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知青文学与我

发布时间:2010-07-30 来源于:文汇报 作者: 鲁秀珍 点击数:

  有一次,在上海植物园游园的知青们中,唯有一个白头发的,那就是我,我笑称自己是“白发知青”。

  这是几十年前我当《北方文学》编辑习惯的延续,当年主抓知青作者,退休后我这黑龙江人随老伴定居上海,结识了当年在黑龙江兵团的上海知青——我们称彼此是“半个老乡”,由此,我成为他们中的一个,看花展、去水乡,他们到哪散心都叫着我。

  其实,我们也难分你我,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说不完的黑龙江,道不尽的知青生活;共同的爱好是参观知青画展和议论知青影视剧,而他们最爱听的是我当年辅导知青作者的故事……

  黄酒有五年陈、十年陈,我和知青交往是“四十年陈”了。对那些远离大城市、远离父母的大孩子,我有种母性的心疼,北大荒的风雪、粗粮,他们能适应吗?那一眼望不到头的垄沟垄台,他们干得了吗?可我又能起什么作用呢?作为一个文学编辑,我只能对爱好文学的知青尽点心。

  当年黑龙江兵团的北京青年肖复兴当然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冬天,我车换车地到他所在的偏僻养猪场,请他修改《照相》一稿。到了80年代,他写了《她在北国的风雪里》,发表在《中国妇女》上。有许多细节,我是看了文章才想起来的。他修改后发表的《照相》,是他的处女作。此后,他举足迈入文坛。他曾寄来他的上幼儿园的儿子肖铁用彩笔画的大公鸡。而眼下,我正在看肖铁在美国念博士时翻译的卡佛小说《大教堂》。

  插队在大兴安岭林区的,还有一位上海女知青朱哂之,她的头一篇小说《那时,我穿着黄棉袄》,就发在我们刊物的“初写者园地”的头条。我很激动,给她去信说,她写林区的知青生活,厚实、生动、有个性。记得我写了两三页纸(当时众多作者只能收到编辑部的铅印退稿信),而她的回信却只有半页纸,这在我是很少遇见的——这也体现了她的自尊。她接二连三来稿,《密林深处》发在刊物的头条,还有的发在散文栏目头条,她几乎成了我们刊物的“头条作者”。后来,我们在哈尔滨旅社办小说班,发信邀请她来参加,这才第一次和她见面。但是,见面即是告别——她这个在大兴安岭劳动了13年、最后一个返城的上海知青,兜揣车票,特地在哈尔滨下车,来和大家告别。她明天就返回上海了。作者们都想见见她,于是我便领她去各个房间看看,她是进一个房间就行礼,深深地一鞠躬,可是始终没说什么话。一年后,我去上海组稿时,才知她从千人应聘中脱颖而出,被上海电视台录取,当上了记者和编导。这时候的她,话多了。她是这样说的:“现在这个时候,有人找我,我不会动心;而你们是我在山沟沟里发现我、肯定我的,所以我一辈子都不能忘!”

  我到上海定居时,她已和丈夫去澳大利亚多年了。《北方文学》要出“知青上山下乡”的纪念专刊,请我这当年的编辑帮忙约当年的头条作者写一篇。我当然愿意帮这个忙,电脑上E信往来几次,最终敲定。她幽默生动、痛快淋漓地写了描绘当年大兴安岭知青生活的《食为先》。看了此文,认识不认识她的人都叫好,这也让我这个七十多的老人,重又过了把编辑瘾。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 埋藏于平静叙述之下的“可怕深度”

    本文以具体文本为切入点,从符号象征、人物塑造、叙事风格等多个维度深入探究了张柠《春山谣》布局的基本思路及其内容方面的取舍;重点讨论了《春山谣》对“知青文...[详细]

  • 魏春春:梅卓文学创作论

     梅卓的文学书写肇始于青春年华,与所有这一时段的青年一样,生活的绚烂、生命的蒸腾、情感的纤徐,共同构成了她青春书写的底色。梅卓的青春书写与其精神成长轨迹相伴...[详细]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从茅奖和鲁奖切入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史

    舒晋瑜是一位极有亲和力的专业记者,永远像一淙温柔的溪水流淌在文学田间,润物细无声。作家和评论家们都认识她,习惯于在各种文学活动现场见到她的身影。她站起来,向你...[详细]

  • 志怪小说与寓言

    和志怪小说近似的文学体裁不仅只有传奇,还有寓言。寓言的篇幅都很简短,所写的有人,也有鸟兽鱼虫之属,也有以器物为描写对象的,则往往用拟人化的手法。小说的主题有时比...[详细]

  • 志怪小说与传奇

     鲁迅曾经提出“传奇”是志人小说,用以和志怪小说相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考察:《博物志》是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而其中《千日酒》所写刘越石则是极平常的人...[详细]

  • 志怪小说与神话

    远古的神话早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开始形成、流传了,因此的确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到志怪小说出现时,早已有史官、史书的存在,志怪小说的内容在时空上则有了相对的...[详细]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评谢冕的学术成就

    关键词:谢冕 在人生的旅途上,谢冕与我既是老同学、老战友,也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老伙伴。共同战斗几十年。今年他已年届九旬,《中国当代文...[详细]

  • 文学内刊与当代文学生态——以江西为例

    纸质文学刊物一般有三类:一类是有刊号的正式出版物,一类是没有刊号但有准印证的内刊,一类是既没有刊号也没有准印证的刊物。这里所要讨论的是第...[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