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反讽模式

发布时间:2018-11-29 来源于:《文艺研究》2017年第7期 作者: 吴晓东 点击数:

  到了小说结尾,已经离开北望园的叙事者借助于对依然居住在北望园的人们的拟想,把这种对意义的问询进一步提升到存在主义的层面:

  今天是七月一日了。桂林北望园的夏天该是怎样的呢!林美娜还是在掘蚯蚓吗?若是那些鸡雏壮大了,那么她在熊星睡着的下半天作些什么呢?她是从来不读书的,也不翻杂志,那么她的生活不是会有一段空白吗?她会在这段空白的时间感到空虚吧!正如杨村农,他若不是每天有着进城去一趟的小欲望,他若不是每天回北望园有着自谴太晚的忧虑,那么他的生活就会空虚的,一个人连点小的忧虑都没有,那是怎样可怕的虚无啊!

  虚无感最终仍是生成于意义的空无,而战时生存的空虚感可以说是笼罩在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身上的时代病症。在诸如《围城》、《马伯乐》、《憩园》、《寒夜》、《呼兰河传》、《倾城之恋》、《复仇》等小说中,我们都能隐隐地察觉出意义远景的缺失带给叙事者或小说人物的心灵空洞。而对空虚感的体验和对意义的寻求可以说构成了《北望园的春天》的核心。或者说,对小说家骆宾基以及他所设计的小说叙事者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小说和世界的意义的问题。在以启蒙主义的思想史脉络为背景的小说观念中,世界应该是有意义的,小说由此也是有意义的,而小说力图呈现的,即是对世界的意义和意义的世界的探寻。传统小说的写作和阅读正是基于这种不言自明的共识。雅克·里纳尔在《小说的政治阅读》一书中说:“在资产阶级传统文学范畴中,意义是大声说出来的,它置于人们眼前,因为它已经被写作者说出来了。”{18}这意味着先于小说存在的世界本身具有自明的意义,小说所要做的,只是把这种先在的意义大声说出来。然而,这种根源于世界并内在于小说的意义图景在战争年代成了问题。

  与意义的追求相关的是,《北望园的春天》也试图处理关于人的具有某种形而上色彩的话题。小说中有一段赵人杰向叙事者讲述自己故乡“望青的人”的情节:

  我们那里不兴这个,不过你说的那种声音,我可以想象到的。我们那里也有看地的,叫作望青的人,他们都带着枪,他们听到什么动静,只是朝空打一下空枪,可是偷庄稼的人听见就要跑了,一跑嘛,望青的人就循声追去了,他们放枪原来就是试探偷庄稼人的方向的。他们都是猎手,那本是打猎的法子,可是他们用到对付人上了,又一样的灵验。人在某时是聪明的,在又一个时候又愚蠢的和野鸡差不多了。

  对乡土经验的讲述突然间就上升到对人的体察和思考之上,这恰恰是在20世纪40年代作家中带有普泛性的联想脉络。战时语境提供的全新体验,使作家感受世界、体验人性、把握人的处境的方式以及感知文化与政治情境的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北望园的春天》这类书写战时知识分子的小说中,对人的思考与“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式的关切已经有所不同,更倾向于呈现战时知识分子对人性的渺小卑微、心理世界的空虚以及人的处境窘迫的感受,刻意摒除的是启蒙主义的理性远景。作为修辞、认知和表现模式的反讽的生成,体现了战争年代作家对自身处境、人性现状以及历史语境的认知方式的复杂化,其中就包含着作家对无法控制的生存境遇和历史进程的讽喻性呈现。克尔凯郭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称反讽是“作为把握世界的反讽”{19}。

  不过,文学史研究者需要自觉的是,战时语境并不一定能渗透到任何一篇具体文本的生产环节中。换句话说,战争并非对解读20世纪40年代的每篇小说都有效。尽管战争作为大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依然制约相当一部分文本的解读视野,但是普泛地引入战时文化语境仍会给人一种笼统的感觉。找到文本中通向战时文化语境的具体中介,才是把问题引向具体化的途径。对《北望园的春天》来说,这一中介或许是叙事者对战时人性状态和心理处境的观察与呈现。战时生存境遇的贫困、生活丧失意义的无聊感以及远景的匮缺,都侵蚀着小说人物的心灵世界。而如果引入战时作为整体性背景的文化语境,我们会发现骆宾基最终是把叙事者和他观察、评价的人物放在一起观照,这时,作为小说叙事姿态的反讽就同时指向了叙事者本人,反讽中就蕴含了对叙事者的自我嘲弄和反省。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 推理小说评论谈



    相信有不少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会在看完某部作品后大为惊叹或者是大感愤怒,他们通常都会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看完书后所萌发的想法,然后经过细微的整理,将这些...[详细]

  • 骆宾基

      骆宾基 Luo Binji (1917.2—1994.6)本名张璞君。男,汉族。出生于吉林省珲春市,籍贯山东省平度市。中共党员。1936年参加革命,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详细]

  • 反讽型神谕:《篡改的命》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摘要:在包括神话在内的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神谕是一个母题。“神谕”指来自神灵等超自然力量、主宰力量、神秘力量的预言、启示,这种预言、启示关乎未来发生的重大事...[详细]

  • 反讽的假说

    作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先知开花》是小说家杜禅继《犹大开花》和《圣人开花》后的又一部探索之作,他总是探索,不知疲倦、永不停息地探索!早年我为他的探索精神所激动...[详细]

  • “穿越救亡流”与“历史研究范”

    在最早的历史穿越小说中,历史是一个单纯为抚慰个人的历史和现实创伤经验而营造的疗伤空间。这种主体的自我安慰不可自拔,至今仍是所有的历史穿越小说都必须遵循的铁...[详细]

  • 董立勃的小说

    谈论董立勃的小说,必得涉及他曾经生活过的团场和连队。立勃的老家在山东,但真正开始同大地的接触,却是在兵团团场。团场才是他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详细]

  • 张克鹏小说评论

    对于创作正旺的张克鹏来说,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豫北这块独有风情的沃土,情有独钟。如果再往前推他致力创作长篇小说的十年以前,他已经是跋涉在文学长途上孜孜矻矻的...[详细]

  • 评缪娟《翻译官》:谁的青春不梦想

    作者缪娟,10年前就完成了这部成名作。10年后新一轮热浪腾空而起。网络为文学创造奇迹。电视剧被定位于职场爱情剧,我更愿将这部网络小说定位于青春校园小说。以18万...[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