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古代小说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

发布时间:2010-04-23 来源于:好小说 作者: 应必诚 点击数:

  有一些论者把全知的审美视角看成是一种古老的、美学价值低的一种叙述方式,是缺乏根据的。在我国三十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关于叙述人称和视角的争论。郁达夫在《日记文学》一文中说,大凡文学作品,多少带点自叙传色彩,若以第三人称写出,则时常有误成第一人称的地方。而且叙述这第三人我的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过于详细时,读者会疑心这别人的心思,作者何以会晓得这样精细?于是那一种幻灭之感,就使文学的真实性消失了。鲁迅不同意郁达夫的看法,指出:这是把事实与真实混为一谈,“是要使读者信一切所写为事实,靠事实来取得真实性,所以一与事实相左,那真实性也随即灭亡。如果他先意识到这一切是创作,即是他个人的创作,便自然没有挂碍了。”所以,“一般的幻灭的悲哀,我以为不在假,而在以假为真。”鲁迅在这里把《红楼梦》与《林黛玉日记》加以分析比较,以为《红楼梦》选择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并没有损害它的真实性,而《林黛玉日记》用第一人称,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却给人虚假的感觉,“一页能够使我不舒服小半天。”

  但《红楼梦》叙事艺术成就还不仅仅表现在全知视角的成功运用,更重要的还在于曹雪芹巧妙地在全知叙述人的全知视角中,溶入了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对叙述方式进行了创造性的艺术处理。

  我们这里说的参与叙述人是指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他是作品中一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可以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可以次要人物。由于叙述者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他与全知视角叙述人不同,他所叙述的只能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称为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红楼梦》由于在全知视角中溶入了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大大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

  第三回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此时林黛玉刚死了母亲,奉父亲之命,投奔外婆家,第一次与贾府众多的人物见面,作者以石头作为全知叙述人从全知视角展开叙述,在此基础上,又精心穿插了几组人物的限知叙述,用他们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贾母、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王夫人、王熙凤、贾宝玉,这些人物都是通过第一次来到贾府的林黛玉的眼睛和独特的心理感受来写的。而林黛玉的形象,则又通过贾府众人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其中林黛玉与王熙凤,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相互观察感受尤为精细,是《红楼梦》中出色的篇章。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环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懵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心中想着,忽见丫环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玉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

  这是黛玉眼中的贾宝玉,接下去写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姐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人各别: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总之,这一回,叙述人和叙述视角在黛玉与众人之间频繁地转移:写黛玉,叙述视角散见于众人;写众人,叙述视角又集中于黛玉。概括地说,就是:一人看众人,写出了众人,也写出了一个;众人看一人,写出了一人,也写出了众人。全知叙述人的全知叙述视角与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之间的转换,使几对参与叙述人的视线就象数对抛物体,相互交叉,两两对立,构成了一种叙述的立体网状结构,写得有声有色,精妙绝伦。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曹雪芹运用全知视角溶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进行叙述,在艺术上很成功的一个例子。试想一个生活无继,求人告贷的农村老妪,突然走进与她的生活有着霄壤之别的富贵人家贾府,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她看到了什么,她经历了什么,她有着什么样遭遇和感受。曹雪芹运用石头全知视角溶入刘姥姥参预叙述人的限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把握了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事件的整个过程,又同时细致地把刘姥姥独特的观察、经历、遭遇、感受直接传达出来。我们这里只举一个小小的细节为例:当刘姥姥被引入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辨是何气味,犹如在云端里一般。满屋中之物却耀眼争光,使人头悬目眩……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枰砣般一物,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 “红楼梦奖”首奖得主刘庆:寻找东北最早的文化 能找到

    来源:来源:界面新闻 | 董子琪  2018年07月20日08:23以往六届“红楼梦奖”的首奖作品多为名家名作,今年,来自东北的作家刘庆获得了这一华语文学领域...[详细]

  • 诗人纳博科夫:兼论《洛丽塔》与《红楼梦》之比较

    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 脂砚斋 1. 1977年,纳博科夫去世的时候,我刚走进大学校门。而直到1990年代甚至更晚,我才读到他的《洛丽塔》以及《普宁》《天赋》《...[详细]

  • 推理小说评论谈



    相信有不少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会在看完某部作品后大为惊叹或者是大感愤怒,他们通常都会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看完书后所萌发的想法,然后经过细微的整理,将这些...[详细]

  • 《红楼梦》中的酒令:雅音俗韵,隽永深长

    《红楼梦》是一部贵族之家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史,诗酒风流令人眼花缭乱,心旌神摇。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射覆、拇战、牙牌令、击鼓传花、占花名、拈字流觞、猜枚等酒...[详细]

  • 《红楼梦》与党的诞生——读郑欣的《百川东到海》

    《红楼梦》诞生于200多年前,我们党诞生于100年前,《红楼梦》与我们党的诞生有什么关系?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关系,但是在《百川东到海》中,郑欣却在二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奇...[详细]

  • “穿越救亡流”与“历史研究范”

    在最早的历史穿越小说中,历史是一个单纯为抚慰个人的历史和现实创伤经验而营造的疗伤空间。这种主体的自我安慰不可自拔,至今仍是所有的历史穿越小说都必须遵循的铁...[详细]

  • 董立勃的小说

    谈论董立勃的小说,必得涉及他曾经生活过的团场和连队。立勃的老家在山东,但真正开始同大地的接触,却是在兵团团场。团场才是他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详细]

  • 张克鹏小说评论

    对于创作正旺的张克鹏来说,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豫北这块独有风情的沃土,情有独钟。如果再往前推他致力创作长篇小说的十年以前,他已经是跋涉在文学长途上孜孜矻矻的...[详细]

  • 明清禁忌小说阅读笔记

    (1) 异样的风流  自古至今,读书都是一件极风雅的事情,可是,书的类型不同,阅读时的体验也各不相同。  读小女人散文,仿佛交了一个特纤细、特敏感的情人,满腔都是忧郁的柔情、哀怨的奉献、伤感的甜蜜,可你偏偏找不到半分...[详细]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现在保存下来的完整与不完整的尚有三十馀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郭宪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 故事》、《汉武帝内传》,托名魏曹丕(一作张华)的《列异传》,晋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荀氏的《灵鬼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宋王琰的《冥祥记》, 刘义庆的《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详细]

  • 反思中国古典小说里的江湖世界

    由于江湖可以泛指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它又可以引申出与朝廷和正统相区别的含义,宋元以后,游离于正统社会、往来奔走于江河湖海间的各色人等开始摹仿士人们的自诩,逐渐借用了江湖一词。由于这些游走于四方的人士大多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和非正统色彩,这样一来,用江湖形容的人群和时尚就烙上了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印记,或者说,一切有别于当时封建官方的、正统的、主流的和常规的群体或习俗都可以冠之以江湖。 ...[详细]

  •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小说,是指“记录见闻,搜集逸异,尚奇重譬,长短随宜的笔记体作品”。其主要形式,一是文言,二是短篇。但当然,以上所引多为史家之见,而且历史家们又多是从目录学分类的角度来界定小说的,但是,无可否认,这毕竟是传统的文学观念的反应;在庞大而辉煌的诗词文赋面前,小说是不属于文学的。...[详细]

  • 水浒传108好汉的简介以及外号的由来

    水泊梁山108个英雄好汉,其中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详细]

  • 儒释道宗教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红楼梦》是一个体大思精的体系,在其中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既异彩纷呈,又揉合交叉,这在《红楼梦》各色人等的言行及活动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详细]

  • 王国维小说理论述评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 1 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此后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启蒙作用。其小说研究,如《红楼梦评论》,更是开创了中国文学比较研究的先河。然而,一直以来,对王国维的小说研究进行整体、全面考察...[详细]

  •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国(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由于玄奘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取经故事便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带上了神奇色彩,有此产生了第一部讲说取经故事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王国维根据此书卷末“中瓦子张家印”的题款,认定此书成与南宋。...[详细]

  •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人和叙述视角的灵活的转换和移动,这种以全知视角为主,巧妙地溶入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这两种视角艺术上的长处,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也由于这两种视角的巧妙的运用,得到了弥补,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共同完成了对对象的叙述。这是曹雪芹在小说叙事艺术的一个重大的创造和贡献。...[详细]

  • 儒林外史中的吃

     “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张爱玲在其谈“吃”的文章中写到。“相府老太太”乃李鸿章长子李经芳嫡妻,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刘家世居安徽肥西三河,发迹之前,过的也是平常人家日子。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却是安徽全椒县人,后移居江苏南京,书中饮食,确实如张爱玲所说,“近代江南华中最常见的菜”,对得上老太太的口味。...[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