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20世纪40年代小说的反讽模式

发布时间:2018-11-29 来源于:《文艺研究》2017年第7期 作者: 吴晓东 点击数:

  上述关于反讽的讨论是一般性的理论探讨,而对反讽研究有突出贡献的新批评派则更多是通过讨论诗歌达致对反讽的理解和表述⑧。相对说来,小说中的反讽特质则需要探索不同的研究路径。在这个意义上,浦安迪将小说叙事者作为中介,是思考小说中的反讽现象的较为有效的思路:“在读者和故事之间……始终存在着一个讲故事的人。小说的这里和那里,到处都有叙述人的插手造作,终于使我们感到在书中叙述的事件的表里二层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感。这样,我们就接触到了文人小说修辞问题的关键要点,即通过一套特定的修辞手段,它始终赋予书中描画的人物和事件以一种突出的反讽(irony)角度。这里,我是从最广义的意思来运用‘反讽’这一术语的,意指心、口、是、非之间各种可能存在的差异现象,以及形形色色的文学性引喻、典故、对话和情景方面的每一点脱节。”⑨尽管浦安迪在中国古典文人小说的研究视野中讨论反讽现象,但他对“讲故事的人”的关注,还是为我们研究小说中的反讽问题提供了具有启迪性的视野。而“在书中叙述的事件的表里二层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感”的界说,对于讨论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反讽问题,尤其具有可操作性。

  讨论20世纪4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反讽问题,被赵园称为“怪杰”的骆宾基创作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北望园的春天》可能提供了一个值得分析的范例。赵园认为骆宾基“小说创作中的某种‘怪’,更可以映照一时期的文学面貌”,而骆宾基的“怪”“有其深层意义,涉及了文学观念、审美态度一类更敏感的问题”⑩。在我看来,骆宾基笔下的怪异的反讽特质,构成了我们鉴照40年代小说某种样貌的一面隐微的透镜。

  《北望园的春天》原载于《文学创作》第2卷第4期(1943年9月15日)。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秦先生)在离开桂林赴重庆前大约一个星期的时段内,暂住聚居着几个知识分子家庭的北望园,小说集中书写的是“我”对北望园住客的观察与评判,呈现出战时寓居在大后方桂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样貌及精神状态。这种对战时知识分子“可鄙可笑”亦复“可怜”{11}的心灵世界作疑似精神现象学式的探究的企图,使得反讽成为小说中占据主导性的叙事调子,而且对反讽的运用,在骆宾基这里相当自觉。反讽的特质渗透到《北望园的春天》的各个层面,并由此呈现出值得从风格学甚至美学意义上进行讨论的综合性。

  骆宾基的反讽功力首先表现在叙事者不经意间对人物的个性和气质的洞察。如对“我”的朋友杨村农夫妇的刻绘:

  (杨村农——引者注)是国内有名的政论家,担任着某大报的星期论文的撰述,人却又不象你所想象的政论家,倒象一个俄国风的好心肠的地主,在杜斯退以夫斯基笔下所写的:身体粗胖,常叹息回到国内没有啤酒吃。

  太太婚前是个当地极获人望的教育家,严肃而又有礼貌。北望园的邻居们对她总是十分恭敬里带着八分畏惧的。她叫胡玲君。日常穿着一身蓝布的长袖旗袍,和邻居碰面,总是用一个中学校长对待教员的姿态打招呼,就是说眼睛望着你作出并不讨厌你的笑容。

  用餐时我们是彼此没有声息的,只是杨村农喝汤的时候,嘴唇作出吸气的响声,而且羹匙常碰着碗,叮当的响。他们夫妻彼此也很少交谈的。{12}

  “国内有名的政论家”杨村农身为“海归”,却没有学会饭桌上应有的西方礼仪,用餐时制造的各种声响与叙事者不断强调其作为“又高贵又尊严”的“绅士”之间就构成反差。而由一句“俄国风的好心肠的地主”的比喻引申出的“身体粗胖,常叹息回到国内没有啤酒吃”的描述,则表现了杨村农心宽体胖的天性与行为的粗俗。至于杨村农的太太胡玲君,叙事者选取的“作出并不讨厌你的笑容”的“作出”二字,最能体现“我”对自己的观察对象的皮里阳秋的微讽态度。

  罗吉·福勒主编的《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着重强调了语境对领悟反讽的重要性:“反讽作家与讽刺作家不同,他不仅倾向于掩盖自己对所论及的主题的态度,而且还依赖于一系列公众所共有的假定与偏见,借以建立反讽的上下文。”{13}所谓的“上下文”即语境,对反讽的领悟通常要依赖语境提供的为读者所能体察的公众常识。福勒举了个例子,“他是个聪明的家伙”中的“聪明”想表达的意思却是“笨拙”。在日常对话中,用“聪明”表达“笨拙”可以通过诸如语调以及身体语言暗示出来,但在文本中只能通过语境来领悟,单从“他是个聪明的家伙”这一句话不可能看出“笨拙”的涵义。因此,语境就成为表现反讽和领悟反讽的重要途径。如《北望园的春天》中关于杨村农的反讽: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 推理小说评论谈



    相信有不少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会在看完某部作品后大为惊叹或者是大感愤怒,他们通常都会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看完书后所萌发的想法,然后经过细微的整理,将这些...[详细]

  • 骆宾基

      骆宾基 Luo Binji (1917.2—1994.6)本名张璞君。男,汉族。出生于吉林省珲春市,籍贯山东省平度市。中共党员。1936年参加革命,历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详细]

  • 反讽型神谕:《篡改的命》的文学人类学解读

    摘要:在包括神话在内的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神谕是一个母题。“神谕”指来自神灵等超自然力量、主宰力量、神秘力量的预言、启示,这种预言、启示关乎未来发生的重大事...[详细]

  • 反讽的假说

    作为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先知开花》是小说家杜禅继《犹大开花》和《圣人开花》后的又一部探索之作,他总是探索,不知疲倦、永不停息地探索!早年我为他的探索精神所激动...[详细]

  • “穿越救亡流”与“历史研究范”

    在最早的历史穿越小说中,历史是一个单纯为抚慰个人的历史和现实创伤经验而营造的疗伤空间。这种主体的自我安慰不可自拔,至今仍是所有的历史穿越小说都必须遵循的铁...[详细]

  • 董立勃的小说

    谈论董立勃的小说,必得涉及他曾经生活过的团场和连队。立勃的老家在山东,但真正开始同大地的接触,却是在兵团团场。团场才是他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详细]

  • 张克鹏小说评论

    对于创作正旺的张克鹏来说,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豫北这块独有风情的沃土,情有独钟。如果再往前推他致力创作长篇小说的十年以前,他已经是跋涉在文学长途上孜孜矻矻的...[详细]

  • 评缪娟《翻译官》:谁的青春不梦想

    作者缪娟,10年前就完成了这部成名作。10年后新一轮热浪腾空而起。网络为文学创造奇迹。电视剧被定位于职场爱情剧,我更愿将这部网络小说定位于青春校园小说。以18万...[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