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近现当代

中国当代军事小说的新变化

发布时间:2012-04-03 来源于:未知 作者: 墨余斋 点击数: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无时不体现着一个“快”字,在这“快”字中,不仅体现了时代强音,也表明更多的人或许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静下心来,慢慢地品读以文字表述来传达思想情感的小说。不知是人们离小说越来越远,还是小说离人们越来越远。人们不免产生疑虑,小说家应当如何去做,小说家的创作前途何在?

  正值人们为之困惑的时候,军事小说、军事小说家改编的电视剧却如火如荼,热播全国,好声连连。从前些年的《和平年代》《突出重围》《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的连队》《亮剑》《历史的天空》《长空铸剑》,到近些年播出的《士兵突击》《井冈山》《旗舰》《我的兄弟叫顺溜》《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在那遥远的地方》《狼毒花》《我是特种兵》《归途如虹》《兄弟连》《永不磨灭的番号》等等,可谓是举不胜举。军事小说家没有生活在真空中,他们希望以自己对军事生活的体认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实现美学意境的营造和对美学意蕴的提炼,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认可。问题的关键是,小说被人们认知的途径受限,小说的经济收益少有(起码相对电视剧来说),电视剧却能被人们广泛接受,且有不菲的经济收入,小说家耐不住“寂寞”也便在情理之中了。于是在小说的创作中,更多体现出电视剧的味道来了。

  有一点必须承认的是,小说和电视剧尽管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割舍的密切联系,但无论是两者的表现形式,还是给人的情感体验、精神震撼的方式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小说家的创作追求,仅以是否便于改编电视剧为标准,小说家都以改编电视剧为追求,则必然难以产生优秀作品。军事小说的发展,仅就小说家来说,仍需要其具有浓郁的当代人文气质和对于历史、历史过程及现实、现实进程的“以人为本”的情怀。

  军事实践的巨大变化改变了题材,使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面对军队承担着的多样化军事任务,小说家在创作实践中,首先应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没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小说家不会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责任是小说创作中的精髓。小说展示人的情感体验,展示生命的存在样式与存在的情感体验。军事小说家的责任应从关注中国军队的深刻变化做起,从热爱军队的建设做起。我军的职能任务发生了变化,军队的兵员成分发生了变化。如果军事小说家离开了对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注,创作出反映时代强音的作品也就无从谈起。因为无论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的作品,无论是反映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的作品,小说家总是需要融入当代文化主流的意识,需要用当代意识的浸润,来彰显出一种社会需要的精神。这种责任感将无时无刻地驱使小说家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从审美心理学来说,读者所希望了解的还不仅是过去的历史以及正在发生的现实生活,而更希望看到的是以当代人的目光对历史的穿透以及富有当代气息的理性思考。一部有价值的军事小说,不是简单地追随“时尚”,而是引领“时尚”,要开风气之先,要创军人职业的道德之最、社会的道德之最,要把真正火热的军营生活的内核挖掘出来,并诠释给人们。

  其次作家要经得住各种诱惑。军旅小说家绝对不能出于浅显的功利考虑自己的行动。经得住各种诱惑,小说家才能在无人问津、无人在意、没有鼓励与表彰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不懈地保持一种率真的、精纯的创作动机,保持着清醒的、热诚的、强大的、奔涌不息的创作激情。当然,不是说军旅小说家有了这种创作的激情,就能够解决现实的一切问题,小说的创作过程是小说家关注现实军人的处境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长期积累的悟化过程,它所追求的效果是以人们(军人)基本的精神水准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来维系、推动部队、国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明确的是,优秀的小说并不排斥影视剧,相反,任何一部高质量的影视剧作,无不透出深厚而精辟的文学之力。第三是注重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军事小说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军事小说家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深度,以及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军事现实与历史文化的审视、感悟、认可与批判,艺术形式直接反映了小说家的思想水平与认识水平。

  小说要有人文的、道德的关怀,要有思想的张力;小说还要靠人物、靠故事来说话。不管作品里有多么丰沛的知识含量,或者你的文字多么美,离开一定的艺术表现,人物总是不能鲜活,不能立起来。军事小说的艺术表现,似乎总是在吁求一种新的职业道德、新的军旅生活理念、新的人生境界,从而辐射到整个人类社会,呼唤一种人文的关爱。艺术形式要注重对现实的提升,不仅要注重个人体验的外化,更要关注具有普遍意义的生命价值审视,在不断创新中,为自己独特的思想认知找到合适的艺术表现方式。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 魏春春:梅卓文学创作论

     梅卓的文学书写肇始于青春年华,与所有这一时段的青年一样,生活的绚烂、生命的蒸腾、情感的纤徐,共同构成了她青春书写的底色。梅卓的青春书写与其精神成长轨迹相伴...[详细]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从茅奖和鲁奖切入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史

    舒晋瑜是一位极有亲和力的专业记者,永远像一淙温柔的溪水流淌在文学田间,润物细无声。作家和评论家们都认识她,习惯于在各种文学活动现场见到她的身影。她站起来,向你...[详细]

  • 志怪小说与寓言

    和志怪小说近似的文学体裁不仅只有传奇,还有寓言。寓言的篇幅都很简短,所写的有人,也有鸟兽鱼虫之属,也有以器物为描写对象的,则往往用拟人化的手法。小说的主题有时比...[详细]

  • 志怪小说与传奇

     鲁迅曾经提出“传奇”是志人小说,用以和志怪小说相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考察:《博物志》是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而其中《千日酒》所写刘越石则是极平常的人...[详细]

  • 志怪小说与神话

    远古的神话早在人类还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开始形成、流传了,因此的确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到志怪小说出现时,早已有史官、史书的存在,志怪小说的内容在时空上则有了相对的...[详细]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拓荒者——评谢冕的学术成就

    关键词:谢冕 在人生的旅途上,谢冕与我既是老同学、老战友,也是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面的老伙伴。共同战斗几十年。今年他已年届九旬,《中国当代文...[详细]

  • 文学内刊与当代文学生态——以江西为例

    纸质文学刊物一般有三类:一类是有刊号的正式出版物,一类是没有刊号但有准印证的内刊,一类是既没有刊号也没有准印证的刊物。这里所要讨论的是第...[详细]

  • 李强:当代文学变革与网络作家的崛起

    摘要:当代文学生产机制市场化转型后,作家制度发生变革,作家们需要满足多元化的阅读需求,文学青年也亟需新的交流、展示和成长空间。互联网的出现,为突破这些困境提供了...[详细]

  • 工业题材小说《原动力》探析

    《原动力》作为草明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以工业为题材的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本文将总结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和明显的政治宣传性,还将结合文本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人物特色,并总结它的开拓性与局限性。...[详细]

  • 浅论师陀《果园城记》——三类人物群像与果

    《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几乎是与抗日战争时间相重合。《果园城记》的最初版本共包括十八篇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虽独立成篇,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都以“果园城”为表现对象加以展现。其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本文将其分为留守者、离去—归来者和跋涉者三类群像,试从不同人物类型入手,分析他们与果园城的关系。...[详细]

  • 黄土文学:当代陕西作家群

      在 中国 西北地区东部,黄河西岸,有一片雄浑神奇、 历史 文化积淀深厚的黄土地,这便是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  20世纪中期以来,一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文人,宗教般虔诚地挖掘、体验、记录着...[详细]

  • 张天翼《速写三篇》

    《速写三篇》,成书于抗战时期,深刻揭露了国统区抗战的消极阴暗面,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详细]

  • 茅盾的短篇小说赏析

    短篇从《野蔷薇》集到《林家铺子》和《春蚕》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茅盾努力不断提高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不断探求新的表现方法方面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详细]

  • 张天翼小说代表作品概述

    文笔洗练明快,泼刺新鲜,往往只用很少笔墨,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面貌;冗长的叙述描写和浮泛的抒情议论,在他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他是一个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作家。...[详细]

  • 史铁生的小说创作-怀念先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详细]

  • 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修改版)

    在大概一年以前,我发了个帖子"四大名捕时代的武力基本排名",有不少朋友拍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先谢过:)重新读了老温的著作,对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但是贴吧不能编辑帖子,只好重新贴出一个排行榜,希望大家继续支...[详细]

  • 《玉米》《玉秀》《玉秧》三部曲解读

    中篇小说《玉米》《玉秀》《玉秧》(通称“《玉米》三部曲”)初发于《人民文学》《钟山》时,即大获好评,以至有人惊呼那两年的文坛成了毕飞宇年,成了“玉米”年、“玉秀”年。毕飞宇的笔触涉及城市与乡村,贯通艺...[详细]

  • 新写实小说与新历史小说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即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是同根异枝而生,只是把所描写的时空领域推移到历史之中。就具体的创作情况来看,新历史小说所选取的题材范围大致限制在民国时期,并且避免了在此期间的重大革命事件,所以,界定新历史小说的概念,主要是指其包括了民国时期的非党史题材.其创作方法与新写实小说基本倾向是相一致的。新历史小说在处理历史题材时,有意识地拒绝政治权力观念对历史的图解,尽可能地突现出民间历史的本来面目。...[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