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有多少畅销书可以重来

发布时间:2011-05-28 来源于:人民日报 作者: 王干 点击数:

市场经济催生畅销书 榜单和网络是推手

  畅销书的概念来自西方。若按照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的,以能否冲破10万册大关作为判定畅销书的标准,那么过去的很多图书都超过了这个数字。但是,今天被人们常常提起的畅销书,概念又有不同。过去的一些图书发行量很大,与图书品种的稀少有关,加之计划经济的特殊发行渠道,它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畅销书。真正的畅销书只能产生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中。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畅销书摆脱了多种桎梏,登堂入室。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启了当代畅销书的先河。但是,那时的畅销书仍然是作家的专利,一些作家的重要作品也往往被当作畅销书包装出场,如贾平凹的《废都》。

  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文学期刊的逐渐边缘化、文学的瘦身,以及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畅销书市场蔚然成型,先后出现了《狼图腾》、《杜拉拉升职记》等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小说。同时也出现了韩寒、安妮宝贝、郭敬明、当年明月、慕容雪村等一批畅销书作家。

  主导这些畅销书的幕后推手是商业运作。根据我对这些畅销书的初步调查,它们几乎全部来自民营出版人之手,一些作家经由某些公司进行整体包装后才进入市场。比如郭敬明的团队依照的就是商业运作的模式。推动这些畅销书的一个引擎,就是排行榜——排行榜在当下的中国图书市场隐隐然成为公认的游戏规则,各个图书机构公布的排行榜单,都在为畅销书的涌现呼风唤雨。

  紧接着,网络成为后起之秀。安妮宝贝、慕容雪村、当年明月就是网络制造出来的“神话”。他们在网络上成名后进入纸媒出版,纸媒出版反过来又推动他们成为网络达人。这样的畅销书模式影响了图书运作:一些出版人常借助网络进行畅销书的推广,在网上爆得大名之后由报纸与电视跟进宣传,最后在市场上推出图书。

内容至上是畅销的基础 类型化写作锐化个性

  畅销书是一种商业出版的模式,码洋、版税、利润是其终结点。但真正的畅销书之形成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话,一个青年小说家想通过一部小说稿挣十万法郎,比中彩票的概率还要低。

  以精彩的内容打动读者,是畅销书畅销的真正内核。再成功的包装也必须依赖图书的质量来获得读者。况且,很多读者已经对夸大的包装心生厌倦。当下的畅销书,内容上明显加强了知识性、实用性、娱乐性。《狼图腾》雄踞排行榜达80个月之久,可以说是当代畅销书的市场奇迹。它的作者姜戎是学者,这本小说很大一部分是非虚构的知识,具有很深的社会学背景:比如关于草原、关于蒙古族、关于知青……其知性写作的特点,对我们的当代文学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另一部畅销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虽然说的是白领的奋斗故事,但由于带有某种职场指南的知识功能,也广受职场青年的喜爱。畅销书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文学的教科书功能,传播知识的同时也传播人生感悟与社会经验。

  畅销书的另一特点,是类型化写作,这是畅销书的基本形态。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在上世纪80年代都是读者爱读的类型小说。新世纪的畅销书里也出现了各种类型小说:步非烟的新武侠小说,蔡骏的悬疑推理系列,当年明月的说史系列,郭敬明的青春系列,安妮宝贝的言情系列,李可的职场系列以及鱼龙混杂的官场系列。

  作为主流文化的延伸,这些类型小说没有背离文学的基本特点,而是放大了文学的单项功能,有时甚至将某种单项功能放大到极致。其特点是适应分众传媒的时代,某类小说针对某种人群,符合某类人群的审美习惯并进而满足其独特的文化需求。优秀的类型小说总是在趣味中给读者以思想和艺术的享受。虽然类型小说的程式化倾向比较明显,但优秀的类型小说也可以与我们一贯看重的纯文学作品比肩。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四大名著也是类型小说的经典:《三国》说史、《水浒》武侠、《西游》灵异、《红楼》言情。

缺陷和乱象丛生 挑战和启示并存

  虽然内容对一本书能否畅销至关重要,但整体上说,畅销书并不以主题的新颖和深刻见长,而是注重传播某种实用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往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常识性的。同时,虽然是常识,但是其针对性强。比如《狼图腾》里“拼搏”和“争先”的价值观正吻合了近30年来崛起的中国国民所需要的精神。

  不过,由于畅销书一味追新求异,其传递的价值观往往剑走偏锋,有时禁不住推敲,由此给畅销书的传播价值带来了挑战。比如盛行一时的官场小说,写作者常常是一些官场外的人士,他们对官场的理解常常带着某种偏颇,其传达的价值观自然就不足信。另外一些说史和说古的小说,常常借着盗墓的名义传授一些不正确的历史知识和文物知识,甚至将早已被否定的迷信和伪科学拿来广为散播……畅销书有着很多先天性的缺陷,在传播迅捷、发达的今天,这些缺陷也被随之放大。怎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不造成混乱,怎么做到让读者喜爱而不危言耸听,怎么做到引人入胜而不胡编乱造,这都是畅销书需要解决的问题。

  还有“伪畅销书”的问题。这里包含两个概念,一是伪书,如国人写的却化名国外作者;再一个就是商家炒作出来的,通过“买榜”来诱使读者消费:由于排行榜的拉动效应,一些机构就通过自己买书或收买制榜人来制造伪畅销书——这已经成为图书销售中公开的秘密。

  此外,博客和微博等“自媒体”出现后,“群媒效应”明显增强。在畅销书文化中,这种“群媒效应”有时起到了推波助澜,甚至导引市场的作用。比如网络的海量阅读需求让畅销书越写越长,越写越系列化,跟风书的粗制滥造更是显露了垃圾化的倾向。这些都需要监控和管理,精神食粮的安全不容忽视。

  畅销书是当前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畅销书难逃速朽的命运。不过,经过时间磨洗而留下来的,却往往成为经典——经过读者发酵的作品,不一定是经典;但没有经过读者发酵的作品,则很难成为文学经典。这也许是畅销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今何在:成为“畅销书作家”后很难找回当年心态

    今何在,著名作家,国内最畅销小说作者之一。周星驰、王家卫御用编剧,知名游戏策划。大型幻想世界“九州”创始人之一。 出版作品有:《悟空传》、《若星汉天空》、《九...[详细]

  • 中国的网文为何被部分老外热捧:胜在“落后”上

    与欧美畅销书体系相比,中国的网文是新的生产方式;与欧美发达的电影与游戏工业相比,中国的网文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只不过,在欧美,电影与游戏走得太前,文学落在了后面,所...[详细]

  • 约翰·格里森姆《贫民律师》

      格里森姆的小说不同于他人之处在于以情节取胜,但情节又不十分复杂,线条明快,主副线分明,可读性很强,十分吸引人,有股一经翻开便让你难以释手的力量。他不在技巧雕琢...[详细]

  • 戴维·默莱尔《第一滴血》

    八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的电影《第一滴血》就是根据此书改编的。这不仅仅是一部惊险小说,它还将告诉读者为什么越战使得一代美国人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详细]

  • 贾平凹《废都》完成英文翻译 有望今年内出版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宗锋教授透露,他与英国学者罗宾博士历时三年,悄然完成了40万字的《废都》的英文翻译,争取今年内出版。贾平凹只提 了一个要求:翻译时,原...[详细]

  • 轻推理小说成百万畅销书:“旧书”+“解谜”

    联想到雄踞2011年日本十大畅销书榜首的幽默推理小说《推理要在晚餐后》,可以看出日本推理小说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那就是将轻松的搞笑情节融入本格推理之中,无厘头的人...[详细]

  • 《古炉》的秘密

    这部作品在这些方面有着说不完的素材,精彩而锐利,直抵本质,不留余地。但是,对于贾平凹这样的作家来说,对于存在着的《废都》、《秦腔》和《古炉》来说,更要紧的或许是说...[详细]

  • 倔强而幽默的贾平凹

      世间有一种人外表温软,但内心实则十分强悍,甚至有些倔强,贾平凹即是一例。从表面上看,贾平凹是一个谦虚、温和的人,其实不然,他骨子里有传统的那种倔强与狂狷。...[详细]

  • 拥有最多读者的拉美作家:保罗·柯艾略

    唯一一位荣任联合国和平大使的作家
    2007年,保罗.柯艾略因其作品在全球的巨大影响力而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大使
    ...[详细]

  • “杜拉拉”产业链:一本书的吸金效应

    4月16日,《杜拉拉升职记》公映,这部改编自同名畅销书的电影在两周内票房过亿,并且裹挟着话剧、电视剧、小说连播、有声读物在全国掀起了“杜拉拉”风潮——在国内,从...[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