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徐则臣小说集《青城》:阴翳里的光芒

发布时间:2022-01-16 来源于: 作者: 点击数:

  《青城》是徐则臣最新出版的一部小说集,收录了他从2004年到2019年来以女性为核心人物进行创作的两个中篇和一个短篇。从《西夏》《居延》再到《青城》,徐则臣停停写写,前后花了18年才让他的“文学三姐妹”团聚。在书中,我们看到徐则臣对女性美善的理解,虽然作家并非一开始就觉察并描写出女性潜藏在日常操持和社会重荷下的力量,但从《青城》开始,这些终年忙碌于家庭内外却长期受到忽视的女性,终于从阴翳里一点点显露出她们的光芒。

  《西夏》有着聊斋式的古意,讲述了一个生活中“没有奇迹,没有艳遇”,却有着良好文化修养、老实忠厚的书贩王一丁和一个“天上掉下来”的哑巴姑娘西夏意外生活在一起的故事。西夏是美丽的,更是勤劳、贤惠的,正符合王一丁理想的妻子形象——麦田里劳作的女人——在西夏将简陋的出租屋收拾得一尘不染时,王一丁第一次动心了。这个美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姑娘,却是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和王一丁生活在一起,她像家里的女主人那样夹菜、洗漱,给自己添置衣物,做饭时给王一丁煎两个鸡蛋,睡觉时把两个枕头并排放在一起。当西夏在拂晓时刻从门前的大柳树里现身的时候,我们不由得从这个现实主义的故事里感受到一点鹤妻、田螺姑娘等民间传说的意蕴。

  虽然这个哑巴姑娘的形象奇特得令人印象深刻,但在用第一人称写作的《西夏》里,小说的主体和叙事者始终是“我”。西夏凭空闯入我的生活,居住在我的屋檐下,在某种层面上,西夏是属于我的附庸,她的过去是一段空白,她的现在全部与我有关。并且,我有能力把握着她的未来——她能不能再度开口说话,我的一通电话就可以决定了。

  对于身在异乡的青年来说,“家庭”是一个复杂的话语空间,由于压力性的代际关系或当诉求超出地域所及时,我们往往选择离开原生家庭;但来到大城市后,我们却面临着更复杂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是客气而疏离的,孤独、寂寞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困境。因而徐则臣在小说中构建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小家庭作为一种慰藉,西夏有着对一个单身男人来说一切的好品德,她被“我”掌握,好像永远也不会背弃“我”。但一个好的文学形象往往在故事情节里自由生长,引导着作家的创作,因而王一丁在爱上西夏后,必定要让这段暧昧的关系名正言顺。真挚的情感迫使王一丁要证实西夏同时也爱他,因为言语有灵,话音落地才成真,只有西夏开口自证爱情,王一丁内心的渴望才能真正被满足。由此,王一丁陷入两难,让西夏开口,她失落的前世便会不由自主地涌现,她不再是一个崭新的、只属于我的姑娘;不让她开口,王一丁却始终无法从西夏的日常行为中分辨出她的真心,要知道当他说出:“我怕失去你的时候”,西夏没有用身体语言进行辩驳,她只是哭泣。对王一丁来说,西夏和他的未来像是一个薛定谔的盒子,西夏的话语就是开启盒子的密钥,是否要打开盒子、触及真心,又或者糊涂地面对这段关系,决定权同样在他自己接下来要说出的话语里。至此,文字的书写戛然而止,但读者的好奇与猜想却从尾声处疯狂滋长,属于西夏的故事也得以在另一个想象空间绵延开来。

  《居延》是使用第三人称写作的小说,似乎也意味着男性和女性的声音处于一种平衡关系上。小说开头描写唐妥和居延的相遇,还是富有传统意味的“英雄救美”故事:居延赴京“寻夫”,唐妥出手相助,两人不只拥有老乡情谊,还有着破旧体育场带来的共同的悲伤记忆,在“他乡遇故知”的背景下,唐妥和居延围绕着胡方域这个麦格芬式的人物,渐渐走到了一起。但随着故事发展,叙述主体悄然发生着变化。当西夏执迷于寻找胡方域时,唐妥的叙述视角占据着主要地位,他讲述自己的生活、失败的初恋,猜测居延和胡方域的往昔。但从居延开始想要在北京立足、寻找工作开始,故事的叙述者就变成了女性自己。试讲、上课,居延凭借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独自过完了年,她渐渐从胡方域的阴影下走了出来,悲欢喜乐不再只与一个男人有关。到了小说最后,当居延终于找到自己曾经生命里的中心时,她如同旁观一段回忆一样,在刹那间心静如水。

  不同于西夏,居延并不为了一段“北京爱情故事”而诞生。从空间结构来看,唐妥和居延是一间房子里平等的租客,他们的生活不像夫妻,更像是舍友搭伙作伴。居延虽然曾经欠下唐妥许多人情债,但作者却巧妙地安排唐妥失业后再就业,让男女双方的地位回到一种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写于2008年奥运举办前夕,在这样的时刻,居延的故事便更具有某种激励意义,作家似乎要借此告诉读者,执迷不悟只不过是因为眼界太窄,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梦想都被默许,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而不必在他人的覆盖下丧失自己。

  在《青城》里,女性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加显著的描写,作家虽然也通过男性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但作为叙述者的“我”始终没有姓名。“我”作为一个外人进入青城的生活,没有拯救,没有改变,只不过挖掘青城灵魂中本来就有的东西;当“我”离开之后,继续在小说空间里生长的,是独属于青城的故事。

  不难发现,青城和小说的主要意象“鹰”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我”对青城的喜欢正如同“我”对鹰的喜欢一样,始终是以一个欣赏者、旁观者的姿态,并不试图也无法干涉她的生活。而老铁是一心想要成为鹰而不得的人,正因为他时刻与更有灵气、更有骨气的青城作伴,他的无能与颓废便被凸显得更加卑下。虽然他有意不去指导青城的绘画,但他终究拦不住青城羽翼渐丰,正如同他无法阻挡青城和鹰相见后意识的觉醒和身体上的背叛。

  与勤劳善良的西夏和执著坚韧的居延相比,青城的人物性格更加复杂。她看似以学生和伴侣的身份居于老铁之下,实际却是这段关系中当之无愧的主导者;她虽有独立的内核和无限的潜力,可仍自我牺牲式地肩负起老铁的起居、承受他的暴虐。在她身上,近妖的灵性和近神的母性交织,迸发出强大的生命能量。

  在《青城》中,徐则臣对于女性的理解已经相当深刻。中国的社会结构里,女性往往才是家庭的核心,虽然各有各的欲望与伤痕,她们却往往自觉践行着道德和伦理的规训,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家庭内外的责任。她们把痛苦当成慰藉,把牺牲作为自身意义的体现,这样的性别身份和复杂心理,已经很难用权力话语进行阐释。而徐则臣笔下女性的特殊性也正在于此,他通过日常的体察、细腻的感受书写了女性坚韧的品质,赞美她们始终以一种真挚、美好的方式回应着生命中的负面。从《西夏》到《居延》,女性在昏暗中逐渐显形,慢慢积蓄着能量,在《青城》中,这种强劲的生命力终于在幽暗里熠熠生辉。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头顶三尺》:赵宏兴的两重世界

     《头顶三尺》集中的多部中短篇,脱胎于此前的长篇小说《父亲和他的兄弟》,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撷取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现父亲与小叔的各种冲突,既能相互关联,又可单独成...[详细]

  • “魏永芳四题”:苦辣酸甜小夜曲

    遥远的家乡走出来,到一个大城市生活,每天“凌晨五点钟,闹钟醒了”,魏永芳的作息和我几乎一样,尤其是这个冬天,北京突然就刮起来的寒风总让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一下子找不到...[详细]

  • 周洁茹小说集《美丽阁》:浮城沙画记

     作为一本有清晰空间标识度的小说集,《美丽阁》给我们呈现了庞大城市的无数地标——佐敦、美丽阁、盐田梓、布巴甘餐厅、布鲁克林动物园、51区、拉古纳、洛芙特等...[详细]

  • 《无穷之夏》:“她只能自己成为理想中的人”

    邹世奇是新晋小说作者,来自江苏南京。她的小说处女作《犹恐相逢是梦中》发表在《边疆文学》2018年第4期上,据说是她在博士论文完成之际写就。小说集《无穷之夏》收...[详细]

  • 周恺:以少年视角,实验探索志怪传统

     《少年、胭脂与灵怪》以“少年”视角,表达对“胭脂”与“灵怪”的好奇、敬畏,设下谜题也抛下解谜的信息。本书是作者对故乡土壤滋长的人生观的研究成果,也是其审美...[详细]

  • 莫泊桑《漂亮朋友》

    杜•洛瓦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描写的青年野心家吕西安。吕西安是个失败者,因为他缺乏的正是杜•洛瓦的无耻和不择手段。同样被美色所迷醉,吕西安...[详细]

  • 邵丽《天台上的父亲》

    《天台上的父亲》收录了作家近年创作的10部中短篇小说。邵丽挖掘出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父亲”“母亲”,并以此刻为坐标勾连起家庭往事,将他们的人生命运置于历史洪流...[详细]

  • 《无法完成的画像》:为历史理性注入个体情感

    刘建东的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首发于《十月》杂志(双月刊)2021年第6期。这部小说“酣描战火中的青春,状写先驱者的丽影”,但与直面革命者传奇经历的书写不同,...[详细]

  • 读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

    公元4876年秋天的一场《红楼梦》余孽大搜捕,隐隐响应着明万历十四年春夜,神宗皇帝忧郁的启悟(《〈红楼梦〉弥撒》)。1966年波赫士在乌拉圭外南大西洋投下一枚钱币,启...[详细]

  • 短篇小说的技、艺与“道”

    刘建东的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是一篇在故事和细节、风格与技艺等方面达到平衡的优秀作品。画像是纪念死者的一种方式,小说以此展开:1944年,15岁的“我”跟随师...[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