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古代小说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

发布时间:2010-04-23 来源于:好小说 作者: 应必诚 点击数:

  《红楼梦》正文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按则深有趣味。待在下文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不惑。”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单单剩了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因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一僧一道来至峰下,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乘警幻仙子案前神锳侍者和绛珠仙子等一干女子下世之际,夹带于中,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高贵乡去安身乐业,享受十数年。又过了几世几劫,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看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记载着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石头记》就是石头在红尘在贾府中亲身经历的记录。石头自称蠢物,是《石头记》的作者和叙述者,曹雪芹根据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录回来的故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篡成目录,分出章回。”反而成了一个编辑者。

  当然,真正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虚构一块石头作为这个故事的叙述人,造成真正的作者与叙述者的分离,所以,毫不奇怪,石头作为叙述者,在叙述自己在贾府亲身经历的故事时,常常直接出面发表议论,比如第六回,在说到千里之外,芥豆之微,有一个小小人家与贾府有些瓜葛的,设问这一家姓甚名谁,又与柴府有甚瓜葛?这时石头直接向读者发表议论:

  诸公若嫌琐碎粗鄙呢,则快掷下此书,另觅好书去醒目,若谓聊可破闷时,待蠢物逐细言来。(甲戌本第六回)

  又如第十七、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当写到元妃省亲,上舆进园之时,园中香烟缭绕,花新缤纷,灯光相映,细乐声喧,说不尽太平气象,富贵风流,此时石头大发感慨:

  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埂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僧、跛道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按此时之景,即作一赋一赞,也不能形容得尽其妙;即不作赋赞,其豪华富丽,观者诸公亦可想而知矣。所以倒省了这工夫纸墨,且说正经的为是。(庚辰本第382页)

  当回叙到大观园中匾额均为贾宝玉所为,又设问:贾政世代诗书,来往诸客屏侍座陪者,悉皆才技之流,岂无一名手题撰,竟用小儿一戏之辞苟且塘塞?此时,石头直接向读者交待原因,发表议论:

  诸公不知,待蠢物将原委说明,大家方知。当日这贾妃未入空之时…… (庚辰本第383页)

  此处文长不录。从叙事艺术角度看,作者与叙述人的分离是叙事艺术发展的需要和进步,为叙事艺术的发展和各种叙事技巧的运用、开拓,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程本或者出于疏忽,或者出于对这种变化缺乏敏感和了解,把已经分离的作者与叙述者又合在一起了。

  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崖神锳侍者。

  石头就是神锳侍者,下世为贾宝玉,石头在全书中也就失去了叙述人的资格了。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一次打破文学边界的尝试

    《小说评论》既是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载体,也是透视当代文学批评构建的一个标本。开设“三栖专栏”,不失为一次打通文学边界的尝试,一种学术批评视野下对文学现象的观...[详细]

  • 刘仁前的时间魔方——读刘仁前的中篇小说集《香河四重

    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的健将之一,2019年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香河纪事》,此前曾出版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香河》《浮城》《残月》),今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香...[详细]

  • “红楼梦奖”首奖得主刘庆:寻找东北最早的文化 能找到

    来源:来源:界面新闻 | 董子琪  2018年07月20日08:23以往六届“红楼梦奖”的首奖作品多为名家名作,今年,来自东北的作家刘庆获得了这一华语文学领域...[详细]

  • 诗人纳博科夫:兼论《洛丽塔》与《红楼梦》之比较

    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传诗之意。 脂砚斋 1. 1977年,纳博科夫去世的时候,我刚走进大学校门。而直到1990年代甚至更晚,我才读到他的《洛丽塔》以及《普宁》《天赋》《...[详细]

  • 推理小说评论谈



    相信有不少推理小说爱好者都会在看完某部作品后大为惊叹或者是大感愤怒,他们通常都会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看完书后所萌发的想法,然后经过细微的整理,将这些...[详细]

  • 《红楼梦》中的酒令:雅音俗韵,隽永深长

    《红楼梦》是一部贵族之家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史,诗酒风流令人眼花缭乱,心旌神摇。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射覆、拇战、牙牌令、击鼓传花、占花名、拈字流觞、猜枚等酒...[详细]

  • 《红楼梦》与党的诞生——读郑欣的《百川东到海》

    《红楼梦》诞生于200多年前,我们党诞生于100年前,《红楼梦》与我们党的诞生有什么关系?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关系,但是在《百川东到海》中,郑欣却在二者之间建立了一种奇...[详细]

  • “穿越救亡流”与“历史研究范”

    在最早的历史穿越小说中,历史是一个单纯为抚慰个人的历史和现实创伤经验而营造的疗伤空间。这种主体的自我安慰不可自拔,至今仍是所有的历史穿越小说都必须遵循的铁...[详细]

  • 董立勃的小说

    谈论董立勃的小说,必得涉及他曾经生活过的团场和连队。立勃的老家在山东,但真正开始同大地的接触,却是在兵团团场。团场才是他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本土”。...[详细]

  • 张克鹏小说评论

    对于创作正旺的张克鹏来说,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豫北这块独有风情的沃土,情有独钟。如果再往前推他致力创作长篇小说的十年以前,他已经是跋涉在文学长途上孜孜矻矻的...[详细]

  • 明清禁忌小说阅读笔记

    (1) 异样的风流  自古至今,读书都是一件极风雅的事情,可是,书的类型不同,阅读时的体验也各不相同。  读小女人散文,仿佛交了一个特纤细、特敏感的情人,满腔都是忧郁的柔情、哀怨的奉献、伤感的甜蜜,可你偏偏找不到半分...[详细]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现在保存下来的完整与不完整的尚有三十馀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郭宪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 故事》、《汉武帝内传》,托名魏曹丕(一作张华)的《列异传》,晋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荀氏的《灵鬼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宋王琰的《冥祥记》, 刘义庆的《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详细]

  • 反思中国古典小说里的江湖世界

    由于江湖可以泛指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它又可以引申出与朝廷和正统相区别的含义,宋元以后,游离于正统社会、往来奔走于江河湖海间的各色人等开始摹仿士人们的自诩,逐渐借用了江湖一词。由于这些游走于四方的人士大多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和非正统色彩,这样一来,用江湖形容的人群和时尚就烙上了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印记,或者说,一切有别于当时封建官方的、正统的、主流的和常规的群体或习俗都可以冠之以江湖。 ...[详细]

  •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小说,是指“记录见闻,搜集逸异,尚奇重譬,长短随宜的笔记体作品”。其主要形式,一是文言,二是短篇。但当然,以上所引多为史家之见,而且历史家们又多是从目录学分类的角度来界定小说的,但是,无可否认,这毕竟是传统的文学观念的反应;在庞大而辉煌的诗词文赋面前,小说是不属于文学的。...[详细]

  • 水浒传108好汉的简介以及外号的由来

    水泊梁山108个英雄好汉,其中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详细]

  • 儒释道宗教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红楼梦》是一个体大思精的体系,在其中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既异彩纷呈,又揉合交叉,这在《红楼梦》各色人等的言行及活动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详细]

  • 王国维小说理论述评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 1 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此后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启蒙作用。其小说研究,如《红楼梦评论》,更是开创了中国文学比较研究的先河。然而,一直以来,对王国维的小说研究进行整体、全面考察...[详细]

  •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国(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由于玄奘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取经故事便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带上了神奇色彩,有此产生了第一部讲说取经故事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王国维根据此书卷末“中瓦子张家印”的题款,认定此书成与南宋。...[详细]

  •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人和叙述视角的灵活的转换和移动,这种以全知视角为主,巧妙地溶入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这两种视角艺术上的长处,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也由于这两种视角的巧妙的运用,得到了弥补,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共同完成了对对象的叙述。这是曹雪芹在小说叙事艺术的一个重大的创造和贡献。...[详细]

  • 儒林外史中的吃

     “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张爱玲在其谈“吃”的文章中写到。“相府老太太”乃李鸿章长子李经芳嫡妻,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刘家世居安徽肥西三河,发迹之前,过的也是平常人家日子。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却是安徽全椒县人,后移居江苏南京,书中饮食,确实如张爱玲所说,“近代江南华中最常见的菜”,对得上老太太的口味。...[详细]

  •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