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果园城记》的惟一主角——时间

发布时间:2018-11-30 来源于:好小说 作者: 佚名 点击数:

  我有一个观点,果园城应当是民国时代中国所有乡土小镇的形象浓缩,而小镇里所有故事的主角,其实都是“时间”。“时间”有着停滞的假象,但其线性流动的本质一直都存在着。面对“时间”对小镇人物命运的左右,人们的选择千差万别,一出出悲喜剧次第上演。关注“时间”是人类诞生既有的意识,而从“时间”角度来关照紧紧扎根于大地的中国儿女,似乎更有深沉的感慨,能倾听旷古的余音。

  师陀在《果园城记》序言中说,“果园城”是他“羁旅于上海一间像棺材的‘饿夫墓’”里“心怀亡国奴之牢愁,而又身无长技足以别谋生路,无聊之极,偶然拈弄笔墨消遣”(师陀《果园城记序》刘增杰编.师陀研究资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时想象出的一座小城。小城本身在作者的心目中同样“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像一个活的人”(师陀《果园城记序》上海出版公司1946年版)。“从前清末年到民国二十五年,凡我能了解的合乎它的材料,全放进去。这些材料不见得同是小城的出产,它们有乡下来的,也有都市来的,要之在乎它们是否跟一个小城的性格符合”(师陀《果园城记序》上海出版公司1946年版)。在每次读这本书时,我却感到与其说小城有血有肉有灵魂,不如说“时间”才是一个人,是所有故事的主角,小城不过是它的外衣罢了。

  有限空间中,“时间”庞大无比甚至于拥挤。“时间”在整个“果园城”中的分量陡然增重,无一篇小说不暗含“时间”。小城的兴衰更替、百姓的喜怒哀乐都因关涉了“时间”而涂上了浓浓的象征色彩,具备了浓浓的存在哲学意涵。钱理群先生曾评价“果园城之于芦焚(即师陀),不仅是因为果园城中的人物是‘习知的人物’,事件是‘习知的事件’,其中更浸透着他的理想追求, 他的哲学感悟, 他的审美情感和他的性格力量。”(钱理群《试论芦焚的“果园城”世界》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作家是“时间”的敏感症者,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正是体验时间的方式。还记得小说中有那样一句话吗: “等到他们忽然睁开眼睛发觉面临着那个铁面无私的时间, 他们多么渺小、空虚、可怜, 他们自己多么无力啊。”(师陀《芦焚散文集——行脚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停滞”的假象

  时间在果园城中看似完全消失,这是种仿佛定格了的感觉。果园城给予马叔敖最大的感触就是一切如常,除却经年不变的街景、家畜、聊天的女人,果园城最令读者聚焦的,恰恰是一座时钟。马叔敖拜访和女儿秀姑相依为命的亲戚孟林太太,“我们不自然的坐着,在往日为我们留下的惆怅中,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原来老像一个老人在咳嗽似的咯咯咯咯响的——不知几时停了。阳光从窗缝中透进来。”(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时间停摆了,平静无瑕的小城也似乎保存得完好无缺了。河岸,从仙人袍子里“掉下来”的塔、像云和湖一样展开的果园。这幅美好的图画千百年来如此。

  然而作家将时间模糊、暗示时间停止,事实上遮蔽了我们的目光,因为时间本身完全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论者曾言,人在进入生命之前根本体验不到时间,死后也不会体验到,因此没有人便没有时间。但若针对生和死这两个最终阶段中间的存在状态来看,人与时间之间绝非是简单的有此即有彼的关系。感受到时间时人往往表现出无能为力,而无能为力的原因并非其停滞的外表,而恰恰是无法阻挡的流动。(参见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113页)这样看,“时间”果真将果园城的所有居民玩弄于股掌之间了。在几乎无事、几年十几年如一日的状态中,果园城里的人们其实都变化了,这变化并不是指外貌和语言,而是指人物心灵的变化。贺文龙彻底放弃了写作,自己这虚假的梦被儿子的胡写乱画戳穿之时,贺文龙感到“人生草草,岁月匆忙,一转眼便都成过去”。而在经受了丧子之痛的徐大叔徐大娘家中,还多摆放一双筷子,“一年一年被等待,被想念,他的母亲还担心他胖了瘦了,每天吃饭她还觉得和平常一样,跟他在家的时候一样”。(师陀《果园城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正因为生活本来的艰辛和困苦,从而让时间的“停滞”根本没有带来任何美好事物的停驻,那些看似平静的事物里掩藏着的时间,其无情的流逝带来了更大的悲哀和痛苦。我们怀恋这座似乎熟睡着的小城,我们也叹息着这座被无情时间吞噬了的小城。有人曾戳破这层窗户纸,因此产生了更大的苦痛,以及想要逃离的冲动。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头顶三尺》:赵宏兴的两重世界

     《头顶三尺》集中的多部中短篇,脱胎于此前的长篇小说《父亲和他的兄弟》,它们通过不同的视角,撷取不同的生活场景,展现父亲与小叔的各种冲突,既能相互关联,又可单独成...[详细]

  • “魏永芳四题”:苦辣酸甜小夜曲

    遥远的家乡走出来,到一个大城市生活,每天“凌晨五点钟,闹钟醒了”,魏永芳的作息和我几乎一样,尤其是这个冬天,北京突然就刮起来的寒风总让外来进城务工人员一下子找不到...[详细]

  • 巴尔扎克《高老头》读后感

    尔扎克总是这样出手不凡!如若将作品《高老头》改编成影视剧,导演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将伏盖公寓内外的布局、陈设,原封不动地通过一个个镜头予以呈现。哪怕是那些公寓...[详细]

  • 周洁茹小说集《美丽阁》:浮城沙画记

     作为一本有清晰空间标识度的小说集,《美丽阁》给我们呈现了庞大城市的无数地标——佐敦、美丽阁、盐田梓、布巴甘餐厅、布鲁克林动物园、51区、拉古纳、洛芙特等...[详细]

  • 《无穷之夏》:“她只能自己成为理想中的人”

    邹世奇是新晋小说作者,来自江苏南京。她的小说处女作《犹恐相逢是梦中》发表在《边疆文学》2018年第4期上,据说是她在博士论文完成之际写就。小说集《无穷之夏》收...[详细]

  • 周恺:以少年视角,实验探索志怪传统

     《少年、胭脂与灵怪》以“少年”视角,表达对“胭脂”与“灵怪”的好奇、敬畏,设下谜题也抛下解谜的信息。本书是作者对故乡土壤滋长的人生观的研究成果,也是其审美...[详细]

  • 莫泊桑《漂亮朋友》

    杜•洛瓦的形象不禁令人想起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描写的青年野心家吕西安。吕西安是个失败者,因为他缺乏的正是杜•洛瓦的无耻和不择手段。同样被美色所迷醉,吕西安...[详细]

  • 邵丽《天台上的父亲》

    《天台上的父亲》收录了作家近年创作的10部中短篇小说。邵丽挖掘出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父亲”“母亲”,并以此刻为坐标勾连起家庭往事,将他们的人生命运置于历史洪流...[详细]

  • 《无法完成的画像》:为历史理性注入个体情感

    刘建东的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首发于《十月》杂志(双月刊)2021年第6期。这部小说“酣描战火中的青春,状写先驱者的丽影”,但与直面革命者传奇经历的书写不同,...[详细]

  • 读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

    公元4876年秋天的一场《红楼梦》余孽大搜捕,隐隐响应着明万历十四年春夜,神宗皇帝忧郁的启悟(《〈红楼梦〉弥撒》)。1966年波赫士在乌拉圭外南大西洋投下一枚钱币,启...[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