:“散文正以其内省的倾向和自由的天性侵犯着小说,二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这是件好事。既不别保护散文的贞操,也用不着捍卫小说的领土完整,因为放浪的野合或痛苦地被侵犯之后,美丽而强健的杂种就要诞生了。”14 作家不仅要借鉴散文的具体手法,而且要引进散文的“自省倾向”和“自由天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或者说丰富了小说的审美属性,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体。《奶奶的星星》写奶奶一生的经历,基本由日常生活的细节构成,《车神》写“我”的轮椅生涯,都是生活断片的连缀,很像散文的样态。但作品中熔铸着一种完整的情感、思想,因此就依然是小说。小说和散文的不同在什么地方?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感悟。史铁生很赞赏韩少功的看法:“韩少功说过:明确的事写散文,疑难的事写小说。另外我想,用小说写疑难,会更生动、更真切,直叙思想就怕太枯涩。”15 这一见解是新颖独到的。史铁生有两篇作品写到他的母亲。一篇是散文《合欢树》,作家情真意切地描述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母亲去世后“我”对她的长久思念,思想内涵是单纯、明朗的。另一篇是介乎于散文和小说的《我与地坛》,母亲是整个作品中的一部分,此时母亲在作家眼里就不是那样简单了,她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我”的爱护与苦心、以及她的人生命运,就都成为让人思索、困惑的了。因此作家的笔调就变得沉重、细密起来,形象也显得丰满、扎实了,成为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母亲形象。于是作品就有了一种小说的特征。

  诗性的融合。史铁生的小说不仅有散文化特征,同时又有诗的气韵。他说:“我一向认为好的小说应该是诗,其中应该渗透着诗性。……什么是诗性呢?最简单的理解是:它不是对生活的临摹,它是对心灵的追踪与缉拿,它不是生活对大脑的操练,它是一些常常被智力所遮蔽所肢解但却总是被梦(并不仅指夜梦)所发现所创造的存在。”16 好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应当具有一种诗性,是很多作家的共识,譬如王蒙、铁凝都明确地讲过。但史铁生所谓的诗性,指的是小说对作家心路历程的展示、对作家梦想世界的凸显,更带有主观性。譬如《小小说四篇》写青年男女之间的心灵呼应、恋人之间的忠贞爱情、爷爷对孙子的舔犊之爱、儿子对母亲的感恩孝心,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最纯洁的感情。作品以“春”“夏”“秋”“冬”为每一篇的小题,画面优美,语言灵动,像一首首淡雅的绝句。《别人》是一篇寓意复杂的小说,通过“我”在城市里——寻找电视画面上一幢高楼里一个房间的荒诞情节,曲折地透露出失恋的“我”那种孤独、困惑、自闭、焦渴的内心情感,如一首低回、感伤的爱情诗。

  迷宫式叙事手法的借鉴。史铁生越走越远的思想探险,必然会使他与西方现代小说思潮不期而遇,进而借鉴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有论者认为他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探索的是一种存在诗学;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昆德拉意义上的现代小说。象征主义、荒诞派、意识流、寓言手法等,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纯熟自如的运用,此外迷宫式叙事手法他也颇为偏爱。1985年之后,文坛上先锋、现代小说崛起,各种各样的新潮形式和手法应运而生,马原、洪峰、格非等的迷宫叙事手法风行文坛。史铁生没有去做理论上的鼓吹,但对这一手法却心领神会,在创作中进行了多次实践。迷宫叙事的理念和方法,契合了他对世界和艺术的认知。博尔赫斯是迷宫理论的倡导者,他说:“迷宫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解释,即我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上。我的意思是说,我始终被各种事物所困惑……它们(迷宫)是我的思想状态的正确象征…… 它们不是文学手法或圈套……它们是我命运的一部分,是我感受和生活的方式。”17 很显然,博尔赫斯对世界的这种困惑和探索,与史铁生感受到的神秘、偶然、困境、宿命等生存体验,可以说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毒药》、《我之舞》、《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等,都明显地运用了迷宫叙事方法,使他的小说强化了故事情节,增加了可读性。但谜底依然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更难破译了。《中篇1或短篇4》一直被视为中篇小说,但作品的题目就明白表示,它既可以当作一个中篇,也可以看成四个短篇,在框架结构上就有了迷宫的味道。第一章用第三人称,刻画了快餐店众人眼中一位老人在雪地里的神秘死亡。第二章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一个叛徒的人生遭遇及内心世界。第三章用第二人称,讲述了“你”——一个孩子当年亲历的那场自杀事故的现场情景。第四章又与前三章迥然不同,是一个叫特鲁尔的神创造“盒子王国”的神话故事。每个章节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自成一体,完全可以当独立的短篇去读。但每章之间又千丝万缕,因果相连。譬如那位死去的老人可能就是后来出现的叛徒“我”,那位事故的目击者、快餐店老板的孩子——后来竟成为一个作家,末章的神话故事就是成为作家的那个孩子创作的。但要真正理清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时,往往又陷入矛盾、死路中。整个小说视角多变、情节奇妙、机关重重,像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而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又折射出作家对人间沧桑、人类困境、生命意义的孜孜求索。

  注释:

  19《史铁生作品集》(3)222、30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6月版。

  2346781112141516史铁生:《病隙碎笔》159、378、338、235、336、339、365、178、214、418、25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34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0见陈顺馨:《论史铁生创作的精神历程》,《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13蒋原伦:《史铁生小说的几种简单的读法》,《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

  17博尔赫斯:《“它像夏日的黄昏徐徐降落”》,西川译,《文艺报》1993年3月20日。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爱的情感的灵魂督察——论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

    关键词:史铁生 ● 摘 要 史铁生的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所讲述的,实际上就是亚当、夏娃的中国故事,其最核心的方面,就是不仅独属于史铁生,而且也...[详细]

  • 厄运与释厄:史铁生的脱“困”之旅

    关键词:史铁生 摘 要 史铁生的很大一部分写作都是为了解决“要不要去死”和“为什么活着”的问题。面对厄运带来的苦难与绝境,他努力思索,代入造...[详细]

  • 史铁生文学经典化历程初探

    关键词:史铁生 摘要:史铁生特殊的生命境遇及其对文学独特的理解,决定了他“孤独”“务虚”的自由化风格的写作,其文学的经典化由此呈现出与众不同...[详细]

  • 史铁生

      史铁生 Shi Tiesheng (1951.4—2010.12)男,汉族。出生于北京市,籍贯河北省涿州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赴延安乡村插队务农,1972年因双腿...[详细]

  • 编辑手记:史铁生和《我与地坛》

    1986年我调到《上海文学》杂志社做编辑,终于和史铁生见面了。我的直感是:他的健康强壮超过了我所认识的所有人。他自在而豁达,说自己的腿就像说别人的一样,经常把我逗...[详细]

  • 纪念史铁生 | 张新颖:​消失的谈话

    十几天前到北京,从机场直接去开会的地方,提早了不少时间。我看路牌,地坛公园就在不远的地方。去地坛看看吧。虽是冬天,阳光却很好,有点暖融融的感觉。公园门口有人放风...[详细]

  • 2010文坛现象解析

    2010年的文坛,除了各类创作持续活跃,各类作品纷至沓来以外,还发生了一些文学争论、文学官司等相关事件,整体上显得波诡云谲,乱花迷眼。但如此杂沓而丰繁的事象之中,有的...[详细]

  • 史铁生小说《务虚笔记》

    史铁生在小说中所讲的爱情故事、童年生活栩栩如生,可以说达到了“写实”的上乘境界。但是,他却开宗明义地宣称,这是一部“务虚”笔记,“写实”不是他的目的,“务虚”才...[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