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说评论 > 古代小说

小说语言研究的历史回顾

发布时间:2012-11-03 来源于:网络搜集 作者: 未知 点击数:

  小说诞生之后很久,小说的研究和批评才开始出现,并逐渐兴盛起来。古今中外不仅产生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小说批评家和理论家,而且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小说理论。在中国,小说早在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中就已孕育。明清两代,《三国演义》、 《水浒传丨、《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小说创作的繁荣,而且代表着古典小说创作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叶昼、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人的小说评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小说理论,并且已开始关注小说的语言。其中比 较突出的是金圣叹,他在评论《水浒传》时就十分注重对其语言的研究,不仅具体细致地分析了《水浒传》中小说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力”、“容量”、“喜剧性”、“形式美”,而且提出了 “不完句法”和“夹叙法”等句子形式。后来“王希廉指出 《红楼梦》中的宿句法,就显然受到金圣叹说的不完句法的启示。在西方,小说的历史也比较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小说的批评与理论建设却不够重视,小说批评与理论建树长期以来显得比较薄弱,19世纪之前的西方除了小说家的创作经 验谈之外几乎没有现论家专论小说,当然更谈不上出现中国式的小说评点家。西方人的兴趣大多在诗歌与戏剧的研究上。如果谈到最早专门讨论文学语言问题,我们只能提及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之时但丁的《论俗语》。从小说理论方面来看,塞万提斯 的《堂丨吉河德》序言箅是较早具有影响的文章。至于小说语 芑,直到19世纪,也只有莫泊桑、福楼拜这祥的经典作家才在 创作经验介绍中谈到这个问题。然而恰恰避后来者居上,当丰富 与深刻的哲学向着小说理论深人渗透的时候,人们的理论思维方 式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从而促进了小说理论与批评的繁荣。恃别 是进人20世纪以来,西方的小说理论由于思想文化领先于整个 世界而空前活跃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小说语言在皙学的“语 言学转向”和语言学的迅猛发展的双重推动下格外受到重视,小说语言理论在结构主义、文艺符号学、形式主义与英 美新批评等理论学派中很快崛起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代西方的小说批评实践与理论建设成就相当突出,无论是 理论与批评的深度还是广度都十分引人注目。新的小说理论恰如 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推陈出新,新的枇评方法也同样纷纷涌 现,不但产生了如新批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阐释 学、布拉格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多种批评学派,而且形成了社 会"^历史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比较文学、接受美学、精神分 析学、女性主义等批评模式。这些枇评模式或注重于文本,或侧 重于文学存在的语境,或着眼于作家,也有从接受主体来研究 的。其中最为人们重视的应该是文本研究。因为文本乃文学的根 本所在,没有文本,文学也就无从谈起。同时我们注意到发生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哲学与美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口^ (即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向语言论的转向)为小说批 评和理论建设开辟了新的相当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小说语言 2 的研究和探讨由一般的芑术表现手段上升为小说存在的方式与理 由的高度,这就使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真正回归 到语言的本体。因为文学的存在就是以语言的方式实现的,尤其 是在当前各种传媒相当发达的情况下,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 的存在的意义或者说其不可替代性也就表现为它是语言的艺术丨 因此,从文本出发,着眼于语言的研究是小说研究的根本之一。 对于小说语言的研究,0古至今,有许多不同的介入方式和 途径。传统的小说语言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着眼于宏观 的小说语言风格的论述。到唐传奇兴盛之时,虽然中国的小说创 作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小说的地位低下而得不到重 视,因而独立的小说理论一直没有出现。不过,我们应该注意 到,人们对文学语言的风格已经予以足够的关注。早在南北朝时 期,刘勰就在《文心雕龙》的“体性篇”中着重研究了文学的语 言风格问题。他将当时的文学语言风格归结为八大类,并作了较 为细致的解释。唐代的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将诗软风格分 为二十四类,其中不少涉及到诗歌的语言风格。这些理论虽然不 是直接对小说语言风格的论述,但是对于后人研究小说语言风格 具有借鉴意义丨明清两代的小说评点家在小说批评中就已注意到 对小说语言风格的评述,清朝的但明伦在评论《聊斋志异》时着 重谈到了 “诙谐滑稍语”与“趣语无痕”的问题。现当代的小说 语言的批评中,着眼于风格方面的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 如说谈到冰心的小说语言风格,有人就将其概括为“用清润、柔 婉、莹洁的文笔造成小说中‘满蕴着温柔,微带忧愁,欲语又停 留,的含蓄美”〔4〕。著名小说家兼评论家茅盾就常常在评论中 这样论述一些小说的语言风格。就是到了 20世纪90年代,小说 语言的风格问题仍然是入们主要的关注对象之一。

  小说语言的风袼研究毫无疑问可以揭示出一部小说的某种美 学特征与作家的某种审美理想,在小说研究中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依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小说的方法。但是,我们必须 看到,这种语言研究方式存在着一个非常明显的缺陷:往往是 “见林不见树”。换句话说,在对小说语言风格的论述中,许多论 者常常是对小说语言作总体性的印象式描述。比如在概括某个小 说家或某部小说的“隽永、滑新、自然”的风格时,就可能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比方加以描荜,然后再从小说中 摘出几个例子来验证和论述。然而,对于小说语言风格的如何实 现却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微观分析之中,在很多情况下显得较为空 疏而不够具体。正如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指出的那 样,这种批评往往是“干脆说几句评价语言的空话——‘富于表 现力’、‘形象生动’、‘有力的浯言 ‘语言明快’,如此等等, 却不给这些柢念以任何确定的和深思熟虑的修辞含义。”

  传统的小说语言研究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对小说语言作修辞学 分析,而且更多的时候只是变成琐碎的修辞格的巧妙运用的说明 与介绍。这种研究通常着重于揭示小说语言中运用的种种技巧及 其美学功能和审美效果,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小说家的高超的 语言技艺和智力。有时展开的某些积极修辞研究也可以帮助读者 认识到小说家的深厚的语言功力和小说家对语言的高度重视。然 而,这种条分缕析显然有着“见树不见林”的缺陷它很有可能 将作为完整的艺术生命的一部小说肢解成无数的碎片,从而使小 说失去了应有的整体的艺术生命的美。在具体分析时,这种方法 很容易失之于细碎,很难从宏观上把握文本。因为“传统修辞学 不懂得不同语言和体式会这样结合为更高一层的整体,不研究小 说中不同语言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对话广。

  所以.这种貌似着 眼于艺术的小说语言分析实质上仅仅停留于它的技术层面上而未 能真正地视其为整体的艺术生命,也就很难能够深入到小说语言 的深层结构中去探究其蕴藏着的深刻的内涵。

  此外,还有人从语言学角度去研究小说语言的语法结构问 题、句式问题、方言问题、词汇问题以及语音问题,从逻辑学角 度去探讨小说语言的形式逻辑问题。在这里,小说语言已经很难 说是作为艺术或美学存在而成为研究对象了,而只是为语言学和 逻辑学提供一些某一历史时段的研究材料而已。因而这样的小说 语言研究很难说是名副其实的文学研究。

  这些传统的小说语言研究方法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绝大多数 研究者所持的是传统的语言观,也就是说他们视语言为一种载 体,把语言仅仅当作艺术的手段和丁具而不是艺术本身,因而不 能有效地揭示出小说语言的内在特质并挖捆出小说语言所包孕着 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换句话说,在他们看来,小说语言不过是作 家用来叙述故事、描绘事物、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抒情议论的工具 和手段而不能成为艺术创作的8的,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而没有 构成艺术的内容。因而,小说语言的研究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 视。正如黄子平先生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文学批评和研究却是 忘却语言的‘艺术’。常见的格式是:‘最后,谈谈作品的语 言……当语言放到‘最后’来谈的时候,无非是把语言的处理 方式当作文学创作的副产品。把语言作为外在于文学的体系 来看待,因而,文学也外在化了广[?]其结果很可能使小说语 言的研究误入狭窄的小胡同,以至舍本逐末。但是,这种小说语 言的研究方法即使到了 20世纪80 — 90年代甚至是进入21世纪 的今天仍然占有一定的市场。

  然而,在西方,“语言问题作为二十世纪当代入文学科最核 心的问逦,一直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语言不只是当代各派语言 学家讨论的课题,也不仅是英美分析哲学家们的事,语言成了人 们共同的话埋广[幻既然语言在西方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那么对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批评和研究就不能不重视语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哲学发生‘语言论转向’的氛围中, 当哲学和语言学中的新的语言观与诗学内部的语言取向结合到一 起时,20世纪诗学的‘语言论转向’便完成了,语言论诗学从 而兴起广[幻并且这种语言论诗学日渐发展为“无意识语言模 式”、“象征模式”、“阐释模式”、“符号学模式”与“文化模式” 等五种模式。〔10〕这种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批评经验可以帮助我 们另辟蹊径,使我们从语言论诗学意义上探讨小说语言成为可 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的批评家与理论家们就已受 到西方“语言学转向”的启发,转而着手建设我们自已的小说语 言诗学理论。进入卯年代,理论界弓批评界在建立新的小说语 言诗学理论的同时就已大胆地尝试运用西方语言诗学理论开展小 说语言批评,努力挖掘小说语言的哲学与文化意味,并旦取得了 丰硕的成果。王一川的《修辞论美学》、《汉语形象美学引论一一 20世纪30 — 90年代中国文学新潮语言阐释》、《中国形象诗学》, 徐剑艺的《小说符号诗学》、任洪渊的《墨写的黄河一~汉语文 化诗学导论》、唐跃与谭学纯的《小说语言美学》等幵始建立起 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诗学和小说语言理论;在批评实践上,季红 真对莫言、刘索拉等人作品的语义学分析〔11〕,邓晓芒对韩少 功、史铁生、张炜、张承志,三朔、残雪等小说语言观的批评以 及小说文本的语言的哲学透视〔12〕,王一川对新时期的一些作 家作品所作的汉语形象诗学与广义修辞学的探讨〔13〗,昌切对 《马桥词典》等作品的语言现象的阐释〔14〕以及其他学者的小 说语言学研究等等,都显示了这一时期小说语言研究的新视角和 新的趋向。这些理论与实践基本上体现着人们对语言新的认识: “语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体验”;“语言是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 能力”;“语言是存在的寓所、“语言是人的一种创造”;“语言是 命名,语言是界定,语言是入类认识的辽阔的疆域和划定的边 界……”[巧]这种变语言的载体观为本体论的认识为我们进一步 开展对小说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经验丨从 前面所述的研究情况看,他们基本上着眼于对小说语言的哲学、 符号学研究和语言学分析.如果我们细致地考察就会发现,小说 语言的研究领域还很宽广,有许多地方还鲜有人至,其中较为突 出的是从文化的视角探索小说语言。因此,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视 角研究小说语言及其各种现象,进而探究小说语言的深层意蕴, 以呼唤小说语言文化学的诞生。

  二、通向文化:小说语言研究的重要途径

  语言是什么?这是一个长期以来颇为引人深思的问埋,不少 人在深人研究之后作出了饶有趣味的解答。其中令我们最感兴趣 的是:“从人类学角度说,语言是一种逻辑上和时间上都在先的 必要条件,没有语言就没有人,同时没有人类文化。从本体论意 义上看,语言不但决定着人及人类文化的逻辑上在先的条件,简 直就是人的存在或人类本身。换言之,任何摆脱褊狭工具论参照 系的对语言的严肃哲学思考,都必然把视线集中到语言的历史一 文化本性上来。” [!61通过进一步考察,人们可以产生这样的看 法:语言是一高层次的文化现象。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语言的习得是无意识,对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第二, 语言是人类文化成长的关键”;“第三,语言是文化现象流传广远 和长久的工具、“第四,语言是文化的代码。每一种语言都有它 的文化背景广〔口]这种将语言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给 了我们以很大的启发。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对语言特别是小说语 言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存在方式之一,语言的存在是与文化不 可分割的。因此,人类的语言包蕴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因为文化 的最为深刻与精髓性的东西都是靠语言来表达的,所以文化必然 蕴涵在语言之中。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为文化而存在,躲离了文 化’语言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也将失去其生命力。就是在日常 交往中,语言中也包孕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更何况还有浩如 烟海的文化典籍是以语言的方式存在的。就其本身而言,语言不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那么,人类是如何 创造语言的呢?具体情况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人 类在创造语言时就已经将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以及思维习惯和方 式融于其中。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是人类把这些或那些属性 从对象中抽象出来的,把事物的联系从事物的关系中抽象出来 的;语言的基本结构^语法是人类根据自己对事物的各种关系 和运动方式的理解而设定的规则;语言中的称谓是人类对事物的 认识和基本态度的具体体现。而小说在文学样式中是最具包容性 的,政治、历史、经济、军事、建筑、园林、服饰、礼仪、医 药、地理、官职、习俗、交通、宗教、教育等等都可以被写进小 说,那么出于叙事的需要,小说的叙述语言不仅在叙事时涉及到 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其所涉及的许多称谓、器物的名称乃至价 值评判性的词语也都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意蕴,同时,小说 的人物语盲是由其性格与身分以及说话的情境等因索决定的,而 人也总是一定文化中的人,那么其语言也就必然要涂上其特定的 文化色彩。另一方而,语言的形式也决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定 文化的产物,或者说一定的语言形式总是蕴涵着一定的文化意 味。因为形式的产生是与特定的思维方式分不开的,而特定的思 维方式必定是某-文化的产物,既然如此,一定的小说语言形态 同样也具有特定的文化意味。

  其次,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不是人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 说人。据我理解,所谓语言在说人就是指每一个个体的人在语言 习得过程中对一定文化的认同或者说接受了某种文化,而且,个 体的人在阅读或倾听语言时不仅肯定接受着其中的各种文化信 息,而且在接受之前与说话人在语言的文化规约上取得了一致, 8 也就是说在语言的文化规定上有共同的认识,否则,就无法进入 特定的语言情境,因而语言总是以其巨大的文化力量来要求入, 塑造人,规范人和限制人。那么,小说家在进入创作之前,他首 先得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生存,并且从一定的文化意义上去理解 并接受语言,然后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上为自己的创作选择特定 的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一种小说语言现象必然是特定文 化语境的产物,也就是说作家对小说语言的选择必然受到一定的 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从人类的整个诺言的演变束看,文化的 变迁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是不可忽视的。具体 落实到小说语言上来,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文化的变革,小说语 言也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嬗变。因为,在文化的变异过程中,不仅 生活中的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以及社 会时尚发生了变化,面且作家的哲学思想、创作观念、美学理 想、创作方法等也都相应更新,那么作家们创作小说时对语言的 感知和选择也必然与以往不同。因此,文化语境在很大程度上影 响著作家对小说语言的选择。

  从文化视角研究小说语言不仅突出了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的 文学恃性,而且使文本在小说研究中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从而 使文学研究真正成为文学研究。我们知道,文学是入学,入是文 学表现的核心,而作为叙事艺术的小说所叙之事的核心也就是 人,其首要任务就是展示人的精神世界,透析人的灵魂1而人又 是文化的动物,作为人的种种特性也都在文化中得到体现,或者 说只有文化才使人成其为人,人的精神往往在文化中得到滋润, 灵魂在文化中得以栖居,因此通过对文化的研究虽然不能说是通 往人的精神世界与灵魂深处的惟一途径,但至少可以说是非常重 要的途径。既然如此,从文化视角研究小说语言乃直逼小说研究 的根本的最佳途径之一。

(编辑:moyuzhai)
推荐资讯
  • 新女性写作的另一种可能

    从《太阳石》到《神授•魔岭记》,梅卓的小说创作不沉迷于个体的呐喊或身体的迷醉,而是始终坚持将女性放置在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加以关注,把性别问题的讨论...[详细]

  • 司汤达《巴马修道院》

    《巴马修道院》是一部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历史小说。司汤达以政治为经,恋爱为纬,绘制了一幅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生活的画面。这幅色彩缤纷的图画集中反映了从拿...[详细]

  • 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

     叶兆言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结尾处,耐不住自己对小说主人公的激赏,借小说另一位名叫和尚的人物说道:“丁先生,你真是了不起!”作家对小说主人公的评价似乎一锤定...[详细]

  • 七月新番:拓展网络历史文写作的限度

    从《春秋我为王》到《新书》,七月一步步诉说着他的历史故事。从主角塑造到群像刻画,从展现运筹帷幄,到书写制度改革、战场风貌,七月的创作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并以此拓...[详细]

  • 读王尧的《民谣》:个人是细节,历史才是故事

     批评家写小说,成为近年来一种时髦的文学“跨界”现象。李敬泽、张柠、朱大可、李云雷、梁鸿……王尧也加入了这一“教授作家”的行列。王尧积十年之力的首部长篇...[详细]

  • 胡性能《马陵道》:想象历史的一种方式

    胡性能的《马陵道》是一部充分体现作家非同寻常的历史想象力的小说。其中的核心物象有二,一个是早已消失在历史深处的剪影戏,另一个则是从古一直传唱至今的戏曲《马...[详细]

  • 魏春春:梅卓文学创作论

     梅卓的文学书写肇始于青春年华,与所有这一时段的青年一样,生活的绚烂、生命的蒸腾、情感的纤徐,共同构成了她青春书写的底色。梅卓的青春书写与其精神成长轨迹相伴...[详细]

  • 果戈理《塔拉斯·布利巴》

     《塔拉斯·布利巴》是果戈理创作的一篇历史题材小说。小说没有拘泥于严格的历史年代,而是以史诗般的气魄,将乌克兰哥萨克反抗波兰侵略者的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浓缩...[详细]

  • 《无法完成的画像》:为历史理性注入个体情感

    刘建东的短篇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首发于《十月》杂志(双月刊)2021年第6期。这部小说“酣描战火中的青春,状写先驱者的丽影”,但与直面革命者传奇经历的书写不同,...[详细]

  • 志怪小说与寓言

    和志怪小说近似的文学体裁不仅只有传奇,还有寓言。寓言的篇幅都很简短,所写的有人,也有鸟兽鱼虫之属,也有以器物为描写对象的,则往往用拟人化的手法。小说的主题有时比...[详细]

  • 明清禁忌小说阅读笔记

    (1) 异样的风流  自古至今,读书都是一件极风雅的事情,可是,书的类型不同,阅读时的体验也各不相同。  读小女人散文,仿佛交了一个特纤细、特敏感的情人,满腔都是忧郁的柔情、哀怨的奉献、伤感的甜蜜,可你偏偏找不到半分...[详细]

  •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数量很多。现在保存下来的完整与不完整的尚有三十馀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汉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托名郭宪的《汉武洞冥记》,托名班固的《汉武帝 故事》、《汉武帝内传》,托名魏曹丕(一作张华)的《列异传》,晋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荀氏的《灵鬼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宋王琰的《冥祥记》, 刘义庆的《幽明录》,梁吴均的《续齐谐记》,北齐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干宝《搜神记》成就最高,是这类小说的代表。...[详细]

  • 反思中国古典小说里的江湖世界

    由于江湖可以泛指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它又可以引申出与朝廷和正统相区别的含义,宋元以后,游离于正统社会、往来奔走于江河湖海间的各色人等开始摹仿士人们的自诩,逐渐借用了江湖一词。由于这些游走于四方的人士大多具有强烈的叛逆意识和非正统色彩,这样一来,用江湖形容的人群和时尚就烙上了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印记,或者说,一切有别于当时封建官方的、正统的、主流的和常规的群体或习俗都可以冠之以江湖。 ...[详细]

  • 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演变

    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小说,是指“记录见闻,搜集逸异,尚奇重譬,长短随宜的笔记体作品”。其主要形式,一是文言,二是短篇。但当然,以上所引多为史家之见,而且历史家们又多是从目录学分类的角度来界定小说的,但是,无可否认,这毕竟是传统的文学观念的反应;在庞大而辉煌的诗词文赋面前,小说是不属于文学的。...[详细]

  • 水浒传108好汉的简介以及外号的由来

    水泊梁山108个英雄好汉,其中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详细]

  • 儒释道宗教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体现

    《红楼梦》是一个体大思精的体系,在其中儒、道、释等多家思想既异彩纷呈,又揉合交叉,这在《红楼梦》各色人等的言行及活动环境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详细]

  • 王国维小说理论述评

    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相互参证, 1 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对此后的文学研究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启蒙作用。其小说研究,如《红楼梦评论》,更是开创了中国文学比较研究的先河。然而,一直以来,对王国维的小说研究进行整体、全面考察...[详细]

  • 《西游记》的成书过程

    西游记》所写的唐僧取经故事,源于唐代僧人玄奘只身赴天竺国(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由于玄奘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取经故事便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带上了神奇色彩,有此产生了第一部讲说取经故事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王国维根据此书卷末“中瓦子张家印”的题款,认定此书成与南宋。...[详细]

  • 红楼梦的叙述艺术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叙述人和叙述视角的灵活的转换和移动,这种以全知视角为主,巧妙地溶入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的叙述方法,有效地发挥了这两种视角艺术上的长处,它们各自的不足之处也由于这两种视角的巧妙的运用,得到了弥补,使作品更具丰富的审美色调,共同完成了对对象的叙述。这是曹雪芹在小说叙事艺术的一个重大的创造和贡献。...[详细]

  • 儒林外史中的吃

     “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张爱玲在其谈“吃”的文章中写到。“相府老太太”乃李鸿章长子李经芳嫡妻,四川总督刘秉璋之女。刘家世居安徽肥西三河,发迹之前,过的也是平常人家日子。写《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却是安徽全椒县人,后移居江苏南京,书中饮食,确实如张爱玲所说,“近代江南华中最常见的菜”,对得上老太太的口味。...[详细]

  • 精品推荐