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靳以长篇小说《前夕》中黄俭之人物形象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28 来源于:好小说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长篇小说《前夕》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靳以的代表作品。此作以北平为背景,书写了“七七”事变之前一个破落官?家庭黄家不同人物的的性格、心理和命运。小说特别注意勾勒时局的变化,以及“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的社会情态。在抗战背景下,《前夕》延续了靳以整个创作的主题,比如毁灭与新生、批判与歌颂、忧患与希望,并在巨幅的容量中得以无限重复与放大。其中,黄俭之这一人物形象,是靳以本意所批判的旧人物的代表,不过由于在创作中对人物具有较为深切的体察,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

  作为一家之长的黄俭之,是以时代落伍者的面目出现的。由于年轻时得到一个道尹的赏识,他在官场飞黄腾达,不过在故事发生之时已经赋闲在家,靠拿市参议的薪俸度日。他一方面要维护自身的尊严,另一方面却常呈现出典型“多余人”的无力之感。作为失势的旧官僚,黄俭之有明显的遁世心态,既对佛道星相感兴趣,又常常借酒浇愁。他还常因无法适应时代的变化而抱怨:“我真不明白,我真不明白,这算什么年月?”“没想到时代变了,变成这个样子,说新不新,说旧又不旧……”

  黄俭之还保留着传统士大夫阶层的酸腐习气,自命为“无尘居士”,把名为“俭斋”的书房装饰得古色古香,书架上摆满了线装书。实际上这不过是爱慕虚荣罢了,他不但不看书还在书的后面放满了陈年佳酿。他也不满意自己的这种状态,时常为嗜酒贪杯而忏悔,然而却不曾真正改过。其中颇为传神的是对其书桌的描写:

  更使这间房子像一间读书室的是那一张大书桌,案头有一方大石砚,一块墨已经碎成许多块,因为没有人动,还保持它的原形躺在那里。笔筒里插了大大小小十几枝毛笔,还有一根马尾的拂尘。笔洗的水早已干了,墨迹留在底上,还有两三个小虫不知道已经死了几个寒暑。一部线装的辞源和康熙字典占据了两个案角,留在书桌中间的不是书,却是一个白铜水烟袋,一个江西瓷的小茶壶,一把梳子,还有一部麻衣相法。时时还有一个小茶杯,充满了酒气,却并不永远是那一个,有的时候为表示决心把它打碎了,随后又是一个新的。

  陈旧的书籍与常摔常新的酒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含而不露的嘲讽方式传神地勾勒出书桌主人的精神颓废与矛盾。

  当黄俭之听到长女静宜决定承担家庭重任后,“被感动得眼眶里都装满了泪”,“他那本来就显得小的左眼抽动看,把泪水都挤出来,顺着面颊流……”懦弱而又自私的猥琐形象活灵活现地暴露出来。但是靳以并未止步于丑化处理,而是对其内心世界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他也许爱静宜,――可是那不是爱,是怜悯,他知道那不是一条正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他这个做父亲的人,不知道是怜悯女儿还是怜悯自己”。这显然将一个在大时代面前,无论国事还是家事,都无法应付裕如的破落士大夫形象活化了。

  虽然已然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黄俭之却不忘记维护自己的威仪,“他是刚愎的”。“他除开是一个严厉的父亲还是一个丝毫不苟的教师”,他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如果读书有过失还要受到责罚。但黄俭之毕竟逐渐丧失了父权地位,文本通过“家庭会议”生动地传递了这一过程。这个会议原是黄俭之整顿家庭秩序、维持封建家长尊严的象征,作为全书的重要纽带,起到了把国事与家事串联起来的作用。当静茵与男友出走引发第一次家庭会议时,虽然黄父以革新为名鼓励全家人自由发表看法,“可是事实上每次总由他强制地把他们找到客厅里,依着次序围着长桌坐好,静宜还要做记录,从头到尾总是他一个人的话。”但是,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荏弱性,他虽然表面严厉,已经无法管束长大的儿女了,所以这一场面带有很浓的戏谑成分。后来每一次会议,都使读者真切感觉到,黄俭之的威严逐渐失落,他的时代真的一去不返了。

  黄俭之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他具有强烈的守旧性,不同于静玲等年轻一代与时俱进的时间观念,支配他的是传统天命观。他也曾有信心重新确立自己的价值,振兴家业,但在无情的现实面前最终只有这样的叹息:“算了,哪里还有好运气转得过来;这也都是气数,非人力所可为者!”

  不过,黄俭之在潜意识中还有一丝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意识,对传统文化陋习表现出不满情绪,如对逛庙会“男左女右”的现象就深恶痛绝:“真讨厌,中国人惯于维持这不彻底的礼教!”黄俭之最可贵的一面,是最终体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但同样挣脱不了陈腐的皇权观念和道德意识,比如这样表达对当政官僚的不满:“当初做官的也不能这样,总还有一个皇上,尤其是守土有责的人,那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真得有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那份决心;现在简直是一些汉奸小丑,一点旧道德也不讲。”在外敌入侵之际,他还以无比的民族优越感,提出消极的异族同化论:“凡是入侵中原的外族,总是被我们同化,以致走向衰亡的路。”混乱的价值标准异常明显地集于黄俭之一身,充分显现了不同时代、文化、环境的断裂与错位。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茅盾文学奖40周年刍议

    茅奖”设立40年来,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数量不断增长、总体质量持续提升的大趋势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40年来“茅奖”评选这无声的引领与激励作用...[详细]

  • 杜卫东长篇小说《山河无恙》

     “山河无恙”四字,意境雄远、恢阔,取作此部小说的名字,甚得风概,引出的旧事彰示着历史维度,一场现实博弈竟隐含着昨日况味:清末,青桥的曾祖为让吸食鸦片者祛除成瘾之苦...[详细]

  • 阿莹的长篇小说《长安》:慷慨激昂的军工之歌

     《长安》主要描写位于西安附近的某军工企业从“八号工程”发展为长安机械厂,为研制和生产军用炮弹不懈奋斗的艰辛过程与激情岁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大格局...[详细]

  • 王蒙长篇小说《猴儿与少年》:灿烂诗心与如火激情

    王蒙的长篇小说《猴儿与少年》(花城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沿袭了他一以贯之的灿烂诗心与昂扬蓬勃的如火激情,以追忆的方式,叙写了鲐背老人、外国文学专家施炳炎“摊...[详细]

  • 读王尧的《民谣》:个人是细节,历史才是故事

     批评家写小说,成为近年来一种时髦的文学“跨界”现象。李敬泽、张柠、朱大可、李云雷、梁鸿……王尧也加入了这一“教授作家”的行列。王尧积十年之力的首部长篇...[详细]

  • 男孩的“元宇宙”——杨好长篇小说《男孩们》

    《男孩们》这部小说,书名就是很好的入口——男孩们,这肯定是一部关于男孩的小说。男孩最终会成长成男人,那么,这肯定又是一部叙述成长过程的小说。以作者杨好的几乎是...[详细]

  • 评阿莹长篇小说《长安》

    阿莹的《长安》(作家出版社2021年7月版)当然应该被归入到所谓“工业题材”的范畴之中。然而,一旦提及工业题材,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一题材的...[详细]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豆豆《遥远的救世主》

    《遥远的救世主》是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豆豆。该小说讲述了商界怪才丁元英用“文化密码”疯狂掠夺中国的钱财,良心发现后退出公司,并受到严重的惩...[详细]

  • 王怀宇长篇小说《风吹稻浪》:令人亲切和感动的乡村叙事

    关键词:《风吹稻浪》 王怀宇 反映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许多创作中,扶贫工作队或扶贫干部的形象往往不可或缺,多成为主角,而王怀宇新著长篇小说《风吹...[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