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古代小说

明代通俗小说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3-02-14 来源于:www.wellnovel.com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自明以后,通俗小说多为供案头阅读的作品,而在这以前, 它的主要形式却是话本,即供“说话”艺人演出用的底本。③目 前所知的最早的话本,是在敦煌发现的《庐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唐太宗人冥记》等作品。与后来的宋代话本相较,这些 作品的情节较为简单且不够集中,语言也不尽通俗,但它们却证 明了话本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同时也显示了宋代许多话本中 散文韵文交错特点的渊源所在。段成式曾云:予大和末因弟生 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接着又借“说话”艺人之口介绍了二十年前的表演情形^。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知道“说话”在段成式 之前已是常见的伎艺之一,这实际上是对当时通俗小说创作状 况的简略透露,而那时正是唐传奇创作的黄金时代。由此又可 以推测,在中唐时,唐传奇与通俗小说曾同时步入了较为繁盛的 阶段,然而由于封建土大夫对通俗文学的鄙视以及唐末五代战 乱的缘故,结果只有个别的唐代话本流传至今。

  在宋、元时期,“说话”伎艺更为发达普及,其盛况时为当时 的文人所记载,如孟元老记云:

  崇、观以来,在京伎艺:张廷叟,孟子书主张;……孙宽、 孙十五、曾无党、高恕、李孝详,讲史;李糙、杨中立、张十一、 徐明、赵世亨、贾九,小说;……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毛 洋、霍伯丑,商谜;吴八儿,合生;张山人,说诨话;刘乔、河北 子、帛遂、吴牛儿、达眼五、重明乔、骆驼儿、李敦等,杂呢外 入孙三神鬼;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史”;文八娘, 叫果子。其佘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署,诸棚看人,曰如 是

  引文中的“棚”,是“瓦肆"(即游艺场〗中的一种用竹木架搭 起来的演出场所,大者可容纳数千人,而“不以风雨寒暑,诸棚 看人,日日如是”一语表明,听说书已是当时城市居民平日里最 常见的娱乐形式之一。每天诸瓦肆中的各个看棚里都挤满了 人,那些听众所涉及的社会阶层面的广泛不难想知,而据《武林 旧事》、《梦粱录》等书的记载可知,当时连皇室也成了说书的热心听众,不过他们不必亲去瓦肆,而是将最出名的“说话”艺人 召入宫中演出。都市是“说话”艺入较为集中的地方,同时在广 大的乡村,也常常可见他们活动的踪迹。陆游《小舟游近村舍 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 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广刘克庄《田舍即事》诗亦云:“儿女相 携看市优,纵谈楚汉割鸿沟。山河不暇为渠惜,听到虞姬直是 愁。”乡村的百姓同样有娱乐的要求,城市的风气便顺势蔓延, 于是在全国各地都可以见到凭“说话”以谋衣食的说书人的 身影。

  听众上自皇室下至平民,说书人的足迹又遍于各地的城镇 与乡村,这是宋元时“说话”伎艺兴盛发达的标志之一,其另一标 志,是它内容的分工9趋完整与专业水准的不断提高。前面引 自《东京梦华录》的文字详细地记载了北宋汴京众说书入的具体 分工,他们都演说自己所擅长的某一类故事,“说话”伎艺已明显 地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专业分支。宋廷南渡以后,杭州城内说书 分工格局也大抵如此,这可由《西湖老人繁胜录》中的记载为证。 当时的说书种类繁多,耐得翁《都城纪胜》中的“瓦舍众伎”条则 将它们总分为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 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朴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 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 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 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 顷刻间提破。

  耐得翁将“说话”分为小说(即银字儿〉、说铁骑儿、说经与说 参请、讲史书四家,各家之下又可以分各种更细致的子目。 “说话”伎艺萌生之初时并没有什么分工,只有当拥有了广大的 听众,并且他们因口味不同而要求能作不同的选择时,分工的局 面才会形成,这是因为说书人靠演出谋生,他们必须尊重听众的 选择并调整自己演说的故事的类型;而当各种较狭隘的口味都 拥有相当数量的听众时/‘说话”伎艺的分工也就变得更为细致 了。细致的分工使人们能较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所要欣 赏的故事,这便吸引了更多的人加人了听众行列;同时,它又使 各说书人能在较单一的类型内对演技作更深入的钻研,“说话” 伎艺因此而变得更专业化。当然,各说书人并不是只固守自己 的家数,他们已形成了本行业的绀织,名曰“雄辩社”,从而大家 能时常聚集在一起切磋技艺、磨砺唇舌。同时,编撰话本与剧本 的“才人”们也有了自己的行业组织,名曰“书会”。这些“才人” 奋一定的文学修养,但门第卑微,职位不振,比较接近市民阶层, 其职责之一是不断编撰出新的话本以供说书人演出。那些作品 既包含了“才入”对世态的感慨,同时也较明显地显示出迎合市 民趣味的色彩。有了活本编撰与演出的分工,而演出又有各家 数乃至各子目等分支,这表明“说话”伎艺已发展到一个非常成 熟的阶段,它与专供案头阅读的通俗小说的创作其实已只有一 步之遥。

  然而,要跨过这一步却又十分艰难,因为这是两种欣赏 对象与欣赏方式都有很大差别的艺术创造,而能完成飞跃 性的转折,以此为起点通俗小说便将进人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 元末明初的战乱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对通俗小说的发展来说,它却提供了作跨跃性转折的契机,而转折完成的标志,则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问世,因为这两部巨著既是供 案头阅读的通俗小说的开山之作,同时其创作又是以话本长期 发展的成果为基础,它们身接性质各异的两端,故而称为飞跃性 的转折。在这里,话本的长期酝酿准备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 两部作品中也十分清晰地显示出了对话本的承袭痕迹。就《三 国演义》而言,它所描述的故事的来源可以追溯得十分古远,如 左慈、管辂、糜竺等人的故事,就弓晋人干宝《搜神记》中的有关 叙述大同小异,而干宝则曾介绍说,他书中的那些故事,是“缀片 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的产物,可见西晋统一全国后不 久,有关三国的故事就已开始在民间流传了。这些故事在流传 过程中日见丰满,渐成体系,由前而所引的《东京梦华录》中的文 字可知,到了北宋时已出现了“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而在苏轼的《东坡志林》中,也有小孩听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 出涕者,两曹操败,即喜唱快”的记载。历代“说话”艺人长期演 说的积累,导致了元至治年间《三国志平话》刊本的出现。虽然 这部话本是“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但它 却是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时参考的主要蓝本之一。

  有关梁山好汉故事的发展形成过程也大抵如此。据周密 《癸辛杂识续编》的记载,至迟在南宋时,这类故事已经“见于街 谈巷语”,而在罗烨《醉翁谈录》所列的“说话”目录中,也有“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名目。宋末元初出现的 《;^宣和遗事》可能只是“说话”艺人的详细提纲,但是它在大 体上已经展示了《水浒传》中某些章节的原始而貌。这里也应该

  指出,罗贯中、施耐庵在创作时所参考的并不只是先前的有关话 本,如元时就还有不少关于三国或水浒故事的戏剧在流行,据傅 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等资料可知,当时这类戏剧至少各有三 十余种。此外,正史中的有关记载也是他们创作时必不可少的 参考材料。不过相比之下,话本创作的积累乃是最重要的预前 准备,它不仅是表现为对故事的人物、情节等方面材料的提供, 而更重要的是《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所代表的文学体裁,其实 就是话本形式的蜕变,若让罗贯中、施耐庵自己凭空设计,恐怕 他们也不会想到以这样的体裁来容纳如此丰富的历史内容。

  前面的叙述表明,《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属于世代累积型的作品,罗贯中与施耐庵都是在前人各种创作的基础上作了集 大成式的改编,只是其改编方式各有不同。就《三国演义》而言, 在它之前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是梗概式的作品,怛却已确定 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框架,罗贯中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使该框架中 的内容变得更充实丰满,情节发展更为合理,人物性格的刻画也 因此而更鲜明。如《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与“献密计 黄盖受刑”都是篇幅不短的精彩故事,可是在《三国志平话》中, 这两者却合为一则故事,而且总共只有六百余字而已。一般地 说,《三国志平话》中的简略叙述,到了《三国演义》中便往往成为 情节曲折惊险的较长篇幅的敷演,而前者全书约为八万字,后者 却是长达七十余万字,这一数字的鲜明对比,就已颇能说明其中 的问题。施耐庵面临的局面较为不同,在他之前有关梁山英雄 的传说,多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即使是《大宋宣和遗事》, 它虽是巳将某些传说组合在一起,但并没有构成水浒故事的整体框架。于是施耐庵的首要任务,便是将那些相对独立的故事 作恰如其分的组合,使之浑然一体。进行这一工作时,既要注意 各故事的情节乃至细节在组合时不至于发生破绽错讹,同时又 须得保持人物性格发展的连续性,简言之,必须体现出各故事之 间合理的有机联系。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典型地代表了两种 不同的改编方式,但此处也不能绝对地认为它们都是单纯地只 取其一。事实上,罗贯中也须得将某些游离在外的故事组合进 整体框架,而施耐庵面对的那些相对独立的故事,其实也都是具 有较小框架的梗概,它们同样需要充实与丰满,如在《大宋宣和 遗事》中,从智取生辰纲到宋江私故晁盖总共只有一千余字的篇 幅,而施耐庵却把这些情节洋洋洒洒地写了五回多,约有三万 字。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可以明确地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改编方 式,然而在作家的实际创作过程中,他们往往都是有侧重地将两 者作综合运用。从整个明代小说的创作状况来看,实际上还存 在着第三种改编方式,即或对原作作适当的辑补,或将文言小说 改写为俗语,或将若干故事缀连成一部作品,总之是一种较原始 粗糙的改编。这种改编方式的出现有经济方面急功近利的原 因,同时也是因为那些作者无论是文学修养或社会阅历都远不如罗贯中、施耐庵的缘故。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

    《水浒传》曾用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北宋末年,宋江带领36 人在水泊梁山的农民起义,以强烈的反抗意识和传奇色彩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宋金元时期,恰值...[详细]

  •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共120 回。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生卒年不详)著。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详细]

  • 《三国演义》中国历史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 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通过集中描绘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较量、外交斗...[详细]

  • 《绿窗新话》传奇笔记小说集

    《绿窗新话》是一部传奇笔记小说集,皇都风月主人编。编者生平爵里无可考,据罗烨《醉翁谈录》对《新话》的有关记载,编者或为南宋人。...[详细]

  • 宋代笔记小说《茅亭客话》

    《茅亭客话》,又名《茆亭客话》,宋代笔记小说。宋黄休复撰,十卷。《郡斋读书志》著录曰:“皇朝黄休复撰。茅亭,其所居也。暇日.宾客话言及虚无变化,谣俗卜筮,虽异端而合...[详细]

  • 《水浒传》与元末的农民大起义

    《水浒传》的创作与《三国演义》一样, 也是与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元 末的农民大起义,施耐庵未必会以梁山的故事为创作题材,甚至 未必会...[详细]

  • 《三国演义》与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三国演义》与元末明初时的战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这场战乱剌激了罗贯中创作欲望的萌生,促使他选择了三 国故事为创作题材。这部作品对人物或事件的刻画与描绘...[详细]

  • 明代小说研究概述

    新时期以来,在我国古代文学遗产研究中,明代文学研究颇 受重视,而在明代文学研究中,明代小说研究又占有很重要的地 位,可谓成绩斐然。为什么这些年来,明代文学创作(包...[详细]

  • 明清禁忌小说阅读笔记

    (1) 异样的风流  自古至今,读书都是一件极风雅的事情,可是,书的类型不同,阅读时的体验也各不相同。  读小女人散文,仿佛交了一个特纤细、特敏感的情人,满腔都是忧...[详细]

  •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研究概述

    几部公案小说的研究专着相继问世,如张国风的《公案小说漫话》、黄岩柏的《中国公案小说史》、孟犁野的《中国公案小说艺术发展史》、曹亦冰的《侠义公案小说史》等...[详细]

  • 明清禁忌小说阅读笔记

    (1) 异样的风流  自古至今,读书都是一件极风雅的事情,可是,书的类型不同,阅读时的体验也各不相同。  读小女人散文,仿佛交了一个特纤细、特敏感的情人,满腔都是忧郁的柔情、哀怨的奉献、伤感的甜蜜,可你偏偏找不到半分...[详细]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现在保存下来的完整与不完整的尚有三十馀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郭宪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 故事》、《汉武帝内传》,托名魏曹丕(一作张华)的《列异传》,晋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荀氏的《灵鬼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宋王琰的《冥祥记》, 刘义庆的《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详细]

  • 反思中国古典小说里的江湖世界

    由于江湖可以泛指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它又可以引申出与朝廷和正统相区别的含义,宋元以后,游离于正统社会、往来奔走于江河湖海间的各色人等开始摹仿士人们的自诩,逐渐借用了江湖一词。由于这些游走于四方的人士大多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和非正统色彩,这样一来,用江湖形容的人群和时尚就烙上了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印记,或者说,一切有别于当时封建官方的、正统的、主流的和常规的群体或习俗都可以冠之以江湖。 ...[详细]

  •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小说,是指“记录见闻,搜集逸异,尚奇重譬,长短随宜的笔记体作品”。其主要形式,一是文言,二是短篇。但当然,以上所引多为史家之见,而且历史家们又多是从目录学分类的角度来界定小说的,但是,无可否认,这毕竟是传统的文学观念的反应;在庞大而辉煌的诗词文赋面前,小说是不属于文学的。...[详细]

  • 水浒传108好汉的简介以及外号的由来

    水泊梁山108个英雄好汉,其中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详细]

  • 儒释道宗教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红楼梦》是一个体大思精的体系,在其中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既异彩纷呈,又揉合交叉,这在《红楼梦》各色人等的言行及活动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详细]

  • 王国维小说理论述评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 1 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此后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启蒙作用。其小说研究,如《红楼梦评论》,更是开创了中国文学比较研究的先河。然而,一直以来,对王国维的小说研究进行整体、全面考察...[详细]

  •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国(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由于玄奘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取经故事便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带上了神奇色彩,有此产生了第一部讲说取经故事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王国维根据此书卷末“中瓦子张家印”的题款,认定此书成与南宋。...[详细]

  •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人和叙述视角的灵活的转换和移动,这种以全知视角为主,巧妙地溶入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这两种视角艺术上的长处,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也由于这两种视角的巧妙的运用,得到了弥补,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共同完成了对对象的叙述。这是曹雪芹在小说叙事艺术的一个重大的创造和贡献。...[详细]

  • 儒林外史中的吃

     “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张爱玲在其谈“吃”的文章中写到。“相府老太太”乃李鸿章长子李经芳嫡妻,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刘家世居安徽肥西三河,发迹之前,过的也是平常人家日子。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却是安徽全椒县人,后移居江苏南京,书中饮食,确实如张爱玲所说,“近代江南华中最常见的菜”,对得上老太太的口味。...[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